ATIII检测的临床意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ATIII检测的临床意义一、AT-III抗凝系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抗凝血酶III(AT-III)抗凝系统:AT-III抗凝系统是抗凝血系统(ATIII、PC、PS)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体内主要的凝血酶抑制物,对其他丝氨酸蛋白酶(FⅨa、FⅩa、FⅪa、FⅫa)也有抑制作用,AT缺陷症导致血栓形成机制主要与其抗凝活性和肝素结合能力降低有关。二、临床上常见的疾病遗传性抗凝血酶III(AT-III)缺陷症,于1965年由Egeberg首次报道。据统计,美国麻省的发病率高达1:2000;在英国,本病的发生率可达人群中的0.2%-0.4%。我国大陆AT-III缺陷症只有零星报道,香港的发生率达静脉血栓形成中的9.6%,台湾省的发生率为2.3%。可见本病在我国的发生率并不低。获得性抗凝血酶III(AT-III)缺陷症见于DIC、肾病综合症、肝胆疾病和L-天冬酰胺治疗。AT-III缺乏的女性患者,在妊娠、分娩期及口服避孕药时,容易发生血栓性疾病。同时,AT-III是肝素抗凝血过程的必需物质,当AT-III活性降低时,肝素的抗凝血活性明显降低或失去活性,所以在肝素的治疗监测中,必须需要了解AT-III的水平,以预防不必要的且危险的大剂量治疗。三、AT-III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AT-III活性增高:见于血友病,口服抗凝剂等。AT-III活性降低:见于DIC、肝病、术后、心肌梗塞、心绞痛、脑血管疾病、肾病、深静脉血栓、反复原因不明的血栓形成、肺梗塞、妊高症等疾病。常规凝血四项是体内凝血因子水平正常与否的综合体现,仅能用于出血性疾病的筛查。对于高凝状态病人的筛查,常规四项往往是正常的,如果结合AT-III检测,一旦四项正常,而AT-III降低,这样的病人发生血栓的风险就会加大,尤其是加上手术创伤等其它刺激因素,风险进一步加大,最终可导致血栓发生,需要临床医生及早发现并预防处理。VIII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血浆中因子VIII:C水平增高:主要见于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尤其是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肾病综合征、口服避孕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等,肝病时VIII:C升高。血浆中因子VIII:C水平减低:见于血友病A,按减低程度分:重型(小于或等于2%),中型(大于2%,小于5%),轻型(大于5%,小于25%),亚临床型(大于25%,小于45%);其次见于与血管性血友病(1型、3型)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抗VIII:C抗体所致获得性血友病A较为少见。

1 / 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