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加)基思.斯坦诺维奇心里学是一门科学。用科学的方法寻求对行为的理解。区分科学心里学和伪心理学的标准,科学的标准:1.问题实证可解,可证伪性2.方法遵循系统的实证主义3.研究结论是公开知识,能够被重复验证。第一章心理学充满生机1.弗洛伊德问题: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误导了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的印象。其不采用控制实验。其构建了一套精细复杂的理论,但没有保证这些理论建立在可靠、可重复的因果关系之上。2.心理学横跨了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3.心理学的首要特征:它是有关行为的、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第二章可证伪性1.世俗智慧和拉什均不可证伪。好的理论能作出具体的预测,具有高度的可证伪性。2.理论被证实的数量和验证本身的质量都重要3.科学进步的简单模式:1.提出理论2.从中推导出假设,让假设接受各种技术或方法的检验。第三章操作主义和本质主义1.科学家的目的是解释现象,而非对措词进行分析2.概念的操作性定义要想有用,必须同时具备信度和效度第四章见证和个案证据:安慰剂效应1.个案研究和见证作为评估心理学理论和治疗的证据毫无价值2.科学两步走,弗洛伊德只走了第一步,个案对第一步有用,对第二步无用3.医学研究中,安慰剂效应和时间推移必须考虑4.媒体制造的鲜活剂效应,使得我们的风险认知发生了紊乱5.鲜活的例子在人们的判断中被赋予了过高的权重,伪科学代价巨大6.由于见证叙述可以为任何主张提供唾手可得的支持,以及自身所具备的冲击力,见证打开了通往伪科学的大门第五章相关和因果:烤箱法避孕1.有相关,未必有因果2.虚假相关:相关的产生不是因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可以测量的直接因果关系,而是因为这两个变量都与第三变量相关3.选择性偏差第六章让一切置于控制之下:聪明的汉斯(马)1.区分对现象的描述和对现象的解释2.实验方法的核心就是操纵与控制3.通过实验控制和随机分配来保持其他所有变量不变,然后再来看这个假设变量是否会产生影响。这种方法排除了相关研究中出现的第三变量的问题第七章不像是真实生活的心理学实验与“人为性”批评1.科学实验的人为性不是一个缺点,它是干扰变量分离。2.实验组和控制组,随机分配是真实验的必要条件3.调查研究,旨在寻找关联,使用随机取样,而非随机分配,不设置对照组4.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目的是把数据直接用于现实生活,基础研究专注于理论验证。大多数研究是为了发展理论,并加以修正进行间接应用第八章避免爱因斯坦综合症:聚合性证据的重要性1.科学中的概念变化遵从关联性原则,而这一原则在艺术中极为少见。新的科学理论不仅要解释新的事实,还要兼容旧的事实,这样才会被认为是一个真正的理论进步2.爱因斯坦综合征:科学发展的阶跃模式,以为新的发现必定违反关联性原则,让我们误入歧途3.事实上,很多科学领域的进步靠的都不是某一个突然的突破,而是由一系列构不成重大影响的停顿及前进之间的反复组成的4.聚合性证据原则允许我们将结论建立在大量有些许差异的实验来源之上,汇总一系列实验能作出有力判断。当一系列实验支持某个假定理论,同时又能共同排除其他重要的竞争性理论时,研究就具备了高度聚合性第九章打破神奇子弹的神话:多重原因的问题1.任何一个特定行为都不是由某个单独的变量引起,而是由许多不同的变量共同决定的2.交互作用:一个自变量的影响效果依赖于另外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第十章人类认知的阿喀琉斯之踵:错误的概率推理1.即使是最强的趋势也会有少数的特例与之相悖2.样本量原则:样本越少,产生极端值的可能性就越大3.大多数人如何与概率推理背道而驰:当人们遇到具体的、具有鲜活性的证据时,就把概率信息抛到一边了4.赌徒谬误:把原本无关的事件看成是有联系的第十一章偶然性在心理学中扮演的角色1.人们有试图解释偶然性事件的倾向2.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临床预测与统计预测(更准)3.在心理学的很多分支领域,如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组织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其知识都是通过统计预测表述的4.临床预测为每一个案编造复杂的解释,确实可能抓住一小部分不寻常事件,但这是以损失了对大多数事件的正确预测为代价的。统计预测以概率为基础,更为准确5.统计预测得出公共知识,临床预测依靠个人权威6.心理学的预测应该是概率性的,是对总体趋势的概率性预测第十二章不招人待见的心理学1.科学课题的发展和淘汰:那些产出丰硕理论及实证发现的领域都获得了大量科学家的认可;而那些理论上行不通或者没有能被重复验证的领域就会被摒弃四个标准对应了本书的主旨:1.可证伪性2.概率性预测3.服从同行评审的公共知识4.基于聚合性和共识的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