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臺中市立光明國中校園整體規劃—校舍建築規劃與管理計畫87年1月29日第1學期期末校務會議通過96年2月26日第2學期校園規劃小組修正通過96年6月28日第2學期期末校務會議確認通過壹、本校舍建築規劃計畫悉依本校遷校計畫及校務發展計畫辦理。貳、目的:一、為因應學校校務發展及校地使用空間有效規劃,特為校舍建築規劃與未來擴建制定發展方針。二、為有效利用有限之校地空間,規劃動靜分明、環境永續的新校園。三、以開放教育為架構的校園建築,期待未來校園能朝向精緻化、多元化、公園化的教學組群模式發展。參、學校建築與教育環境的關係一、傳統教學空間的檢討西方的教育觀念,始自蘇格拉底與柏拉圖時代,當時學習空間並無所謂的學校建築,也沒有教室和課桌椅等教育設施,僅在任何方便的開放空地上與學生討論,至十九世紀初,美國開始實施公共教育,期望學生能在特定空間內受教,因此有了學校建築的芻型,當時的學校相當的簡陋,僅止於桌椅紙筆加上黑板搭配建築體組合而成。直到美國著名建築師L.Sullivan提出「形式跟隨功能」的基本原則後,學校建築規劃才產生了重大的突破。觀之我國近百年來引進西方教育理念以後,均存在著「官衙式」的統一格局,以設計者為主導,由行政主管或規劃者根據想像「學生的需求」、「設計範例」及「成本因素」,蕭規曹隨、一成不變的標準化模式,作為學校建築的基本原則,不過問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課程的安排和師生互動等教育活動的需求。傳統教學空間最大的缺點在於百年來教室排列方式幾乎是一成不變,由前後兩片牆加上兩側窗戶組成約23坪單調的、自足式的方塊,一間接一間,一層搭一層,並由一排走廊相連,看起來是教室排排座、學生也排排座,構成所謂蛋盒學校設計成為標準化教室。近來由於外國的實例與教育學者的觀念推廣,雖然漸漸有了改變的嘗試,如雙面走廊、六角型教室、屋頂花園等,但基於校地空間、傳統觀念束縛、規劃者理念、標準化單價的影響,至今仍無突破性的變革。在邁入21世紀的今天,為了因應多元化、國際化社會,我們的教育理念應捨棄過去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改採培養學生創造、思考能力為主,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重視個別差異的開放式教育,對於學校建築亦應具備足夠應對多樣化教育方法之高自由度的學習空間與足夠支撐自主性學習活動之教育環境為理想規劃藍圖。二、學校建築環境對學生行為的影響環境對於居於其間的人們具有直接間接的影響為不爭的事實,Bechtel和Zeisel即言「環境使我們如此行為,因此如果環境作了一個特定的改變,我們的行為也將依此改變」,孟母三遷即為明證。賈馥茗:學校建築雄偉便2可能使學生因對建築的感同深受而養成恢宏的氣度,學校建築的幽美便可培養學生文雅的風範,邱吉爾稱「我們先塑造建築,然後建築再塑造我們」,學校能有清幽整潔的校園宏敞實用的校舍優美的建築造型悅目的色調完善的設備與管理等,對學生未來人格的發展,優雅恢宏氣度的培養良好品德的陶冶以及良好生活習慣與健康身心的養成都會產生正面作用(高明敏),狹小的活動與學習空間容易造成學生壓力感侵略感與退縮感。學校建築規劃愈完善、理想,學生對正面的環境知覺(學校環境注意、學校環境滿意、學校環境感受)愈好,對負面的環境知覺(擁擠感)愈少,對學生行為的影響則是積極行為(如學習興趣、參與行為)愈高,消極行為(如學習壓力、人際爭執、社會焦慮)愈小;對物質環境而言,蠻橫行為僅發生在非人性化的環境與學生對學校毫無隸屬感,一般學生並不喜歡破壞他們覺得親切的東西,因此一個溫馨生動,足以反應學生的興趣與需求,使學生能在更具人性化與更具自主性富有教育意義的學校建築環境中,快樂的學習,健康的成長茁壯,才市現代學校建築應具備的條件。三、空間規劃與師生互動的必然性關聯工商社會急速發展的結果,經濟是起飛了,生活品質也改善了,但伴隨而來的問題,如物質環境的富裕豐沛,精神生活卻跟不上物慾的發展,使人心永不滿足,造成社會的冷默與量化標準的功利主義充斥,在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之下,站在教育分工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學校教育,則具有改造心靈、導正社會風氣的重責大任。四、都市學校建築的發展趨勢都市學校由於土地寸土寸金,都市計畫或土地重劃對於學校土地均採取小面積設計,又受到城市建築密集,人口增長快速影響,使得學校規模急劇膨脹,導致教學空間不敷使用,但增設學校或舊校舍增改建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校地取得不易,故都市典型的學校建築應朝有效利用校地空間、建築往高空發展,建築結構以五樓基礎的規劃,並預留可供發展的空間,故對於校園空間動線的設計,除了考慮水平方向的流暢外,更應增加垂直動線的規劃。由於工商經濟的發達,都市建築型態為符合企業經營、發揮最大經濟效益,均不願浪費任何一寸土地,使得都市的居民深陷都市水泥叢林,舉目不見天日與夜空已是共同的困擾,為此政府在政策上已漸次強調文化建設、越來越重視都市景觀的更新與塑造,諸如文化中心、公園綠地的闢建、容積率的實施、公共工程藝術景觀的規定等。在此種都市特有景象中,居於教育文化推展重鎮的學校建築規劃應如何與都市建築空間串連,發揮相互交織功效與示範推廣的作用,則是都市學校建築應研究的主要課題,另都市型態所最缺乏的綠意,由於缺乏足夠的空間,故如何有效運用色彩的多樣性與豐富化,作好美化空間與綠化大地的繽紛色彩妥善搭配,以轉移單調空洞的硬體空間。城市受文化薰陶、資訊取得容易,教學模式易於發揮,相對的對於學校3建築型態需求也不同,不但需求量的充足,更強烈要求質的提升,空間規劃朝向自主性、多元化、多用途的彈性組合,教學設施不論軟體或硬體,均朝向科學化、資訊化、精緻化規劃。受到前述都市型態發展的影響,未來的學校建築應以落實實施開放教育,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提供教師良好的教學環境,發揮校長的經營理念,同時應成為地方文化的地標,為社區活動休閒、安全防災及終身學習的公共建築。1.學習觀念的開放應讓學生有自我學習的機會,並對自我決定負責任,以培養獨立自主的人格。2.學習時間的開放並非只針對學生,對學生家長及社區居民開放時間,提供空間、學習場所,有效運用學校資源,給予學生、師長、校長、家長....以至社區人士,於不同時間同心協力來共創共享參與成果,使社區人、物、財力參與學校經營,共同使用與維護管理,使成為社區終身學習的場所。3..學習內容的開放,教育改革重要的一環即為修訂課程內容包括:加強鄉土教學;開放教科書編印;推動資訊教育;加強技藝教育實驗教學。故由此發展各種具有特色及彈性的開放學習單元。4.學習方式的開放與空間規劃:開放教育實施時很重要的一點,絕不是在普通教室裡勉強設置很多的學習角,而是將教室的空間概念打破成教室群,校舍空間應該打破成校園內的中庭,而校園內的空間應打破社區內有關的教學設施資源,這樣的學習環境也許才能真正落實到開放教育理念的教學重點。五、教育改革對學校建築環境的衝擊本省國民教育的發展,在就學率的成就,已達成國教普及「量」的階段目標,目前由於教育經費的充裕與一般大眾對教育改革的殷望,學校教育所扮演的角色已完全不同於傳統所賦予的功能,在現階段社會結構的衝擊下,學校正朝向「質」的發展,包括建築空間的多元化,課程規劃的國際化與鄉土化,重視個別化、自主性的學習目標,終身學習體系的建立,無障礙空間的環境、「零拒絕」政策的推行,及配合科技化與人性化需求,文化、社教設施的整合。時當教育改革的雷厲風行下,教育制度的變革,必然朝向教育政策的鬆綁,教育主權回歸基層教育單位,倡導的精神更注重教材教法落實教師的多元自主空間,與學生學習受教的抉擇,再從現有新編課程標準的修訂,已可略見端倪,尤其教材內容朝向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的大幅度改變,課程標準的彈性化、多樣化、國際化、鄉土化、資訊化,均對現有學校建築環境及硬體設施造成立即的衝擊,尤其對伴隨著開放教育所衍生的開放空間理念的實施及社區文化、心靈改造的發展而引生對公共建築的新需求,必然加速傳統學校建築的轉型,在這種變革的過程中,做為一個教育的基本場所,決不可再墨守成規,一成不變的沿用舊有傳統規範,對一所傳統學校而言,如何透過校園整建計畫,使校舍建築符合時代的潮流;對一所新設學校或正辦理更新計畫的學校而言,更不能不深研現代化教育空間的真締,規劃4出學校可發展的特色,將建築規劃展現新穎多工的教育理想。肆、學校建築規劃的理念基礎一、學校建築原則的確立:學校建築是為達成教育目標而設立的教學活動場所,此一教學場所包括校舍、校園、運動場及其附屬設施。而在規畫的基礎上,從教育理念來看,這些教學活動場所應符合教育目標、教學方法和課程設計的需求,從學校環境來看,這些教學活動場所應融合學校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物質環境的脈動,從建築條件來看,這些教學活動場所應配合建築法規、建築技術和建築材料的規定,簡言之,學校建築規劃應從使用者(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和社區人士的需求出發,將校地上的活動空間作最合理完善的配置,並透過時間的延伸和建築經費的投資,使學校建築更臻理想完美。(一)整體性的規劃:在學校建築的規劃上首應確立校舍方位,適宜的動靜配置、合理的校地比例分配、景觀植栽的搭配,結構上整體的連貫、空間配置與動線規劃,造型設計與色彩運用,時空銜接與平衡、都市更新與發展預估,社區環境的整體變遷趨勢,學區人口增長狀況等均需通盤而周詳的先期作業,而本校在推動遷校之初,即成立遷校籌備委員會,其目的主要也是基於遷校建築規劃整體化為著眼點,同時在建築經費的配合上,由於市政府近來大力推動「整體規劃,一次發包」的政策,正是整體規劃的最大助力,也惟有在整體性規劃理念、充分的經費、與創新的設計,才能使學校成為整體一貫的建築實體,產生渾然一體的完美意境。(二)教育性的設計:學校是吸收經驗、尋求知識及學習與人相處的場所,因此學校建築應具有協助教師實現教學目標,培養學生多樣化、民主化,從潛移默化進而發揮勤奮向學,實現自我、變化氣質,達成教育活動的功能為鵠的,當今適值社會型態轉變,安全防災意識高漲及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之推展中,學校建築應符合教育目標、教學方法與課程設計的需求。如果忽略了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課程安排和師生互動等各項教育活動之需求,則雖然是一棟很壯觀的建築,但絕不是一座很好的學校建築;本校居於開放教育的理念,特別突破傳統教室與走廊的單調空間規劃,設置開放空間與多功能教室的格局,並運用課程的分化,建立彈性化、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以擴大學生學習領域,並配合各項對外開放的學校設施,提供社區民眾進修,推展終身學習體系,形成社區文化中心與活動的主要場所,此外圍牆的矮化、透明化與綠籬也顯示學校開放風格與社區結合的呈現。(三)舒適性的佈置:學生於就學階段每天超過十個小時以上的時間生活於學校環境之中,在師生與同儕團體朝夕相處、彼此學習、共同生活,對於學校的要求不但是學習權利保障的場所,也是生活的重心與經驗改變的場所,故對於校舍建築型態、規模,大小,數量應求適用適量,衛生舒適,及平衡協調,美學要求,學校建築的優雅溫馨,校園環境的舒適美觀,整體和諧氣氛的塑造,因此本校在空間規劃上,對於教學區與運動區的動靜區隔,教室內學習區與服務區、圖書角與資訊角的設計,乃至休憩空間、飲5水站、開放空間、走廊花台、戶外階梯講堂、資源回收站、古典巧思的走廊等,均著重在生活化、人性化為主要訴求,其餘各項細部設計亦以使用者實用性的角度出發,兼顧團體與個人的舒適方便為目的。(四)安全性的顧慮:安全教育是學校教育最重要的一環,每天面對這一群活潑好動、運動量超強又對週遭環境缺乏敏銳分辨能力的青少年而言,學校硬體建築是否能提供安全保障與滿足學生無障礙環境的需求,是學校建築規劃的首要任務,也是指導學生適應社會安全教育效果的發展基礎,更何況學校建築體裡面,平時不僅是容納密度最高的公共建築,而且又擔負有緊急災難避護所的重責,因此本校在結構設計的安全係數、校園動線的流暢、建材規格品質的選定、消防水電設施超標準增設、甚至走廊欄杆雙層防護、屋頂女兒牆加高、門窗內縮、採光溝按裝強化玻璃罩等任何設施,在安全維護的設想、施工嚴謹度的要求與收頭控管上管理,均有極為嚴格而周延的規劃。(五)經濟性的要求:學校建築受到校地空間與標準單價的限制,如何以最少的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