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英《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全书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3种,通常称为:赋、比、兴重章叠句: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比喻。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淑慎和善谨慎《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静姝娴静美丽《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炜彤彤:红色炜:光彩《邶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或为管彤彤管,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孔阳鲜明耀眼《豳风·七月》:“载玄载黄,我朱孔阳。”清扬女子美丽《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琇莹琇:宝石。莹:光亮透明《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德音美好品德《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徽音美誉《文王之什·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求之不得——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螓首蛾眉——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言笑晏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人言可畏——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孔武有力——羔裘豹饰,孔武有力。衣冠楚楚——蜉蝣之羽,衣裳楚楚。万寿无疆——跻彼公堂,称彼兕觥sigong(四一):万寿无疆!风雨漂摇——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自求多福——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小心翼翼——维此文王,小心翼翼。天作之合——文王初载,天作之合。不可救药——多将熇熇,不可救药。同仇敌忾——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投桃报李——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兢兢业业——兢兢业业,如霆如雷。明哲保身——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爱莫能助——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诗经周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夭夭:树枝柔嫩随风摇曳的样子。一说茂盛而艳丽的样子灼灼:花朵鲜艳盛开的样子华:同“花”这里用桃花来比兴,比喻此女少而色盛也春天桃花盛开,又是男女青年结婚的极好季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女子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往宜:和顺、亲善室:指夫妻所居家:指一门之内。此句指善处室家和家人,正是对于女子未来的家庭生活的美满祝福桃之夭夭,有蕡其实。蕡:fén,肥大。有蕡即蕡蕡实:果实少女出嫁而成为人之妻,夫妻便负起了使子孙繁衍的责任和义务。“蕡”又可以理解为“实在的样子”,“有蕡其实,也就是说此女不仅年轻健康,而且还有妇德。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室:指夫妻所居家:指一门之内。前面说“宜其室家”是从夫妻和顺而达到家庭和顺,此处说“宜其家室”是从家庭和顺而保证夫妻和顺,进而使得儿女能够健康成长。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蓁蓁:繁盛的样子这象征着着女子出嫁,生儿育女,自身健康,也使儿女健康成长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从家庭到人人都觉得满意。全诗从“室家”说到“家室”,又从“家室”说到“家人”,好比是说“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过程。因为“室”是指夫妻所居住,而外人不能随便进入的“内室”;“家”是指夫妻以及家庭的主要成员;“家人”则是指夫妻以及家中的所有人。家家都能和谐和睦,才能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桃树含苞满枝头,花开灿烂如红霞。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桃树含苞满枝头,果实累累坠树丫。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桃树含苞满枝头,桃叶茂密色葱绿。姑娘就要出嫁了,夫妻和睦是一家。各章的前两句,是全诗的兴句,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这种意象被后世的诗人反复使用。诗中运用重章迭句,反复赞咏,更与新婚时的气氛相融合,与新婚夫妇美满的生活相映衬,既体现了歌谣的风格,又体现了农村的物侯特征。《文心雕龙》:“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总之,这首诗虽然并不长,但有它独特的个性,并且体现了先民社会特有的那些礼俗和风情,给后世的文学创作以营养木桃木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这一说法在宋代有严粲(《诗缉》)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诗古微》)等人支持。与毛说大致同时的三家诗,据陈乔枞《鲁诗遗说考》考证,鲁诗“以此篇为臣下思报礼而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意见与之相同。《诗集传》云:“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但这一说法受到清代《诗》学独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际恒的批驳,《诗经通论》云:“以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诗经·邶风·击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击鼓其镗,踊跃用兵。镗(tāng):鼓声。其镗,即“镗镗”。踊跃:双声联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一阵阵镗镗的击鼓声造成一种紧张急迫的气氛,然后再交待“击鼓”的原因——踊跃用兵。这种诗歌表现技巧被后来的古典文论家们总结为“逆起得势”土国城漕,我独南行土:挖土城:修城国:指都城漕:卫国的城市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非不劳苦。而独处于境内今我之在外,死亡未可知,虽欲为土国城潜之人、不可得也从孙子仲,平陈与宋。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平:平定两国纠纷。一说讨伐陈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有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如果说上一层中所说的“土国城漕,我独南行”是主人公独特不幸的话,那么在这一层中不幸又增加了一层:即不但要背井离乡.独下南征,而且还要长期戍守异地—“不我以归”爰居爰处?爰丧其马?爰(yuán):哪里丧:丧失,此处言跑失安家失马看似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征人是不愿久役“所依”、“所腓“的战马丢失,这支出征部队秩序的混乱.军纪的涣散可见一斑于以求之?于林之下于以:在哪里如果说战马的丢失,意在暗示这支部队军纪的涣散,那么这场虚惊更突出地反映了征人的神思恍惚、丧魂失魄之状。征人的这种精神状态固然与这支军队的疲于奔命、士无斗志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对家乡的思念和亲人的挂牵而造成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契,合;阔,离。成说:约定、成议、盟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偕xié:一同由严酷的现实转入对往事的回忆。诗人回忆当年离家南征与妻子执手泣别的情形:当年,两人曾立下誓言,要“死生契阔”,白头偕老。临别盟督,既反映了两人感情的深沉,爱悄的坚贞,但也包含着对未来的隐隐担忧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叹词。活:借为“佸”,相会。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洵:久远信:守信,守约又从往事的回亿回到严酷的现实,集中抒发征夫对此的强烈感慨,这番感慨表面上是在叹息两人相隔太远,无法相见,别离太久、无法践盟,实质上是在遇责统治者战争政策击起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别时握住你的手,白头到老此生休。哀叹你我相离远,没有缘分相会和。哀叹你我相离远,无法坚定守信约。本诗在结构和手法上独到。按时间顺序,写出一个被迫南征的兵士在出征前、出征时和出征后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其中又插人回忆,形成往事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在结构上形成顿宕。同时,在叙事之中又间以抒情,在情感上又形成波澜。尤其是最后一层,完全是直抒其情并皆以一兮一字结尾,我们似乎看到一个涕流满面的征夫在异乡的土地上,对着苍天大声呼喊,对着远方的亲人诉说着内心的思恋和苦痛。这虽是一首遇责统治者战争政策的诗,但在表现手法上却较为含蓄。第三层通过马的失而复得这个典型细节,把这支远征军的军纪涣散、疲于奔命,主人公的内心酸痛、神思恍惚表现得异常形象、生动。这样的一支部队,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还会有什么战斗力呢?所以它也是对统抬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