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当今中国社会的公平问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当今中国社会的公平问题【摘要】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和谐最深厚的基础,在现阶段,存在种种不公平现象,社会不公平问题越来越突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要达到公平与效率的有效平衡,应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两极分化,本文主要论述当今我国社会公平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关键词】社会公平存在的问题解决思路和策略一、如何理解公平(一)关于社会公平的几种定义众所周知,大多数社会不和谐现象都是由社会不公平所引发的,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解决社会公平问题。那么什么是社会公平?中国在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公平的概念,这种概念是不断演化的,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统治者有不同的公平概念,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公平”应该具有现代的意义。它不同于传统的“均贫富”,而是与“民主”“平等”等现代理念相联系的。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们往往把“公平”理解为“均等”,“均等”是实证的概念,“公平”则是规范的概念。公平本身是建立在社会正义的基础上,是依据一种社会正义观念,对于分配结果或者分配过程进行判断所得出的结论。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公平不等于均等。从整个社会来看,人们对社会公平和平均主义是有所区别的,绝大多数人认为社会公平并不等于平均主义。对于全社会来说,形成一个统一的公平概念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公平不仅仅是就收入分配或者经济机会而言的,它还包含很多非经济的因素。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认识社会公平问题,要求我们给出一个更加全面的社会公平观。(二)社会公平观的的原则社会公平观应该有这样三个方面的原则,或者三个层次上的要求:第一,人的基本权利平等和机会平等。第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当中,最重要的是人的能力的提升。作为一个社会来说,每一个公民应该享受最基本的收入保障,最基本2的医疗保障,享受义务教育。这些权利不应该和个人的能力、收入挂钩,每一个人都应该是享有同等的权利。第三,社会公平应该承认差别原则,这种差别原则是社会公众所能接受的分配结果上的差距,收入和财产分配上的差距。讲公平并不是要提倡平均主义。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打破了过去的平均主义分配模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得到了整个公众、全社会的广泛认同。承认这个差别原则,就是要反对平均主义,这种差别原则是指社会公众能够接受的分配结果上的差距,是和政府主张的按劳分配原则、多劳多得的原则相吻合、相一致的。二、当前社会不公平的主要问题当前社会不公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2.明显的财产分布差距;3.就业与劳动报酬中的歧视因素;4.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5.公共卫生资源分配和健康的不等;6.社会保障权利的不公平;7.财政体制再分配功能的弱化引起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公共物品提供上的差异性。(一)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在日益明显的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是推动全国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在收入差距的扩大当中,人们的态度也发生着变化。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引起了社会的不满,或者说越来越不被社会所接受。(二)财产的分配差距全国财产分布的基尼系数也是在不断上升的,1995年是0.4,当时是低于全国收入差距分配的基尼系数的。但是到了2002年上升到了0.55,大大高于了全国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财产积累的不平等程度在加速扩大。城乡之间的财产分布的差距也是相当明显,二者之间的比例超过了收入城乡之间的差距比例,达到了3.7:1的程度。(三)就业机会与劳动报酬方面存在的歧视问题首先是就业和工资上,农民工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根据我们的一些调查,农民工的平均工资,在与城镇工人相比,即使在同等素质的情况下,农民工的收入仅为城镇职工的60-70%。这是农民工在整个城镇劳动力市场上受到的不公平3待遇的一个方面,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歧视,一般来说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确实是缺少保护的。在整个城镇职工当中,在工资的决定和就业机会方面,女性职工受到的歧视越来越严重。女性的下岗机会远远大于男性职工。大部分下岗失业以后,基本上就退出了劳动力市场,也就是说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参与率过去几年中不断下降。行业之间职工工资差距也在扩大,这是与个别垄断行业工资过快增长分不开的。(四)教育机会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指标上的一些显著差异。全国的文盲人口主要还是集中在农村地区,地区之间教育水平的差异也同样明显。全国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大部分是集中在贫困边远的农村地区。在办学条件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义务教育方面,存在着教育资源和分配上的不平等,大部分的教育资源是往城市方面倾斜,往发达地区倾斜,而忽视了农村地区和落后地区。由于教育经费的投入与地方财力密切相关,越是发达地区,教育投入越高,就造成了地区之间教育投入上的很大的差别。(五)公共卫生和健康不平等,城乡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比如说农村儿童和孕产妇死亡率比城市高一倍。农村传染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造成了健康指标不平衡性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公共卫生、医疗资源配置上的过分向城市倾斜,向发达地区倾斜,而忽视了农村和落后地区。(六)社会保障上的不公平城市职工的社会保障费用变得越来越高,而且超出了企业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而绝大多数的农民工,乡镇企业的工人和农民几乎与社会保障无缘。最近政府在农村推行合作医疗,但是推行的速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慢的,也就是说农村和城市在医疗保险覆盖的面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性。(七)税收和财政收支方面的不平等问题我们把这种不平等归结为这样几个方面:1、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村居民在纳税方面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农村居民收入是低的,但是纳税是比较高的。农村居民要交纳各种各样的税费,他们的纳税额占收入比例远远高于城市农民。目前政府正在推行的免除农业税政策正在纠正这种现象。42、国家财政资金在城乡之间的配置上不平等,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些城市,特别是社区人口,人均财政支出额一般是相当于县乡人口的5倍以上。城乡之间、省份之间、不同县份之间,政府的财政收入的差异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我们应该看到整个人类发展的不平衡性,一个方面表现为城乡之间的人类发展不平衡性。农村的人类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我们面对着这样一些不平衡问题,当然有一些历史上的原因,同时也有中国经济改革和转型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新的问题。当前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实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说明整个社会已经开始着力关注和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三、我国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对策(一)始终坚持发展首位,在发展中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须具备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满足公民对社会公平的要求,增加公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必须具备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较好的物质条件。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努力发展社会经济,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为实现更高水准的社会公平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二)建立公正的社会分配结构对于现有的社会资源如何分配,最直接体现了公平原则的兑现制度,这种公平主要是一种结果上的公平,但这种结果上的公平不是收入上的均等。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公平一方面受社会主义制度规定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我国初级阶段现实国情的制约,现阶段得到的分配公平是相对的公平。为此,初次分配是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分配中坚持以公平为主的分配原则;第三次分配是对再分配的补充,是社会互助对政府调控的补充,即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各种形式的第三次分配的制度和机制。最终形成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现代社会结构,亦即以中等收入人群为主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分配结构,使大多数人进入中产阶层,以保证社会结构的稳定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三)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机制制度上的公正是政治上的保证。制度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行为的框5架,规则制定和程序执行的公正直接关系到制度本身的公正。应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权利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加强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保障公民参与有关切身利益的各种决策。社会公正必然是大多数人民众意志的反映。因此,塑造信息对称的政治环境,建立一套有效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正、公开和有效传递,实行信息公开化,推动决策民主化,是当前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四)建立公正的社会保障机制社会保障是政府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手段之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改善贫困群体的生活处境,缓解贫富差距过大带来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社会保障的目标应立足于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通过社会救助、社会养老保险、失业救助保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等多个方面的措施来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发建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提升,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逻辑必然。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切实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紧跟时代潮流,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中国社会发展的理性之路。有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我们一定能够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我们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满信心。参考文献1.学文献出版社2.3.4.5.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