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运城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设计)题目TheBriefAnalysisontheImageofHesterintheScarletLetter《红字》中海斯特的形象分析学生姓名郑丽系、专业外语系英语专业指导教师祁文锦选题目的和意义:作为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之一,霍桑的文学地位不仅是奠定在他娴熟的写作艺术和技巧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对人性的深层次的探析。他选择新英格兰历史和清教主义作为写作的主要话题,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活在新英格兰清教残酷压迫下的人性做了生动的描写和细致的分析。其代表作《红字》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该作品发表后取得巨大成功,被誉为美国浪漫主义的一部杰作,从而使霍桑在世界文学的殿堂中占据独特的一席之位。同时,霍桑复杂的宗教观,使这部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宗教色彩,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新纪元,同时也开启了具有美国独特风格的文学传统。对于《红字》中的核心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很多学者都把她解读为是经过苦难的磨炼后获得了新生的女权主义战士,但细读小说可发现,文字表层虽然支持上述见解,表象下却另有隐藏:海斯特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煎熬着,生活在边缘地带,经过命运残酷的打击后最终屈服了,接受了清教社会对她的审判。历来文人对该作品的解析都侧重在象征手法以及对伟大爱情的歌颂,对海斯特勇敢的肯定,但没有结合霍桑本人对清教的理解,对当时社会的复杂心理,而海斯特的性格本身就带有复杂性,我认为尽管相关研究成果丰硕,但并没有全面分析海斯特形象。他把自己的清教人文主义思想灌注在对海斯特的形象描写上,事实上海斯特最后赎罪重生是对清教制度对清教社会的妥协,是由叛逆到妥协的转变。本文正是透过海斯特形象展现霍桑清教主义思想基调。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目前国内对霍桑及其作品的研究多以论文为主,关于霍桑红字中白兰的形象研究的专著现在只有三本。一本是方成的《霍桑与美国浪漫传奇研究》(1999)另一本是方文开的《人性自然精神家园—霍桑及其现代性研究》(2008)。还有就是赵庆庆的译著—兰德尔·斯图尔特的《霍桑传》(1999)。自民国以来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检索中有关霍桑中白兰形象的评论文章有400多篇,占整个霍桑研究的60%。其中大部分作家都从海斯特争取独立和解放的形象着手,分析了女性对家庭的依附性和母性意义,也探讨了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出路。但也有观点认为海斯特是进步与保守矛盾合一的形象,反映了霍桑对变革与稳定的思想困惑。这类相关的论文,如“海斯特的另一面—重读《红字》”时晓英2004“霍桑笔下的女性神话”黄立2004。“迷失于社会传统中的女权战士—论《红字》中海斯特的形象演变”崔竞生、郭建友2003等。更有研究者从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出发,认为海斯特在社会心理发展上经历了从想象级进入了符号级的过程。如“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解读《红字》中的海斯特”张海蓉2000。该类作品都是通过对海斯特形象的分析来体现霍桑宗教意识的矛盾性,展示了霍桑对罪恶、惩罚、拯救以及伦理道德等诸多问题。著作:方成:《霍桑与美国浪漫传奇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论文:1.程树华:“霍桑的女权主义思想在海丝特·白兰个性上的体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2.陈丽萍.霍桑《红字》中的双面人形象分析[D].苏州大学20083.苏守玉.论霍桑的《红字》—清教主义与神秘主义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霍桑《红字》在国外研究成果:在从不同文学批评角度出发,因其流畅的文字,透析的心理描写,歧义的象征主义以及深刻的道德观冲突,国外学者对霍桑的研究历史更长久,早在1836年帕克·本杰明就在《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了首篇霍桑作品评论文章。1932年,兰德尔·斯图亚特编辑出版的霍桑的《美国笔记》又将霍桑研究推向一个高潮。从1850年出版至今在美国乃至世界引起了文学界一个多世纪的关注与批评。1.(美)兰德尔·斯图尔特:《霍桑传》,赵庆庆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就评论研究的情况看霍桑的研究随着西方文学理论的引入论视角越来越多究的较多深入。在研究过程中如何体现中国学者的研究主体性也还有待加强还具有很大的空间。主要研究内容:论文第一部分论述霍桑清教主义思想在《红字》中对海斯特形象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红字》的故事就是关于白兰的故事。霍桑讲述了美丽善良的女主人公在丈夫失踪,孤苦无依的情况下与清教牧师丁梅斯代尔相遇,两人产生了纯真的感情,并生下了爱情的结晶——珠儿。但在清教主义社会,这样的爱情为世俗所不耻,为清教戒律所不容。女主人公海斯特被判了通奸罪,而终生佩戴象征耻辱的红字;但霍桑并没有把海丝特描写成一个道德败坏、罪孽深重的罪犯,而是一个美丽善良,坚强勇敢的女神形象。他向我们展示的海丝特在世俗的重压下。不但不以“罪”为耻,反而以“罪”为荣,她把代表耻辱的红字A绣得光彩夺目,把“罪恶之花”,即她与丁梅斯代尔的私生子珠儿,打扮得光彩照人。面对教会的威逼,她断然拒绝供出爱人的名字。面对牧师的怯懦和世俗的排挤,她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海斯特的形象是一个为了争取人生权利和自由幸福而与命运相抗争、与清教社会道德法规相抗争的叛逆女性形象。但是最终海丝特以自己的善良和德行感化了周围的人们,她把胸前佩带的代表耻辱的红字变成了美好高尚的象征。她的赎罪重生进一步体现了清教主义的权威。论文第二部分分析了海斯特具体形象,以“A”为线索,串联起了海丝特的悲惨遭遇,渗透了海斯特的多重形象。小说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是一位年轻美丽漂亮的少妇,她跟随丈夫从英嗣移居美利坚合众同波士顿,丈夫因后行在途中被印第安人俘获达两年之久。海丝特只身来到这片新英格兰土地上之后,迫于生活,与一青年牧师发生私情而怀孕。此事,在当地的清教徒社会,实为大逆不道,为主持公道,所在地当局对海斯特实施关监狱和游街示众。经公议表决,倘若她不说出诱骗她的奸夫,她就得终生佩带象征耻辱的红色的A字(Adultery:通奸女犯)。但是,无论所在地当局如何威逼利诱,海斯特始终守口如瓶,这就意味着她的心灵要背负象征沉重负担的红色A字烙印,接受凌虐和唾弃,丧失与其他虔诚的教民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像奴隶般生活在教区的底层,遭受非人的待遇,直至获得上帝的宽恕才能解脱。事情败露后,她被迫终身佩带红字。为了爱人的名声,她独自承担了全部的罪责与耻辱。出于对情人丁梅斯代尔的眷恋之情,她不但在他生前不肯远离他所在的教区,就是在他死后,仍然放弃了与女儿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生活,重返埋有他尸骨的故地,再次戴上红字,直到死后葬在他身边,以便永远守护于他。白兰的这种精神境界虽然没有被那些清教乡亲和愚不可及的长官们所理解,但她含辛茹苦、助人为乐等美德的张扬,使她胸前的红字不再是“通奸”(Adultery)的耻辱标记,而成了“能干”(Able),甚至是“值得尊敬”(Admirable)的标志。她坚强,有毅力,对爱情忠贞不渝,虽然被统者认为有罪,但她是清白的,纯洁的,她的精神的不断上升,使她成为真,善,美的化身。她的举动是对清教主义压迫下的爱情、人权和自由的充分肯定。论文第三部分论述了海斯特形象折射出来的霍桑本人的清教主义思潮。霍桑本人并不是清教主义者,但由于受其祖先清教主义的影响,霍桑在描写女性人物时常常不自觉地体现出多种矛盾心理,即从个人情感出发,他认为每人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但清教思想的束缚又使得他在处理书中的角色时充满了矛盾。正如罗伯特·斯皮勒指出:“要研究霍桑的艺术,必须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因为两者是因和果的关系。”霍桑出生于一个几代人都具有清教信仰的家庭,他的祖先曾是17世纪清教政治统治下的显赫人物,因而霍桑深受清教主义的影响,但他本人并不是清教徒。清教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面和消极面共存,这使霍桑对清教的态度变得十分复杂。一方面,霍桑了解清教的信仰,他对清教的思想与价值予以接受和认同;而另一方面,霍桑又对苛刻的清教教规深表怀疑,他认为清教主义的偏执和残忍是对人性的摧残。从这一角度,可以说霍桑既是清教传统的继承者,又是批判者。他一方面深受清教主义的影响,摆脱不掉“原罪”,“赎罪”以及“命定论”之类的宗教迷信,而另一方面,他又从家族的负罪感出发,对清教的专制统治予以否定,对清教的残酷偏狭予以抨击。《红字》中海斯特的形象正是霍桑的清教主义的折射。完成论文(设计)的条件、方法及措施:1.从学校图书馆借阅关于红字的图书、报纸和杂志;2.上网查找有关的电子期刊等相关资料;3.认真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论文(设计)拟定提纲:I.IntroductionII.Hawthorne’sIntentionofCreatingHester2.1PuritanismInfluenceonHawthorne2.2PuritanismConveyedintheAnalysisoftheHesterIII.TheImageofHester:StrongandBrave3.1AGracefulandBeautifulLady3.2HerEarlyMarrigeLifewithChillingworthandHerEagerforTrueLovewithDimmesdale3.3ProtectingDimmesdaleIV.TheAnalysisoftheImageofHesterthrough“A”4.1BeingShamedfor“Adultery”4.2HerSacrificefortheVillage,AdulteryConverttoAbility4.3FinalImageofHester:Angle,BurywithHerTrueLoverV.Conclusion.5.1PuritanismPenetratinginHawthorne.主要参考文献[1]NathanielHawthorne.(2009).TheScarletLetter.中央编译出版社。[2]BarloweJamie.(2000).theScarletMobofScribblers:RereadingHesterPrynne.Carbondale:SouthernIllinoisUP,3—21.[3]MaiborCarolynR.LaborPainsNY:Routledge,(2004)Emerson,Hawthorne,andAlcottonWorkandtheWomanQuestion.6—10.[4]常耀信,(2009),《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76—78。[5]程树华,(2010),《霍桑的女权主义思想在海斯特个性上的体现》.四川师大学学报。[6]胡荫桐,(2004),《美国文学新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83—99。[7]欧玉荣,(2009),《析红字中海斯特人格的含混性》,时代英语。[8]陶洁,(2005),《美国文学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7—33。[9]吴定柏,(1998),《美国文学大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51—54。指导教师意见及建议:签字:年月日课题答辩组意见及建议:组长签字:年月日系主任意见:签字:年月日注:此表由学生填写后交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经课题答辩组答辩通过并签署意见,经系主任同意后方可开题,否则不得开题;此表应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之一。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