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背景社会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及引导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政治团体的成立重要条件: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个人努力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发展是当时潮流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变者,天下之公理也!“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要救中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习外国”——康有为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公车上书时间背景经过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康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结果失败公车上书即举子上书,汉朝时,政府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故称为“公车上书”。组织学会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名称地点强学会北京上海强学会上海南学会长沙农学会广州兴儒会瑞安励学斋西安蜀学会成都强学会旧址1895年11月,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演讲。强学会成为清末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入会者众多。强学会的声势,吸引了一部分官僚,他们纷纷表示赞助,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不久,康有为又组织上海强学会,与北京强学会相呼应。强学会之后,各地也纷纷组织会社。强学会创办报刊康有为、梁启超把《万国公报》从第46期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上海的《时务报》《时务报》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梁启超主笔。1898年8月8日停刊,共出69期。“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梁启超《变法通议》天津的《国闻报》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地位《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同时译载重要政论及名著,如连载严复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在维新运动中影响很大,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与上海《时务报》分掌南北舆论界的领导地位。戊戌变法后遭清政府查办,1898年12月被迫停刊。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百日维新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是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光绪帝,1875年-1908年在位。即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1887年亲政,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1889年,太后“撤帘归政”。(1871—1908)“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百日维新时间开始标志1898年(戊戌年)6月11日-9月21日,103天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百日维新主要内容③(文化教育)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④(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有利于军事强大局限性:可以看得出过去他们主张的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在法令中没有,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①(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司民上书言事。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从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史称“戊戌变法”。维新派试图不动摇封建统治基础,照搬西方制度进行社会改革。涉及科举、工业、商业、军事、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京师大学堂门额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百日维新新政一开始就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新政之初,慈禧虽然没有表示异议,但却提出三条“上谕”强迫光绪帝布告天下。同时做好了随时镇压的准备。有人说:“虽然国难那样严重,反对变法的人仍居大多数。为什么呢?一句话,打破了他们的饭碗。人人都知道应该废八股,提倡实学;但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全国的读书人都觉得前功尽弃。他们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难怪他们要骂带头领导的人是洋奴汉奸。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百日维新材料二:变法之初康有为向光绪帝提出“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材料一: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谕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谕令实行的就有175件。变法的措施给自己树立的对立面太多、操之过急。百日维新变法内容触及守旧势力的封建传统和切身利益,引起顽固派对变法的惊恐和敌视。他们决定发动一场宫廷政变来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人士。九月十三日,光绪帝写密诏给康有为: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袁世凯维新派想争取列强的支持,但未成功;于是寄希望于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光绪帝接见外国使节结果结果谭劝袁说:“1、包围颐和园。2、杀死荣禄,而他自己(谭)负责派刺客去干掉那个”老朽“(慈禧皇太后),袁世凯巧妙回避任何承诺,告诫谭行动不要过于仓促。结果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弟、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怕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囚禁光绪帝的瀛台光绪和支持他的珍妃谭嗣同等六君子使中国近现代史在沉郁了58年之后,有了崭新的诠释,以炽热的血液浇灌富强与自尊的花蕾,也使得中国知识分子不再深锁于红墙大院的点缀,而重拾起浩然长存的气脉与风骨。结果历史意义“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1、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2、清朝的大权掌握在顽固派手中,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3、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软弱性)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换我了戊戌变法失败的这一年,却是中国民人心目中的一个吉利数字:1898。这一年,孙中山32岁,他正在日本与菲律宾间穿梭,准备发动推翻清廷的武装起义,起义一次次失败,但他从来未曾气馁,清王朝终于在14年后被他领导的革命党人所推翻。这一年,陈独秀19岁,他考取了杭州求是书院,从此开始接触西方思想文化,3年后东渡日本留学,23年后,他成了中共第一任总书记。这一年,鲁迅17岁,他考取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初次接触西方近代科学,4年后赴日本仙台学医,又4年后弃医从文,并加入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光复会。这一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建成,后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李大钊9岁,20年后的1918年,李大钊任这一间图书馆的馆长。这一年,毛泽东5岁,在湖南乡下度过童年。20年后,经人介绍赴北京,在李大钊手下担任图书馆助理员,开始接触新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这一年,周恩来在江苏淮安出生。20年后,在日本旅行,逐步接触马克思主义。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少年中国说》梁启超两年后,也就是1900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写了一篇传世杂文《少年中国说》。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但应该注意的是,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戊戌变法突破了洋务运动技术层面上的范畴,开始向制度层面迈进。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又上了一个台阶。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兴起:发展高潮: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领导阶级和派别:领导人:变法的性质: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历史意义:维新变法结果: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组织学会创办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