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自学导引《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出处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一、句读停顿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者/而有不为也。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5、是/亦不可以已乎?二、字词解释(1)、重点词语解释1、一豆羹(古代盛食品的器具)2、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3、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4、一箪食,箪:竹筐5、一豆羹豆:碗6、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践踏7、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好处8、所恶有甚于死者恶:厌恶。9、舍生而取义者也义:正义或仁义。10、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乏:贫穷。11、贤者能勿丧耳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1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13、二者不可得兼得兼:能够同时得到。14、妻妾之奉奉:侍奉。15、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16、呼尔而与之呼尔:没礼貌的吆喝。与:给17、有是心也心:本性(2)、通假字①“辟”通“避”,躲避。(故患有所不避也)②“辩”通“辨”,辨别,(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③“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④“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⑤“乡”通“向”,从前。(向为身死而不受)(3)、一词多义①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此之谓失其本心(主谓之间,不译)得之则生(代词,代它,指一箪食,一豆羹)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代它,指万钟)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代词,代他,指行道之人和乞人)行道之人弗受/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助词的)②而: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表并列)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表转折)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表修饰)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表承接)③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④为:故不为苟得也/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动词,做)向为身死而不受(助词,不译;一说肯,情愿)为宫室之美(介词,为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介词,为了)(动词,接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介词,为了)(动词,接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介词,为了)(动词,接受)⑤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动词,给)⑥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样)是亦不可以已乎(这样看来,由此看来)⑦则: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者而有不为也/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就)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那么)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如果)三、内容理解1、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点拨: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点拨:“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3、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点拨: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4、“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点拨:“所欲有甚于生者”指“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点拨: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6、从第一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反面申述观点的?点拨:“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种为了生存而无所不为的卑鄙无耻的做法,对于一个“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7、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点拨: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8、为什么“贤者能勿丧”?点拨:“义”是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面临生死考验时,贤者能固守“义”,而其他人做不到。9、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点拨:比喻论证、道理论证。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点拨: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点拨:“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12、“万钟”、“一箪食、一豆羹”、“义”三者哪一个更重要?点拨:“万钟”指高位厚禄,是身外之物;“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是生命,它比“万钟”更重要。但二者与“义”比起来,“义”最为重要。13、说明“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点拨: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同一人今昔判若两人的表现,突出了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引人深思,表达了孟子对这种做法的坚决否定,从反面说明了“万钟”亦不应受之,应以“义”为重,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辩力量。14、那些“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可饿死也不愿受辱,现在却为了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孟子认为这是什么原因?点拨:“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15、“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什么?点拨:“本心”是人本身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和“善”的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物,为自己谋取私利。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16、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点拨:“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17、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点拨:①比喻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②对比论证,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③举例论证,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④道理论证,第一段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见“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等句子。18、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1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2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