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及其激发案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习动机及其激发案例早上九点,“嘀——”第二节课上课铃声未落,高二(1)班班长急冲冲跑进办公室,“报告老师李小辉又不见了!”寻找李小辉,已经成了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之一,他已不知多少次把李小辉从球场、马路、游戏厅“请”回来。每次李小辉都痛哭流涕,信誓旦旦再也不逃课了,但他的每次誓言都不会是最后一次。一提起李小辉,数学老师就不由得提高嗓门:“那孩子,根本是神经病!哪次作业好好做了?别的同学交的是本儿,他可好,一张纸!背面还有语文笔记!上课不是打瞌睡就是发呆,提问答非所问,哪个同学不是笑掉大牙?上次考试卷该答题的地方打满草稿,还画了个哭泣的小人。这次考卷除了选择题,什么都没写,角落里蚊子腿一般的的几个小字:‘老师对不起,我病了,头很痛,请不要给我得零分’。”语文老师拿出李小辉的作文,字迹非常潦草。有一篇题目叫《我最讨厌的一件事——上学》里面写道:“……讨厌死了,见他的鬼去吧,把书扔进高压锅里,用小火煮上一天,拿出来再用锤子砸、砸、砸,再浸入浓氨水、浓硫酸、浓硝酸——用棒球棒打,狠狠地打、摔,送入转炉,烧成灰,最后为它拍张照,留做幸福的纪念!”李小辉的母亲何女士也是一所中学的教师,年年带初三,年年出好成绩,可是一提到自己的儿子,却一筹莫展:“实在不好意思,我教别人的孩子一套一套,怎么教自己的孩子一点法子也没有呢?小学时可听话了,一放学就做作业,从不出去疯。一上初中怎么成了那个样子?多好的学校,人人都羡墓。小学毕业,班里只保送了他一个,他怎样就不知道珍惜?我和他爸老跟他讲,小辉你可得争气,回家咱们多自学,上课努把力,不也能跟上去吗?他说什么,没用,人人都比我强,我怎么也争不到第一,努力有什么用?”李小辉说:“在教室里,我一分钟也呆不下去了!”(引自李峥嵘《错行的诗句——中学生厌学与辍学问题调查》,1998)李小辉怎么了?他为什么如此地讨厌上学?你能理解他吗?假如你是李小辉的教师或父母,面对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办?仔细阅读并思考本章有关学习动机问题的理论分析,将有助于你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答: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他也不及格。而且,数学老师还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因为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绩:小学连续三年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初中。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21名,从此,李小辉便丧失了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因为他再也不是第一!诊断:李小辉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力感的境地,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拨。分析:造成李小辉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他自身的因素外,学校、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李小辉本来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不仅小学时是这样,就是到了高中,也还保持着一份好奇心和求知欲,同学们都说“他特别爱看报纸,老买《南方周末》和《北京青年报》。玩电脑游戏,谁也玩不过他。他还爱玩蓝球。”他本来喜欢学数学,但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对策:第一,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特别是利用他爱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蓝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实现动机迁移;第二,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答题要点:分析: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造成李小辉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李小辉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如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教师要及时鼓励他的进步,并创造一定的环境让他只要努力就能获得相应的成果,对他学习上的结果,如作业测试等及时评价和反馈,让他感到自身行为的有效性,另外可以给他制定一些具体的小目标,让他容易看到自己的成果。(2)可以对其进行归因训练,引导他进行积极的归因。(3)培养他的意志,增强免疫力,要让他树立一个明确并且适当的目标,并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目标,克服自卑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对策:①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他的爱好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篮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实现动机迁移;②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案例二:不再辉煌的高中生活王某,男,17岁,重点高中一年级学生。刚进入高中时,满怀激情,希望三年后考入自己梦想的大学。几个月后,他发现高中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美好。他变的伤感、消沉,表现出很不满足自己的现状。原来,他在初中时是普通中学,成绩名列前茅,同学羡慕,老师器重,他有“众星捧月”的优越感。到了重点高中,同学们都是佼佼者,他的比较优势就不存在了,因此感到很不自在,尤其是入学后的几次考试,他的成绩只排在全班的中等水平,这就彻底打破了他入学时的美好幻想,情绪也一落千丈。他努力学习,成绩还是没有明显的提高。他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感到力不从心,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他开始上课迟到,有时旷课,最后他要求退学。案例分析:王某表现厌学甚至退学,主要考试成绩不理想、学习不适应等挫折使他失去了自信心,最终失去了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1、学生自身的因素研究表明学生内部动机与自身的自我效能、自信、自尊、对自己学习能力的看法有关。心理学家韦纳(1971)认为,学生对学习成败的归因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体验与期待,进而影响其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研究发现,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努力这种可控制的因素,他们就会信心百倍,并预期今后会再次获胜;如果他们将成功归因于像运气这种不可控制的因素,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喜悦之情,并希望今后仍能碰到好运;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像能力这种不可控制的因素,那么,他们就会听任失败,表现冷漠、压抑、自暴自弃或丧失动机。2、家庭环境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学习动机有重要的影响。专制型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达不到标准,就对孩子严惩,使孩子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对学习产生反感,从而丧失学习动机。过度保护型父母,偏袒孩子,孩子不须学习上的努力就能获得满足,因此孩子容易丧失学时兴趣。3、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片面抓智育,忽视其他素质的发展。教学为升学为目标,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失去自信。教师的教学水平低下。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学方法呆板、单调、“题海战”法、严厉惩罚等方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反感,而很少体验到趣味、愉快、成功、自豪感。从而使学生学会了逃学、弃学、不愿学等厌学行为。提高学习动机的方法1、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集体干预的归因训练、个别辅导的归因训练)2、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提高挫折忍受力的方法:(1)正确认识挫折(2)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学校应当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这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满自信和勇气,面对人生。尤其是后进生更需要建立自信。自信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前提,自信的学生才有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才能提高学习质量。陶行知先生作校长时,有一次看到一个孩子用石头砸人,陶校长就叫这个孩子待会儿到他的办公室去。孩子忐忑不安的来到校长室,发现校长不在就在外面等。过了一会儿,陶校长来了,看到他却没有批评,只是从口袋里摸出一颗糖,说:“你来了,我却迟到了,奖励你一颗糖。”孩子愣住了,陶校长又摸出了第二颗糖,说:“刚才我错怪你了,你是干部,在管理其他同学,再奖你一颗糖。”孩子拿了两颗糖感到很羞愧,连忙诚恳的承认错误。于是陶校长又给了他第三颗糖:“能自己认识到错误,再奖你一颗。好了,我的糖分完了,你的问题也解决了,现在你可以走了。”瞧,陶行知先生就这样用了三颗糖,三言两语就教育了这个学生,没有严厉的批评,没有大声的训斥,但相信这个孩子再也不会犯相似的错误。宽容是一种美德,是每一个孩子都应当具备的美德,但这种美德并非仅仅从书本上就能获得的,教师行为中的宽容正是孩子们学习的最佳榜样。“一个温暖的言行,一束期待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评语,可能会改变一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拥有爱与宽容的人是快乐的,当他将爱与宽容给予别人时,也能接受到别人给予的爱与宽容。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