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用(选用21世纪课程教材,第1版,李德新主编)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中医基础教研室前言1/16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本课程按72学时设计,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学、讨论、课间见习、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5E2RGbCAP目录导论42/16第一章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4第一节气一元论4第二节阴阳学说5第三节五行学说5第四节中医学的科学思维5第二章脏象6第一节脏象学说概论6第二节五脏6第三节六腑7第四节奇恒之腑7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7第三章气﹑血﹑精﹑津液7第一节气8第二节血8第三节精8第四节津液8第五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9第四章经络9第一节经络学说的概述9第二节十二经脉9第三节奇经八脉9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9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9第五章体质学说10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10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10第三节体质的分类10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10第六章病因10第一节外感病因10第二节内伤病因11第三节病理产物11第四节其他病因12第七章病机123/16第一节发病原理12第二节发病类型12第三节基本病机12第四节脏腑病机13第五节疾病的传变13第六节疾病的转归13第八节养生与防治13第一节养生14第二节预防14第三节治则14参考书目15学时分配16教学内容导论4/16【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及其现代化。p1EanqFDPw【教学内容】—.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二.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2.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三.了解中医学现代化四.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五.了解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六.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恒动观点3.辨证论治第一章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目的要求】1.掌握气的基本概念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4.了解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气一元论一.掌握气的基本概念1.气的含义2.气的医学含义二.掌握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第二节阴阳学说一.掌握阴阳的概念1.阴阳的基本概念2.事物的阴阳属性5/16二.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2.阴阳互根互用3.阴阳交感与互藏4.阴阳消长5.阴阳转化6.阴阳自和与平衡三.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以阴阳学说的运动规律和形式简要说明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中药的性能。DXDiTa9E3d第三节五行学说一.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及其特性1.五行的基本概念2.五性特性3.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二.掌握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1.五行相生与相克2.五行制化和胜复3.五行相乘与相侮4.五行的母子相及三.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四节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一.了解意象思维1.意象思维的含义2.中医意象思维的主要形式二.了解抽象思维1.抽象思维的含义2.中医抽象思维的主要形式三.了解中医学的概念系统第二章脏象【目的要求】1.掌握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及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2.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3.掌握六腑的主要功能和生理特性。4.掌握脑和女子胞的主要功能。5.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6.了解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7.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6/16【教学内容】第一节脏象学说概论一.掌握脏象的基本概念。二.了解脏象学说的形成。三.了解脏象学说的特点。四.掌握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掌握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第二节五脏一.心概说:掌握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1.生理功能2.生理特性3.心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4.了解心包。二.肺概说:掌握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1.主要功能2.生理特性3.肺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三.脾概说:掌握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1.生理功能。2.生理特性。3.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四.肝概说:掌握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1.生理功能。2.生理特性。3.肝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五.肾概说:掌握形态部位;生理功能与特性概述。1.生理功能。2.生理特性。3.肾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4.了解命门第三节六腑概说:掌握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一.掌握胆的生理功能、特性。7/16二.掌握胃的生理功能、特性。三.掌握小肠的生理功能、特性。四.掌握大肠的生理功能、特性。五.掌握膀胱的生理功能、特性。六.掌握三焦的生理功能、特性。第四节奇恒之腑本节只介绍脑及女子胞,其他如脉、骨、髓、胆已经在五脏六腑中讨论。一.脑:掌握脑的生理功能、特性。二.女子胞:掌握女子胞的生理功能、特性。三.了解精室。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一.掌握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二.掌握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三.掌握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四.掌握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第三章气﹑血﹑精﹑津液【目的要求】1.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其分类。2.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3.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及功能。4.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5.了解气血精津液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气一.掌握气的基本概念。二.掌握气的生成1.气的生成之源2.气的生成与脏腑功能的关系三.掌握气的运动与气化1.气的运动:气机的概念;气运动的形式;气运动的意义;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2.气化:气化的概念;气化的形式3.气机与气化的关系。四.掌握气的功能1.推动与调控作用2.温煦与凉润作用3.防御作用8/164.固摄作用5.中介作用五.掌握气的分类第二节血一.掌握血的基本概念二.掌握血的生成:血液的化生之源及相关的脏腑功能。三.掌握血的运行:维持血液运行的主要因素及其相关脏腑功能。四.掌握血的功能第三节精一.掌握精的基本概念二.掌握精的代谢三.掌握精的功能四.掌握精的分类第四节津液一.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二.掌握津液的代谢三.掌握津液的功能四.了解五脏化五液第五节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一.了解气与血的关系二.了解气与精的关系三.了解气与津液的关系四.了解血与精的关系五.了解血与津液的关系第四章经络【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2.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大体循行路线。3.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和基本功能。4.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5.了解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循行路线和基本功能。6.了解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7.了解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一.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二.掌握经络学说的形成。9/16三.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第二节十二经脉一.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二.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三.掌握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四.掌握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五.掌握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六.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第三节奇经八脉一.掌握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二.熟悉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一.了解经络的生理功能。二.了解经络学说的应用。第五章体质学说【目的要求】1.掌握体质的概念,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2.了解体质的生理基础及体质学说的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体质学说概述一.掌握体质的基本概念二.了解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一.了解体质与脏腑、气血、经络的关系。二.了解影响体质的因素第三节体质的分类一.掌握体质的分类方法。二.掌握正常体质的分型和特征。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了解包括体质与病因、发病、病机、辨证和治疗的关系。第六章病因【目的要求】1.掌握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2.掌握六淫、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致病特点及主要病理表现。3.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0/164.掌握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5.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6.了解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教学内容】概说:病因和病因学说的概念;病因学说的特点:辨症求因;病因学说的源流简介。第一节外感病因一.掌握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二.掌握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l.风邪2.寒邪3.湿邪4.燥邪5.火(热)邪6.暑邪三.疠气1.掌握疠气的基本概念。2.掌握疠气的致病特点。3.了解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第二节内伤病因一.七情内伤1.掌握七情的基本概念:包括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2.掌握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3.掌握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二.掌握饮食失宜致病规律和特点。三.掌握劳逸失度致病规律和特点。第三节病理产物一.痰饮掌握痰饮的基本概念: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1.掌握痰饮的形成:包括原因和机理。2.掌握痰饮的致病特点二.瘀血掌握瘀血的基本概念:注意与血瘀概念的区别。1.掌握瘀血的形成:病因和机理。2.掌握瘀血的致病特点。3.掌握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三.结石掌握结石的基本概念:11/161.掌握结石的形成:原因和机理。2.掌握结石的致病特点第四节其他病因(自学)一.了解外伤:包括外力损伤、烧烫伤、冻伤、虫兽所伤等。二.了解寄生虫:包括蛔虫、钩虫、蛲虫、绦虫、血吸虫等。三.了解胎传与遗传。四.了解毒。第七章病机【目的要求】1.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2.了解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的类型。3.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及层次结构。4.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5.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6.掌握气虚、气机失调、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和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7.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8.掌握内生“五邪”的病机。9.掌握疾病传变的基本概念和病位传变、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的具体规律。【教学内容】概说:了解发病的概念;了解发病学说的概念、特点和源流。掌握病机的概念、层次结构;了解病机学说的概念、特点和源流。RTCrpUDGiT第一节发病原理一.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正气与邪气的概念及在发病中的作用。二.掌握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外界环境、体质和情志因素。第二节发病类型一.了解感而即发。二.了解伏而后发。三.了解徐发。四.了解继发。五.了解合病与并病。六.了解复发。第三节基本病机一.掌握邪正盛衰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二.掌握阴阳失调1.阴阳偏胜。12/16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5.阴阳亡失。三.掌握精气血的失常1.精的失常:精虚、精瘀的病机。2.气的失常:气虚与气机失调的病机3.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血寒的病机。4.精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四.了解津液代谢失常l.津液不足。2.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五.掌握内生“五邪”1.风气内动。2.寒从中生。3.湿浊内生。4.津伤化燥。5.火热内生。第四节脏腑病机一.掌握五脏病机。二.掌握六腑病机。三.掌握奇恒之府病机。第五节疾病的传变一.掌握疾病传变的形式1.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外感病传变;内伤病传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