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大宗教在耶路撒冷的历史纠葛中看宗教之间的跨文化传播摘要: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现象,深刻的影响着国家、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传播,而在现代社会,探究各个宗教之间的冲突与对话也显得尤为必要。也正是如此,我们才能更好的推动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关键词:耶路撒冷圣城跨文化传播三大宗教之间在耶路撒冷的文化冲突耶路撒冷旧城是一座宗教圣城,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世界三大宗教发源地,三大宗教都把耶路撒冷视为自己的圣地。犹太教约产生于公元前12世纪,奉耶和华为唯一的神。公元前969年到962年,大卫之子所罗门尽7年之工,在莫利亚圣山上建造了规模宏大的耶和华圣殿,史称“第一圣殿”时期。(公元前962年—前586年)。它奠定了耶路撒冷作为一神教中心的神圣地位。而耶路撒冷也成了犹太教的“圣城”,对于犹太教有着重要的意义。犹太教认为耶路撒冷是上帝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地方。对于犹太教来说,耶路撒冷是“民族的根”,犹太教教义认为,耶和华神与以色列民族订立了神圣的契约。犹太人认为耶路撒冷是神赐予他们的领地,而按照契约关系,一方面意味着以色列民族可以享有耶和华神的特殊福佑,另一方面意味着,既使以色列民族毁约背叛,也不能解除这种关系,只会导致或遭受耶和华神的严厉惩罚,乃至整体毁灭。也正因为此,大大加强了以色列人对于耶和华神的信仰,并使犹太教成为维系以色列人的民族意识,消减在四处散居情况下被其他民族同化的大压力的精神纽带,不被完全同化,流而不散。而对于犹太人来说,耶路撒冷是所有人的底线。谁敢放弃,谁就背叛了自己的民族和宗教。因此,无论犹太人流落到何地,始终认为耶路撒冷是他们的故土,这也是犹太人“复国主义”的原因。基督教起源于中东地区犹太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旧称:迦南地)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希伯来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基督教最初只是犹太教的改良教派,他同传统犹太教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耶稣为救世主,基督教认为耶稣是神的儿子,具有“神性”,而犹太教则否认这一点。基督教认为,耶稣是在耶路撒冷出生、传教、遇难和复活的。就在东耶路撒冷,哭墙的边上,有一条“苦路”,这是基督背着十字架走向牺牲和复活的路。伊斯兰(al-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公元七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上首先兴起。耶路撒冷之所以已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源于《古兰经•夜行》一章中有关教祖穆罕默德夜行至此拜晤先知的记述及相关的传说。《古兰经·夜行》记述了真主使穆罕默德在一夜之间从近寺行到远寺,一边向它昭示“一部分迹象”。传说被祥云带到耶路撒冷的穆哈默德在远寺见到了先知易卜拉欣、穆萨和耶和华,并同众先知谈了话。正是这些因素,使得耶路撒冷成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圣城,三大教派都认为耶路撒冷是他们的领地,而在的情况下,战乱不可避免,三千多年来耶路撒冷先后二十多次被征服、摧毁和重建,先后十八次被毁,造成了数不清的血泪苦难。在这期间,耶路撒冷一直被这三大宗教轮番控制,而没有一个宗教能不间断的长期控制耶路撒冷。而直到今天,受宗教原因影响,耶路撒冷仍然是巴以冲突的中心。不同宗教之间的冲突与对话由各大宗教在耶路撒冷的冲突可以看出,宗教之间总会有不可避免的冲突,而这也是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冲突,因为每种宗教都是一种文化,而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之间的冲突也往往更加复杂更加难以解决。因为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即其生活方式,包括习俗惯例、社会制度、语言文学、伦理道德以及根本的价值观念等等被说成具有某种神圣的起源或神圣核准时,往往是不可放弃或不可更改的,当与之为邻的另一个民族也这样将自己的文化神圣化之时,这两个民族的观念分歧就成为根深蒂固,不可调和的了。而且宗教往往都会具有一种排他性,他们都会认为自己所信仰的神才是真神,而把其他宗教是为异教徒,甚至认为异教徒是一种罪人,这在基督教上体现的最为明显。这也就是历史上基督教多次屠杀所谓的“异教徒”的根源,他们会认为上帝会宽恕那些死去的人在世上的“罪恶”,以至于他们会认为屠杀“异教徒”是一件正义的事情。但是这些并不能说明宗教之间的对话是不可实现的。首先,在现代社会,宗教之间也共同面临着许多相同的问题,这也使得宗教之间的对话成了一种必然。而且,虽说宗教各个宗教都有着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表面上也是排他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宗教的实质都是相似的,因为所有的宗教其实都是人的主管映射,而其实各个宗教之间是有着共通性的。尽管各种宗教具有纷繁多样的教义信条、崇拜仪式和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他们仍然具有起码的共性,也就是对某种超自然者或超人类着、超然者或神秘者、神圣者或终极者即不管冠以何名的终极实在的信仰。而宗教都是人们将他们的心灵对更高的神性实在的开放,这个神性实在被称为人格的、善的,并且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公正和爱。而宗教的这种共性正是对话可能进行的最深层的基础。而在耶路撒冷,也是有着相对和平和稳定的时期的,比如腓特烈和卡米勒时期,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就曾缔结和平条约,腓特烈甚至很欣赏伊斯兰教的教义。而这种和平也是建立在宗教的共性之上的。而在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对话,宗教对于其他宗教的反应模式,其实很多人都有着不同的观点。一个宗教对其他宗教的反应方式,一般认为有三种模式:排他论、包容论和多元论。宗教排他论的要旨,在于认为唯有自己的宗教才是真理,因此排斥其他的宗教是合理的。既然只有自己的宗教是唯一的真理,那么其他的宗教就不是真理了,显然从其他宗教学习就是不可能的,与其他宗教进行真正的对话也是不可能的。与宗教排他论不同,宗教多元论认为,各个宗教或信仰都是平起平坐的,是“平等的”,我对别人是平视的,不是俯视的。我之信我的宗教,主要是由于我偶然地降生在这个宗教传统、文化传统里,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个宗教,如同我接受了我的语言一般。宗教多元论有几种形态,但主要是都坚持各宗教在宗教真理上的平等性。如果我的宗教是真理,那么别的宗教也是真理;如果我的宗教不是真理,那么别的宗教也不是真理,真理可能是在我们所有宗教的背后的一个东西比如“实在”上面——总之我们是完全平等的。一些表面上看起来互相冲突的信仰命题,可能是错开了的,说的并不是同一回事,或者说的是同一实在的不同层面的事,因此在实质上它们并不冲突。而宗教包容论认为,各宗教的真理含有程度上的不同。不可否认,别的宗教中也有美善的成份,有的宗教多些,有的宗教少些。但是最完备的宗教真理是在我的宗教信仰里,而且,别的宗教中之所以有真理的成份,是可以用我的宗教来加以解释的——比如是因为受到了我的宗教的上帝的光照——因此我的宗教具有最大的说服力、解释力和真理性。为什么在别的宗教里有好人和圣徒,是因为我的上帝照耀了他,使得他如此,因此他就是“匿名XX教徒”了。毫无疑问,宗教之间的冲突往往是因为宗教的排他论。不过在我看来,宗教的排他性往往是表面上的,而宗教的实质是具有一致性的,我个人是很欣赏宗教多原论的。而正是多元论和包容伦,是的宗教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对宗教的研究的发展,各个宗教自身的努力,从各方面促进各个宗教的对话,那些较为保守的排他主义渐渐消解。而我想,随着对于宗教的研究更加深入,各个宗教也加强对于自身和彼此的了解,宗教之间的冲突也会慢慢消解,虽然这个过程会很漫长和艰辛。参考文献何光沪.月映万川——宗教、社会与人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约翰·希克.多名的上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