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绪论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2.教育学的萌芽和发展A教育学的萌芽阶段B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1776-1787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4次在格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讲授。1806年,赫尔巴特接替了康德在格尼斯堡大学的教育学教席,并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C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3个阶段1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220世纪初1901年,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了“实验教育学”这一术语1908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319世纪末20世纪初1916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出版《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在批判脱离儿童生活的、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基础上提出的1930年,我国的扬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D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1963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赞科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书中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第一章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概念: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2.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3.教育的三大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4.简单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P20-26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但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作出不同的分析。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生理发展(机体的正常发展,体质的不断增强,神经、运动、生殖等系统生理功能的逐步完善2心理发展(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发展,需要、兴趣、意志等意向的形成,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完善3社会发展(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2.人的发展的特点(考理解(1未完成性(兔子生下来就是兔子,人生下来还不是文化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人,还只是能变为人的小动物,能否变成人狼孩,将变成什么样的人,都是不确定的事情(2能动性(人是能动地、自主地完成和完善的。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依据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5个理解,表现在哪(1顺序性(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例如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性。所以要求教育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发展。(2不平衡性(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接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所以要求教育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关键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3阶段性(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是,就会导致质的飞跃。所以要求教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4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所以要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扬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发展(5整体性(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所以要求教育把学生看成是个复杂的整体,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能动性P34-40(1遗传: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5.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为什么P44-51(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经济、政治、生态、文化1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通过选择、传承与发展生产经验、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培养能够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使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得到发展。a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个体生命的成长只构成了可能的劳动力,一个人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掌握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参与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创造一定财富,他才能成为现实的劳动力b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要实现由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除了要通过艰巨而复杂的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或革新实践外,其技术成果的推广,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都需要通过教育与教学的紧密配合c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依靠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推广和不断革新依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扩大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发挥劳动者在生产和革新中的创造性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通过传播与宣传一定社会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调控、主导一定社会的舆论和规范,积极地影响人、引导人,尤其注意通过培养年轻一代的政治理念与品德,以促进和保障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与路线的巩固和发展。3教育的生态功能a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b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c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痛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私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对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给予保障的公关性事业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是指存在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a教育总目的B各级各类的学校培养目标C课程目标D教学目标2.教育目的选择上的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观点(1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2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P85-98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类社会历史也只能被理解为人的活动的历史。1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历史是人的正真自然史;3个体发展的历史;4一方面,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人的发展实际上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道德精神、面貌、意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能力上的和谐统一发展。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1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2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3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2坚持全面发展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所谓独“立个性”是指德智体美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的关系式辩证统一的关系综上,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中小学教育的性质和任务,要把握以下基本点:1为年轻一代做人打好基础2为年轻一代在未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3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第五章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试试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什么学校施行什么制度P117-1274.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四个趋势(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全面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机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第六章课程1.课程的概念狭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明确的说,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途径。2.课程标准的概念: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刚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文性件。(2001年以前我国称之为教学大纲,2001年课程改革后改成为课程标准说明:课程一般由说明(或前言、课程标准(明确总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将总目标具体化和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课标在贯彻于落实课程方案中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不仅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而且是编号教材的前提和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也是教师领悟与掌握一门课程的精神实质与学科体系,深入理解教材,正确进行教学设计(即备课的有效工具。3.学科课程(1概念: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只是所组成的教学科目(2优缺点:1重视承认生活分析及其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作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2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3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4是一种静态的、预先计划和确定好了的课程与教材,完全依据成人生活的需要,为遥远的未来做准备,往往忽视儿童现实的兴趣与欲求,极易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脱节,导致强迫命令,使学生处于被动、消极,造成死记硬背而遭受种种诟病4.活动课程(1概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也成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2优缺点:1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和阅历,以及儿童在学习中的自我指导作用与内在动力2注重引导儿童从,通过探究、交往、合作等活动使学生的经验得到改组和改造,智能与品德得到养成与提高3强调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的过程,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灵活性、综合性、形成性,因人而异的弹性,以及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