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组-《罗密欧与朱丽叶》研究综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罗密欧与朱丽叶》研究综述中文2班小组摘要:国内外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研究有很长的历史,在人物、体裁和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研究十分深入,但研究方法单一研究范围也不广泛。关键词: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研究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因其凄美的爱情而广为流传,深受欢迎,知名度非常高,以至于常被误称为莎翁四大悲剧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悲剧故事并不是莎士比亚的原创,而是改编自阿瑟·布卢克1562年的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但是在莎士比亚的改编下,这个故事变得更加有魅力,对它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发展。它曾被多次改编成歌剧、交响曲、芭蕾舞剧、电影及电视作品,甚至影响了很多人的爱情观。这里我们对国内外《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研究做一个现有基础上的综述。一、研究历史从国外的研究来看,《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诞生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7世纪18世纪,人们主要是对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进行分析,特别是对乳媪这一人物复杂而矛盾的个性做了很好的分析。这一时期还提出了家族之间不合理斗争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故事两条主线,后来的研究多以此为主线。19世纪早期研究多采用浪漫主义批判态度,批判主要集中在对戏剧的浪漫情调及爱情的赞扬。20世纪,研究侧重对戏剧创作、表演中的一些疑问的考察,包括对悲剧命运的分析,同时加深了对人物关系的分析。从国内研究来看,虽然《罗密欧与朱丽叶》写于17世纪,但是传到中国却是在两百多年之后,田汉、曹未风、曹禺、朱生豪等对该剧进行了翻译。我国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研究在解放前就开始了。50—60年代的研究在向苏联学习的同时,中国莎学研究者也以自己的思考,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莎学研究,但往往以阶级、阶级斗争观点指导莎学研究;或者从阶级斗争出发对莎士比亚、莎作的资产阶级观念予以批判;或者从阶级分析入手赞扬莎士比亚和莎作反映的阶级对立与阶级斗争。例如1964年第4期《江海学刊》上发表了陈嘉的《论〈罗密欧与朱丽叶〉》,表示在对罗密欧、朱丽叶这两位主人翁在封建恶势力下成为牺牲品的遭遇表示极大同情的时候,既要肯定其历史进步作用,反封建一面,还要指出其中属于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不健康的因素。文革时期《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研究与其他研究一样处于停滞状态。78年到88年这一时期的研究也比较多,主要是对该剧的体裁、主题思想和与中国古典戏剧如《牡丹亭》等进行比较研究。如:田惠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体裁辨析》认为这个剧不是正统的悲剧,而是悲剧中有喜剧成分,喜剧中有悲剧成分;杨亦军的《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人物之比较》以两剧为例,说明中国古典戏曲遵循的是写意戏剧观和“意境”原则,西方沿袭的是写实戏剧观和典型化创作理论。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的进步,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研究也变得更广泛更深入了,这一时期的研究也在主要还是集中在对人物悲剧命运的分析及与《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等戏剧的比较,从社会文化、审美情趣、人物塑造、美学风格、思维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二、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我国研究《罗密欧与朱丽叶》用的主要是比较研究的方法。将中国文学作品,如《西厢记》、《牡丹亭》、《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比较。其中比较最多的是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比较以及和女性人物的比较。我国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爱情悲剧的分析与比较。比较爱情悲剧的民族文化差异。如:张尚信的《两部悲剧的不同文化——合读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本文将《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东西方爱情悲剧进行了比较,认为尽管它们的故事情节、悲剧模式基本相同,但是剧中的人物形象、故事结局却反映出中西方的不同文化。比较爱情悲剧的审美差异以及在伦理与个性等方面的不同及原因。如:沈慧君和吴冠群的《爱情绝唱中的审美差异与互补—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该文章认为: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两者同为爱情悲剧,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试从两者文本的比较中,探求中西审美在主观善美与客观真美、伦理与个性等方面的不同及原因。并从动画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评析中,探讨中西审美的同质化倾向及中西审美的互补问题。在民族文化差异研究方面,切入点各有不同但最终都落到时代背景和封建文化方面,比较得出的结论大同小异,重复研究很多。审美差异方面的研究也多与民族文化、时代氛围等大范围相联系,我们认为可以从伦理个性等较小的方面进行深入详尽的比较研究。2、人物以及人物关系的研究和分析比较。在人物研究方面,一般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身上始终洋溢着积极的反抗精神和新时代热烈的理想气息,充满了青春和活力。国内对朱丽叶的研究较多,认为她具有反封建的意识,以坚定地追求各人幸福的信念勇敢地追求爱情并维护了女性的尊严,是一个心底纯洁善良、爱情炙热奔放、人格自尊自爱的美丽少女。我国主要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多将朱丽叶与中外女性形象如蘩漪、杜丽娘、祝英台和苔丝狄蒙娜进行比较研究,肯定她们所表现出的抗争精神与崇高美,同时也分析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她们的不同特质。如:黎三妹的《悲剧女性抗争与毁灭之崇高美——以朱丽叶和蘩漪为例》。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方法单一,主要是比较研究法,而且研究范围狭窄多是对朱丽叶进行研究,其他人物和人物关系分析较少,以后可以在这些方面进行深入探讨。3、对剧本艺术特色的研究。国内外对剧本艺术特色的研究比较深入,尤其是语言、结构、戏剧冲突的研究。语言方面,研究者认为该剧词藻华丽、言辞雄辩,有众多押韵的对句,接近于诗。特别对隐喻和双关语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增添了诙谐的论调和丰富的想象。如黄艳峰的《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双关语的翻译》,该文章认为这些双关语一方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但另一方面又给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难以完美翻译。文章结合该剧中的一些经典例句及其相关翻译,对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作一探讨。结构研究方面,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戏剧结构与中国古典戏剧机构进行比较,这方面研究较少。特别提出了该剧的U形结构及人物的救赎功能。李蓓蓓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U形结构及人物的救赎功能》中指出莎士比亚深受希伯来经典著作———《圣经》的影响。他的早期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节结构与《圣经》的U形结构颇为相似,其主人公在此结构的构建过程中起到了救赎作用,饰演了小型基督的角色。戏剧冲突方面,该剧充满爱与仇恨、情与礼法的矛盾冲突,通过爱战胜仇恨、爱战胜礼法的悲壮故事,讴歌了纯真的爱情与青春的活力。研究者也将其与中国的古典戏剧进行了比较。如郑维萍的《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冲突之比较》认为《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和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重要的古典悲剧作品。两人生活年代接近,两部作品的创作仅隔三年,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主义思想的爱情主题,但却在戏剧矛盾冲突的原因、过程、人物性格、尤其结局方面各显异调,其原因在于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追求。艺术特色方面各方面的研究不平衡,语言研究较多,结构方面的研究较少,可以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与其他作品的结构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4、悲剧成因的研究。有人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社会悲剧,有人认为该剧是命运悲剧,这成为历来批评和争论的焦点。在《社会与命运中毁灭的美与爱论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李伟民指出只要将《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合当时历史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便可认识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既是社会悲剧,又是命运悲剧。5、对不同中文译本的研究和比较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与其他国外作品的比较。《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中文译本比较多,田汉、曹未风、曹禺和朱生豪都对该剧进行了翻译,研究者对不同中文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例如谢满兰的《以文学和以舞台表演为取向的剧本翻译的差异——对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两个中译本》中指出朱生豪和曹禺分别以文学和舞台为取向翻译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剧。两者在人名、称谓语、旁白、委婉语和禁忌语,乃至押韵等的翻译决策上表现了明显的差异。这是两人翻译时代背景和译者主体意识差异的结果,也是戏剧文本的综合性的体现。在多元媒体时代,两种翻译策略和实践都具有很高价值。张芳的《翻译的中庸之道——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两个中译本看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运用》也是从译本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将该剧与其他国外作品例如《奥赛罗》、《雷莉与马杰农》、《娥并与桑洛》和《熙德》的比较研究很多,主要从故事情节、表现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技巧等进行比较分析。《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到熙德》中鲍维娜与王梅指出:《熙德》一剧写于一六三六年,是法国古典主义文学著名作家高乃依的优秀作品。两部悲剧的向世相去四十一年,分处不同的国度和时代,分属不同的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但是在选取材料、反映生活的角度上,在戏剧冲突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以及在总的创作思想的倾向、爱憎感情和理想的表达上却有着许多相似乃至相连之处。当然,由于时代和文艺思潮的局限,又使它们在表现主题、处理矛盾冲突及其艺术风格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比较地研究这两部剧作的异同,可以使我们看到资产阶级文学中爱情题材作品的某些创作发展的轨迹。6、其他方面的研究国内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研究不仅仅限于文学领域,还涉及心理学与教育等方面。例如心理学上对“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的研究以及由此延伸的对学生早恋的教育问题。李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提到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曾作过一次调查,了解父母对已婚或恋爱中的男女进行干涉的作用。他们惊奇地发现,父母的干预程度愈高,男女双方竟会产生愈强烈的爱。他们把这种现象命名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除此之外,人们对音乐和芭蕾舞等形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有研究。秦伟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调式比较》中讲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的内容都取材于民间故事,都属于标题性音乐作品,作品曲式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对造成悲剧原因的展示有着明显区别,主、副部主题的表现和运用截然相反,音乐的主基调有较大差异,作品的整体风格迥异。比较研究法是国内《罗密欧与朱丽叶》研究的主要方法。这一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全面、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该剧中的体现。但使用这一传统的方法容易让作品研究仅仅停留在一般的社会意义和创作层面上的比较探讨,使研究缺乏新意很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我们可以尝试用新的方法论,用最新的学术理论对该剧进行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国外研究在人物与人物关系,意象,狂欢化理论和一些国内未涉及的方面进行了补充。国外研究注重除主人公之外的人物研究。国外对乳媪进行了研究,法国的泰纳在《莎士比亚论》中认为她是莎士比亚描写的最低劣族系中最完整的人物形象,但又是人类天性中最自然最放纵的代表。普希金在《关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指出茂丘西奥这一人物是才智之士,具有当时青年武士的全部弱点和优点,是整个悲剧中最卓越的人物,是意大利人的代表。对人物关系的探讨表现在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指出在剧中男女之间的相互崇拜取代了之前传统的单方面的男性崇拜。同时也有学者对戏剧开始罗密欧的爱的转移速度之快表示了怀疑,认为由一时激情冲动而产生的爱情必然无法持久。国外在人物以及人物关系上的研究明显比我们深入,但与国内研究存在共同的不足就是对罗密欧这一形象的研究不充分。意象研究方面,对光特别是太阳关和星光等自然意象进行了丰富研究,认为它们在莎士比亚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斯帕津在《莎士比亚的意象》中指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主导意象是光,各意象都有其象征意义,而太阳光与星光正是青年的美丽和炽热的爱情的象征。国外研究者还对剧中的意大利元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这反映了意大利生活及当时的影响。普希金认为这正好反应了莎士比亚是十分了解戏剧的地方色彩的。但也有研究认为意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