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实践与思考合川区大南街幼儿园胡伶俐【摘要】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去进行,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因此我们主要从:关注幼儿生活,让教材贴近生活;注重随机渗透,让课堂走近生活;关注幼儿需要,让课程回归生活几个方面建构幼儿园生活化课程体系,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生活情景中获得了知识和经验,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关键词】幼儿园生活化课程实践思考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纲要》中也多处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去进行,“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进行,这是幼儿园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而核心的理念,也是当今“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这一思潮在课程改革中的折射。我园是合川生活教育整体改革实验基地,长期以来以陶行知先生的“手口脑并用,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为指导,对幼儿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研究。多年来,我们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支撑,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总结我园多年教改科研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我园的特色科研——“构建幼儿园生活教育课程模式”的研究。围绕这一主课题,我们先后进行了重庆市级课题《在美工多类活动实践教、学、做合一》研究、合川市级重点课题《美术、手工多类活动体系建构》研究和《幼儿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通过几年的尝试、摸索,我们将幼儿的生活活动与学习活动密切结合,获得了很多启示:一、关注幼儿生活,让教材贴近生活2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因此,我们认为:只要与幼儿生活有关,是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有助于拓展幼儿经验和视野的内容都可以及时地纳入到课程中去。比如:孩子们发现车胎是圆的,很多房子的屋顶是斜的。幼儿园的玩具形状、颜色、大小不同,动物园里的各种动物有多有少;孩子每天要穿衣服、衣服上有扣子,扣子有大小、多少,还有各种各样的形状;随着身体长高,衣服会变小;儿童每天要吃饭,吃饭要用餐具,餐具是由各种不同的材料做的,有不同的用途;餐具也有大小、多少;餐具的摆放是分类的,有序的;上下楼梯时数一数阶梯,进餐时将碗和勺一一对应,整理玩具时可按形状、颜色分类,散步时可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户外活动时可说说自己所在的位置等等,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生活情景中获得了知识和经验,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其实在幼儿的生活中蕴涵着许许多多具有教育价值的生活素材,只要我们走进孩子的世界,经常观察孩子,洞察他们的直接经验与需要,抓住时机,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材料,然后经过适当的加工以纳入课程,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而广泛的。二、注重随机渗透,让课堂走近生活《纲要》中多处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去进行,“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因此,幼儿园的课程不仅应选择幼儿的生活作为教育的内容,而且应通过幼儿的生活来进行教育。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幼儿生活中的人和事原本就充满了活力,有许多教育内容都无须端庄静坐地上课,而是在生活环节中自然而随机地渗透就可以收到我们期望的效果,因此我们坚持这样去思考问题,去设计幼儿的活动,把幼儿从课的捆绑中解放出来,让幼儿回到自己的生活中,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周围的人、事、物及其关系。比如,我们在选择“超市”作为教育内容时,常常带幼儿到超市去3参观,以前参观回来以后,教师们的做法是与幼儿进行传统的问答式交流:“你在超市看到了什么?”“超市都有些什么样的人?”原来参观时兴致勃勃的幼儿,这时却显得那么的无奈。其实,幼儿并不是对超市所有的内容都感兴趣,他们只对能够引起他们兴奋的内容感兴趣,只对他们熟悉的事物感兴趣。他们喜欢参与式的、活动式的交流和表达。因此,现在我们的老师在参观后,让幼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去和同伴分享,而不是回到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再比如,如开展“认识图形”的系列活动中,我们充分挖掘周围存在的各种颜色、图形及图形组合,通过让幼儿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砖头”辅路,用各种颜色、形状的亮光纸装饰墙壁,给小动物喂饼干等游戏化的活动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学习,巩固对图形及图形组合的认识。三、关注幼儿需要,让课程回归生活幼儿的生活,是一个与成人截然不同的生活世界,在儿童的生活中,世界是“泛灵的”、情感性的。一切东西都与人一样,有眼、有嘴、会说话。因此,幼儿会跟他的布娃娃诉说,会因为他的小猫病了而哭泣。在幼儿的生活中,首先需要的是同情和关爱、合作和谦让。他们需要以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世界。《纲要》明确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作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我们必须会观察孩子的需要,会根据孩子的需要合理调整活动;作为幼儿学习的合作者,我们应该配合他们的活动进行恰当的调整变化;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我们更应该创编适合他们的新活动去引导孩子的新发展。在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激活幼儿原有的兴趣,还要不断培养他们新的兴趣,因为孩子毕竟不可能认识到什么是适合他们的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我们在构建幼儿生活化课程的时候,关注的是幼儿的需要,考虑的是我们的孩子喜不喜欢、需不需要,围绕孩子们的兴趣点去寻找合适他们的主题素材,而绝不是以教师为中心预设主题去“套”孩子。我们的做法是:1、教师积极关注幼儿的生活,以敏锐的观察捕捉幼儿生活中有4价值的教育因素,并将之梳理,提升为有价值的教育资源;2、当教师的预成课程不能引起幼儿探索欲望时应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以追随孩子的需求,并将孩子的关注变成教师的关注,生成新的主题;3、能及时将幼儿经验中最重要的因素用幼儿能接受的方式加以整合,提升,形成新的主题网络。比如:我们进行的“假日天天乐”,其最初的主题来源就是几张孩子的旅游照片:孩子们在自由活动时间经常围着关于自己去过的旅游景点滔滔不绝说过不停,我们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兴趣点,有一定的教育价值,于是就和孩子们一起收集资料,一起探讨,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假日的主题活动:《假日逍遥游》、《假日生活早安排》、《假日生活小图书》等主题,由于是孩子们自己引发的活动,他们兴趣高涨,十分投入,就连平日不爱说话的孩子也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再比如:我们在认识了时钟以后,孩子们对时间充满了浓厚兴趣,许多孩子还带来了手表,常常自豪地谈论:现在是几点钟了?我们抓住孩子的兴趣,设计了“时钟嘀嘀嗒”的系列活动,通过《时钟嘀嘀嗒》、《各种各样的钟》、《我会安排》三个主题不仅让幼儿知道了时针、分针的名称和用途,初步了解了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和钟的演变史,激发了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和探索问题的兴趣,还帮助孩子把时间和自己的一天联系起来,让他们从小就有良好的时间观念,学习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使活动的成果回归幼儿的生活、为生活服务。只要我们深入地去研读每一个孩子,关注孩子们发展的每一个寻常时刻,分析他们这些行为产生的内在诱因,幼儿的生成活动无时不有,无所不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幼儿的意愿和需要,尊重幼儿个性的发展,才能真正支持、提升生成活动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活动,使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总之,在解析课程、研读孩子的历程中,我们时时为孩子的创造潜能而惊讶和感动,在和孩子同生同长的过程中,我们和生活课程的亲密接触使我们的教学实践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