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第一节网络虚拟世界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关系第二节大学生常见的网络偏差行为第三节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调适第一节网络虚拟世界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关系网络虚拟世界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关系•1、满足了解和探索外部世界的需求•渴望了解书本以外的各种知识、信息和周围多彩的世界。••2、满足舒缓紧张、宣泄情绪的需求•通过“虚拟社区”宣泄他们被压抑的不良情绪和情感,向网友倾诉自己的不快。网络虚拟世界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关系•3、满足友爱与情感的需求•通过与网友的交往可以使他们隐藏于内心深处的爱与情感的需要得到满足。••4、满足追求娱乐、时尚的需求•网络的自由性和上网的时尚性及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高速性满足当代大学生们追求个性时尚与时效的心理需求。网络虚拟世界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关系•5、足寻求猎奇刺激、性刺激及生理方面的需求。••网络虚拟性行为有下列三大特色:易得性、价廉、匿名性是造成虚拟性行为独具魅力的原因。•网络世界中应有尽有,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是信息的宝库,也是信息的垃圾场。••调查显示,有近78%的青少年有浏览色情网经历,有35%的青少年经常光顾色情网站。“性”是搜寻引擎中最常被检索的关键词。网络虚拟世界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关系•6、满足归属感的需求••对人类来说,寻求归属感是一种基本需求。由于网络空间提供了许多不同的虚拟环境,所以让每一种人几乎都可以找到一个让自己感觉“趣味相投的地方”。•一些网迷往往存在着现实的或潜在的归属认同危机感,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危机;与师长及同学缺乏认同等。他们上网既是在逃避着不愉快的现实,又是寻觅着另类的归属认同。网络虚拟世界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关系•7、满足自尊、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研究发现,经常上网的学生能从网络中感受到平等的社会支持和评价,在网络中体验成功与抱负,能够将网络作为个人价值实现的平台,提示网络对自尊可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网络世界里,不再强调相貌的作用,拥有平等的发言权,人们不需要过多的面具。•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网络还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重建自我认同的机会。•强烈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群体的一个显著特征,虚拟的网络可以成为大学生实现自我的一个理想王国。•虚拟的自我实现心理还会导致一些不道德的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如1999年4月,台湾地区一青年大学生,将把自制的CIH病毒输入国际互联网络,造成全球3000多万台电脑失灵。至今,CIH病毒每月26日还会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中发作一次,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二、大学生上网的情况分析•(一)信息查询。•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Internet如同一个信息的聚宝盆,应有尽有。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多采信息赋予了网络无穷魅力,很多大学生正是把互联网看作一个庞大的信息库,而经常上网来寻奇觅宝的。这也正是大学生们上网最主要的目的。在第十一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获取信息:53.1%••学习:4.8%••学术研究:1.0%••休闲娱乐:24.6%••情感需要:1.1%••交友:7.0%•获得各种免费资源:1.9%对外通讯、联络:3.8%炒股:1.1%网上购物:0.1%商务活动:1.0%追崇时尚、赶时髦、好奇:0.3%其它:0.2%用户上网最主要的目的:•(二)收发邮件。•随着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电子信箱的普及,Email作为一种能传递信息迅速及时、费用低廉的通讯方式,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书信而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每天开邮箱收发邮件已逐步成为当代大多数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第十一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中,92.6%的用户经常使用电子邮箱。用户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多选题):•■电子邮箱:92.6%•■新闻组:21.3%•■搜索引擎:68.3%•■软件上传或下载服务:45.3%•■信息查询:42.2%•■网上聊天(聊天室、QQ、ICQ等):45.4%•■BBS论坛、社区、讨论组等:18.9%•■免费个人主页空间:6.8%•■电子政务:1.9%•■网上游戏:18.1%•■网上购物:11.5%•■短信服务:8.8%•■远程登录:1.1%•■信息发布:3.3%•■网上推广:0.9%•■网上销售:1.2%•■信息化系统(ERP、CRM、SCM):1.2%•■其它:0.1%■网上教育:8.9%■电子杂志:9.5%■网络电话:1.0%■网上医院:0.7%■网上银行:3.6%■网上炒股:5.5%■网上拍卖:0.9%■票务、旅店预定:0.8%■视频会议:0.3%■VOD点播:5.6%■网上直播:3.6%■多媒体娱乐(MP3、FLASH欣赏等):13.4%•(三)网上聊天。•“白天带书上课,晚上带钱上网”。在网络上聊天交友,是大学生在网上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各式各样的聊天室是大学生漫游网络的第一个驻足之所,也是他们随后经常光顾的地方。•2002年3月,江苏省教育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中经常上网的人数达80%,而这些人中只有15%的人上网是为学习,其它60%的人是上网聊天,25%的人则是上网玩游戏。聊天、交友、网友见面成了一些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有的乐此不疲,甚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四)网上游戏。•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仅武汉大学生上网率已高达80%,其中仅以网上聊天为重要目的者占84%。至于如何把网络与自身的专业学习、人生发展、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很多学生则是一片茫然。第二节大学生常见的网络偏差行为一、偏差行为和网络偏差行为的界定•所谓“网络偏差行为”,是指网络使用者在上网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不良适应行为、反社会行为或非社会行为的总称。•包括网络使用者在上网过程中一切可引起焦虑、强迫、忧郁、依赖、逃避等消极心理,以及引发破坏、违规、犯罪等反社会和不适应社会行为的各种现象。(一)网络成瘾综合症•网络成瘾是指“上网使用者达到一定的时间量后反复使用互联网,其认知功能、情绪情感功能以及行为活动,甚至生理活动,已偏离现实生活,受到严重伤害,但其仍不能减少或停止使用互联网”。•包括如下症状:•第一,网络成瘾耐受性•第二,强迫性上网症状•第三,网络退瘾症状•第四,网络成瘾相关问题网络成瘾的种类•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交往成瘾•网络恋情成瘾•网络信息收集成瘾•网络制作成瘾•网络色情成瘾•匹兹堡大学的KimberlyYoung最早对互联网成瘾现象进行了研究。她设计了下面一系列问题,通过调查对象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来判断其是否患有“互联网依赖症”:•你是否着迷于互联网?•为了达到满意你是否感觉需要延长上网时间?•你是否经常不能控制自己上网、停止使用互联网?••停止使用互联网的时候你是否感觉烦躁不安?•每次在网上的时间是否比自己打算的要长?•由于互联网你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或者职业机会是否受到影响?•你是否对家庭成员、治疗医生或其他人隐瞒了你对互联网着迷的程度?•你是否把互联网当成了一种逃避问题或释放焦虑不安情绪的方式?•在上面八个问题中,如果被调查者对其中的五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KimberlyYoung就断定他已经患上了互联网依赖症。结果在600名调查对象中,2/3符合互联网依赖症标准。这些人平均每周花费在网上的时间为38.5小时,既不是为了参加网上的学术活动,也不是为了寻找一份满意的工作,与一周的工作时间基本一致,但只有8%的人是从事高新技术工作。(二)网络焦虑症•网络焦虑主要是指使用者在触网后由于缺乏网络知识,担心被他人嘲笑或被社会淘汰而造成的紧张和焦虑的不适应状态。••对于五花八门,眼花缭乱的电脑书籍和软件不知从何学起,畏惧感和无所适从的焦虑心理也很普遍。(三)网络孤独症•网络孤独症是指上网未能解除孤独,反而因为触网而引发或加重了原有的孤独感这样一类不良心理状况。•终日在网上漫游,局限于人—机对话模式的网迷,由于减少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社会交往程度被大大地削弱了,于是与周围人群的感情联系日渐淡漠,生活的情趣也开始消磨,内心显得枯燥而空虚,慢慢失去了对快速变动而丰富多样的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和参与感,堕入了情感交往上的“网络漂移”症,出现了“精神真空”。(四)网络身份迷失和自我认同混乱•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大学生一般都始终如一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但在网络交往中则不然,网络所提供的各种虚拟情境,可使不少大学生就会感到身份迷失,角色混淆,无所适从。•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青少年面临的冲突是“同一性(Identity)与角色混乱(RoleConfusion)”的矛盾。虚拟网络给个体所带来了自我体验的“边缘感”。(五)网恋游戏人生,误交损友•在网恋的大学生中,有些人抱着游戏的态度,不停地在QQ中搜索异性,热聊三四天就迅速发展到网恋,失去兴趣后继续搜索。••一些大学生沉溺在网恋浪漫、虑幻的情调中,对现实生活采取回避态度,不敢正视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心里上极度依恋网恋对象,有的甚至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离校出走,执意放弃学业与网恋的对象同居;一旦网恋情人背叛或与自己理想中的恋人出现差距,不少学生难以承受失望的打击,容易出现厌学、甚至产生厌世的情绪,轻生自杀者不乏其人。(六)网络欺诈与犯罪•一些人认为在网络世界里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将自我凌驾于社会法律之上,无视道德的存在,不忌伤害别人,甚至违法犯罪。大学生网络犯罪主要表现有三类:•一是危害互联网运行安全的犯罪行为。•二是利用互联网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或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三是利用互联网危害人身权利及合法财产权利的行为。二、网络性心理障碍的特点•病症发现的隐蔽性。•生理疾病的并发性。•治疗手段的模糊性。•预防和治疗的紧迫性。•心理访谈:谁把我推向网络深渊•第三节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调适调适方法•树立正确科学的网络认知,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正确认识网络,利用网络中的积极因素,自觉拒绝网络的各种诱惑,勿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消极情绪的工具。•分析迷恋上网的情结。•分析自己上网的动机和情结所在,充分认识上网的诱因。•进行上网前后的两种感觉的比较,能够看清自己逃避的是什么,以及希望从网上得到的又是什么。•认识过分使用网络对自己的危害才能真正摆脱不良的网络行为。调适方法•合理安排上网时间。•每天操作累积时间不应超过2个小时,连续操作1小时后休息10分钟左右;再次,应设定强制关机时间,准时下网。•培养健康、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较强的个人适应能力,学会合理宣泄,正确面对挫折,学会用转移和替代的方式摆脱成瘾,劳逸结合,用每个人所特有的其它嗜好和休闲娱乐方式转移自我的注意力。调适方法•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社会支持。•积极参加增进人际关系沟通与技巧的课程或活动,使自己能够提高更好的沟通能力,并增进人际沟通方面的自信。形成健全的人际关系,多方面拓展自身的人际关系圈。••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培养“五自”品德—“自学、自护、自辨、自制、自省”。•改善网络环境•首先,加快网络信息控制技术研究,净化网络信息。•其次,积极组织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上网,这是优化网络环境的积极态度。•第三,适应网络时代特点,改进高校教育与管理。•第四,开展网上心理咨询。作业•就大学生网络使用的正面和负面效应开展一场辩论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