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刺史制度——监察制度1、原因:汉武帝后期,疆域扩展,为了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职能:监察3、内容:①汉武帝时期②东汉时期4、演变:(东汉)官阶(低于郡守职权(监察官高于郡守)地方军政长官)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5、评价:建立之初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然而,发展到后来,刺史却成为拥兵自重的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二、郡国并行制——地方行政制度1、含义: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2、王国问题产生的原因:①历史原因②主观目的3、影响:导致地方割据势力产生,王国问题形成,严重威胁中央集权.4、解决措施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收回官吏任免权.②汉武帝推恩令(削减王国面积)附益法(限制诸王活动)三、选官制度(一)、西汉1、目的:为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2、内容:2)征召(加强中央集权和扩大统治基础)—自下而上选拔官吏制度—自上而下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察举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途径之一)1)察举•概念:察举即选举.是地方州郡以“贤良”“孝廉”“秀才”等名目,把有名望有“德行”的人推荐上去,经过考核任以官职。•沿革:汉武帝时确立和完善,西汉时注重孝廉,后注重门第族望,“以族(门第)举德,以位(权位)命贤”•作用: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了封建统治机构•影响:(1)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发展成为门阀士族。(2)形成官僚集团,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概念:察举即选举.是地方州郡以“贤良”“孝廉”“秀才”等名目,把有名望有“德行”的人推荐上去,经过考核任以官职。•沿革:汉武帝时确立和完善,西汉时注重孝廉,后注重门第族望,“以族(门第)举德,以位(权位)命贤”•作用: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了封建统治机构•影响:(1)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发展成为门阀士族。(2)形成官僚集团,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察举制察举各科如举孝廉,明显以儒家道德为主要衡量标准,实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体现。儒生的入仕有了制度化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汉代的官僚结构,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了封建统治机构。B、征召—自上而下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指皇帝诚征并召见才德超群的社会知名人士,令官吏礼陪入京,皇帝召见后认为确有才能者,便由朝廷授以要职3.作用:各种突出人才涌现,为汉武帝时期的鼎盛局面作出了贡献。三、选官制度(二)、东汉(演变)第一步内容演变察举重孝廉一科,其他人才不被重视方法演变察法为乡举里选依据演变人才在地方声望必然趋势东汉是豪强地主掌权察举必然被豪强控制第二步随豪强地主掌权.封建国家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控制门第望族累世公卿世家地主形成产生后果三、选官制度(三)、认识1)中央集权的加强,政府措施的贯彻,需要源源不断的高水平的官员来保证。因此选官制度的变化是一种必然。2)通过选拔官员,彻底摆脱世袭的历史性弊端,察举制值得肯定。3)只是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上升,使中央集权遭到了强大的离心力牵引,从而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青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局面。•在西汉之前,我国古代社会是如何来选拔人才的呢?•原始社会时期通过“禅让制”来推选人才;奴隶社会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的时候,采用“奖励军功,按功受爵”;墨子还提出了“尚贤”的主张。•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西汉建立了一整套新的选官制度,来选拔人才,充实官僚机构。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察举制。•察举的概念和演变: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汉高祖刘邦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把察举作为选官的一项制度是从文帝开始的汉武帝则进一步把察举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人才标准:汉武帝继承了汉高祖“布衣卿相”的经验,汉武帝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不论出身。孝廉成为当时做官的主要途径汉初的文臣武将大多来自下层民间,他们曾当过游民,有屠狗、赶车的,有织席、卖布的,充其量如萧何、曹参等,原来也只是县吏。但他们确有本事,不仅协助刘邦在马上打天下,而且辅佐汉高祖治理天下。比如破格录用了出身贫寒的主父偃和朱买臣,从牧羊人中提拔了卜式,从商贾中擢升了桑弘羊,在奴隶群中发现了大将卫青,在降虏中任用了金日。加上公孙弘、韩安国、郑当时、董仲舒、苏武、张骞、司马相如、司马迁、霍去病、霍光等,这一批批文臣武将,为汉武帝建功立业,成为实现汉武帝大一统的功臣。也正因为有这样一批文才武将,才使汉武帝时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辉煌时代。1)该壁画反映了怎样的一种历史现象?其成因是什么?现象:汉代被举荐的人成为举荐人的门生、故吏,他们以君臣、父子之礼对待举荐人,并彼此勾结,形成了一个个官僚集团。成因:由于察举标准笼统,缺乏严密的考核,被举荐者多为私人的门生、故吏,他们一旦为官,就成为举荐人的属吏,彼此结合,从而形成了官僚集团。2)该壁画反映的是怎样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始于何时?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察举制。始于西汉。它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但到东汉中后期,导致了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3)我们今天在选拔人才和任用人才上应该如何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要破格提拔和重用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反对任人唯亲,提倡任人唯贤;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选任人才的监督机制。东汉时期,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这主要是因为A.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B.国家行政组织的瘫痪C.乡党舆论被官僚家族支配D.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A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官员产生的主要形式,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任免制②世袭制③文官考试制④察举制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四、编户齐民2、背景:汉朝时期国家统一,人口众多,政府需要对众多人口进行管理。1、含义:西汉政府为了控制与剥削农民,把民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与兵役的依据。那些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入户籍的民户,主要是广大农民,但也包括无爵位的地主和小官吏,其中人数最多是自耕农四、编户齐民4、内容1)将平民百姓(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编入政府户籍;2)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3)依据财产多少承担义务;5、农民负担1)田租(即土地税);2)人口税(算赋丁税、口赋儿童税)3)徭役(或纳更赋以代役)4)兵役;3、目的:控制人口,剥削农民,以加强封建统治四、编户齐民7、特点: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6、职能:封建国家征收人头税、土地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两汉政治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刺史制度郡国并行制察举制原因内容演变评价原因(历史因素主观目的)影响(王国问题)含义目的演变编户制度含义特点目的编户农民负担《汉书》记载:“秦兼天下,……汉因循(秦制)而不囿,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试结合两汉的有关制度加以分析说明。因循秦制:•继承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承秦朝的监察制•继承秦朝的郡县制“随时宜”而改:•废除秦朝苛法;•设刺史.监察制度比秦国严密•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兼有封国制•发展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实行编户制度.加强对人民统治作用:保护国家统一安定、发展社会经济具有进步意义,使西汉达到鼎盛局面,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1“汉承秦制”主要体现在①中央机构的建制②地方行政区划③官吏的控制和管理④严刑峻法统治人民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2“汉承秦制”主要表现在①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③实行察举制④实行分封制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A3.两汉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A刺史制度B郡国并行制C察举制D三公九卿制4.西汉王国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汉高祖分封同姓王B错误地吸取秦亡教训C铲除异姓王的后果D休养生息的宽松环境5.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是由于A郡国并行制的实行B刺史监察权的加强C三公九卿制的建立D尚书台权力的扩大6.下列各项与西汉诸侯王问题的解决无关的是①令郡国岁举孝廉②颁行“推恩令”③裁并地方官衙④颁布“附益之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AABC7.在刘邦实行的治国措施中,动机与效果明显矛盾的是A加强监察制度B分封诸侯王C再三减免租税D复故爵田宅8.汉代实行编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控制人口流动B维持地方的治安C组织了男练兵D确保赋税的征收9.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汉书·诸侯王表》请回答:材料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该材料的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BD西汉与秦朝相比在哪些方面既有继承又有明显发展?(1)政治上:继承了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进一步神化皇权;监察方面,实行刺史制度;官吏任用是察举制度。使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2)经济上:秦朝已将百姓的年龄、土地等登记在册,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依据;发展——实行完善的编户齐民制度。对农民剥削的程度有所减轻,使两汉的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3)民族关系上:秦朝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两汉——中原与西域、西南少数民族、百越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更有效地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第三节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材料一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该材料的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没有采用分封诸候的办法来拱卫中央。不正确,因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施暴政,阶级矛盾激化。材料二晁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第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亟(ji),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汉初分封王国是出于怎样的考虑?这一局面的出现使西汉的地方行政体制与秦朝相比有了怎样的变化?后来为何又要解决王国问题?“初定天下,昆第少,诸子弱”.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势力膨胀,影响中央集权加强。第三节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材料三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起,前日晁错是也。……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子消弱矣。”划线部分主父偃观点正确与否?材料二、三所提出的解决王国问题的方案在实施手段上和产生的结果方面有何不同?第三节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不正确。因为七国之乱是西汉统治集团内部中央集团势力与地方割据势力矛盾的必然结果,无论是“削藩”还是“推恩”,都要触及王国的利益,都要引起诸侯的反抗。王国问题解决的关键是中央政府经济、政治实力的强大,单靠“推恩”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第三节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前者采取强削的方法;后者主张加大分封,把王国的土地再分给子弟。前者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迅速激化,引起了七国之乱;后者使王国越来越小,其势力越来越弱,无法与中央对抗。第三节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材料四“自此以来……诸侯唯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至哀平之际,皆继体苗裔,亲属疏远,生子无异帏墙之中,不为市民所尊,势与富室无异。”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诸侯权势丧失,与一般富室无异,王国问题得到解决。第三节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1.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主要是为了监察①丞相②民众③诸侯王④地方高官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第三节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2.汉朝建立了比秦朝更严密的监察制度即刺史制度,根本目的:A.专制皇权的加强B.相权的逐步削弱C.皇帝重视听取舆论D.对地主控制更严密第三节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3、汉武帝最终解决王国问题的基础是A.中央政府实力强B.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C.提倡儒家思想D.实行休养生息第三节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4.东汉末年与东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A.由封国、郡县并存演变为郡县制B.由州郡县三级制演变为郡县两级制C.由郡县两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D.由郡县制演变为州县制第三节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5.《贾谊·治安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