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心理学洪艳萍第一章绪论学习重点1.道德内涵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3.掌握品德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过程与常用研究方法本章讲授内容1.品德与品德心理学的内涵2.为什么学习与研究品德心理学3.怎样研究品德心理学一、道德?18位活着的复旦学生,和1位失去生命的黄山民警,将舆论卷入了对“冷漠”的质问当中。不应再对这18名学生苛责什么,因为他们并非没有人性,并非那么面目可憎,他们只是众多大学生中的一位,也是这个社会十几亿人中几个人而已。要讨论的是这种冷漠,这种如此熟悉的冷漠。这18名学生是家庭中儿子女儿,学校中老师们教导的对象,社会中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因此这冷漠有根可循,也随处可见。这冷漠是一种病,能大范围传染,也许每一个人都已经被感染。所以在口水喷向这些学生的时候,更应该反思的是:这个社会究竟对你——年轻人做过些什么?北师大女生发“求包养帖”试探社会收到十余询价短信2011年09月21日04:02来源:新京报北京破获系列假洋文凭案涉全国200余公司高管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开车撞人后捅死伤者受审是否轻判成焦点中国青年报药家鑫在法庭上。袁景智摄【信仰与建筑】①欧美发达国家,最宏伟的建筑主要是教堂,因为那里存放着他们的信仰——博爱、自由、平等;②日本,最奢华的建筑主要是学校,因为那里存放着他们的信仰——知识、技术、进取;③中国,最宏伟的建筑主要是政府大楼、银行,因为那里存放着他们的信仰——金钱、权力、傲慢。④咱的??兔子月薪5千,打算用20万建一个窝。狼不允许,说私自建就是违章建筑,只允许向王八买。王八是搞房地产的,先用20万贿赂狼取得开发权,再用50万元向狼买这块地,投资10万元把兔子窝盖好,向兔子要价200万元。兔子拿不出这么多钱于是向狐狸借200万元,连本带利300万,20年还清,兔子全家二十年给狐狸打工。狼、狐狸、王八都挣了钱,只有兔子亏,连孩子也不敢生了。兔子越来越少,狼觉得这样下去大家没肉吃,于是调控。狼显得非常重视兔窝价格太贵的问题,研究部署了遏制兔窝价格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最后认定兔窝价格卖得太高的原因是因为有的兔子买了兔窝后自己不住而进行倒卖所致。于是狼规定:兔子买了兔窝5年内卖了的,要向狼交纳营业税。结果兔窝价格没降下来,狼却发了大财。狼又对狐狸说:只借钱给首先交了更多钱的兔子,并提高高利贷的利息,多买兔子窝的不借,全交现钱。这样狐狸在兔子的购窝过程中也发了财。王八借着兔窝价格上涨的行情,以更高的价格向狼买地,并转嫁到兔窝价格上,再加价后卖给兔子。看到狼辛苦地为自己操劳,兔子很感谢狼,但还是发现兔窝价格越来越贵。狼说:这事挺复杂,还真不太好办,不过兔子们放心,我们将继续调控,可以向已经有兔窝的兔子征收兔窝税┉“穷人把钱存入银行,实际上是补贴富人”。在中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穷人到银行存款,富人到银行贷款。结果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中国的老百姓只要坚持3个月之内不存钱,房价将跌穿,银行破产。中国的很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三十年前你们宣传“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我们信了;二十年前你们改为“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我们依然可以接受;十年前你们彻底颠覆了过去的承诺,改成了“养老不能靠政府,要求加社保”,我们交钱养老也认了!现在我们老了,又说适时推迟养老计划!现在该信谁?谁才可信?中国政府下半年援助欧盟1000亿美金,援助东盟100亿美金,昨天又宣布无偿援助文莱40亿美金,40万人的小文莱相当于每人1万美金。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钱美国可以用,非洲可以,朝鲜可以,政府可以,官员可以,富二代可以,二奶可以,唯独老百姓不能用”(一)道德内涵在汉语里,先有“道”与“德”二字,然后才有“道德”一词[1]。“德”在甲骨文里已出现,并且,在殷代,“德”字一般写作“”,其内无“心”符,暗示“德”字在产生之初并没有善恶之类的道德意蕴[2];从一定意义上说,具有伦理道德意蕴的“德”字是西周人首创的字,体现在字形上,西周初期的金文德字已写作“”,加了“心”符。“道”与“德”紧接在一起使用,可追溯到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3]这句话中的“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德”指人世的德性、品行和王道。“道”与“德”的连用始于荀子的《劝学》:“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4]在西方,“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与习惯。从人类历史的角度进行考察就可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人类之所以将某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德性,本是试图通过它们而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从而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好地生存发展[5]。因此,在借鉴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本书将“道德”、“道德行为”与“不道德行为”界定如下:在一切人为因素中,凡是有益于绝大多数人(包括自己与他人)、仁爱且正义的社会以及自然界健康生存与可持续性发展的东西,都是道德或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或不道德的。个体或团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指引下,主动或被动地从有益于绝大多数人、仁爱且正义的社会以及自然界健康生存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动机出发,并且从长远的眼光看,其行为结果的确有益于绝大多数人、仁爱且正义的社会以及自然界的健康生存与可持续性发展,那么,此种行为就属道德行为;反之,凡是动机或结果有损于绝大多数人、仁爱且正义的社会以及自然界健康生存与可持续性发展的行为,就是不道德行为。[6](二)道德判断标准根据柯尔伯格(L.Kohlberg,1927—1987)的见解,“道德原则(moralprinciple)与规则(rule)二者之间截然不同。道德原则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不是指‘你应该’或‘你不应该’做某种行为,而是指个体在两种规则相冲突时看待问题的方式,它是一种道德选择的方法;另一方面,它是规则背后的东西,是法律背后的精神,而不是规则本身,它是产生规则的态度或观念,它比规则更一般、更普遍。”[7]为了增加可操作性,可以将判定某种人为的东西是否属于“道德”的标准具体化为如下三个道德原则,因为这三个道德原则都是有益于绝大多数人(包括自己与他人)、仁爱且正义的社会或自然界健康生存与可持续性发展的东西,因而都是道德或道德的。1.仁爱原则虽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仁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原则,孔子言“仁”,其含义极广,大致以“爱人”为核心,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并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实行的方法[8]。不过,这里讲的“仁爱原则”(principleofbenevolence)是妥善借鉴儒家“仁爱”思想、道家“慈爱”思想、墨家“兼爱”思想、佛教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的“博爱”思想等的结果,其要义是:使人类获得最大的相互关爱和最小的相互仇恨的原则[9]。2.公正原则这里所讲的“公正原则”主要是指康德的公正原则(Kant′sprincipleofjustice),它是指一种尊重人的人格或尊严的原则,它把每个人视做自己的目的而不是自己的手段[10]。即“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做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做是手段。”[11]3.功利原则这里讲的“功利原则”主要是指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StuartMill,1806—1873)的功利原则(principleofutility),其要义是:使人类获得最大的幸福或福利和最小的痛苦的原则[12]。换言之,就是要为大众尤其是为全人类谋福祉[13]。因此,一个人若只将其聪明才智用于为自己个人或自己所属的小集团谋福祉,为此而不惜牺牲他人甚至绝大多数人的福祉,那么,此人就不但没有善心,而且也没有智慧。从这个角度看,判断一种或一套规范是否合乎人类道德的道德规范,判断一颗心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良心,不能简单地、机械地看它是否合乎本国或本地区官方所认可的伦理道德规范,而要看它是否符合上述三个原则:完全符合这三个原则的规范或良心是上佳的合乎人类道德的道德规范或良心;符合其中两个原则的规范或良心是中等的合乎人类道德的道德规范或良心;符合其中一个原则的道德规范或良心是下等的合乎人类道德的道德规范或良心;完全不符合这三个原则的规范是“不道德的道德规范”。这也表明,道德虽有一定的文化相对性,也有一定的普世性[14]。[1]徐中舒.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2:353.[2]张持平,吴震.殷周宗教观的逻辑进程[J].中国社会科学,1985(6):78.[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261.[4]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12.[5]汪凤炎.中国传统德育心理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修订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89-90.[6]汪凤炎,郑红.荣耻心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2-54.[7]KOHLBERGL.Thepsychologyofmoraldevelopment[M].SanFrancisco:Harper&Row,Publishers,1984:526.[8]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第六版彩图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888.[9]汪凤炎,郑红.荣耻心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0.[10]KOHLBERGL.Thepsychologyofmoraldevelopment[M].SanFrancisco:Harper&Row,Publishers,1984:526.[11]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81.[12]KOHLBERGL.Thepsychologyofmoraldevelopment[M].SanFrancisco:Harper&Row,Publishers,1984:526.[13]STERNBERGRJ.Abalancetheoryofwisdom[J].Reviewofgeneralpsychology,1998,2(4):347-365.[14]汪凤炎,郑红.荣耻心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0-64.(三)道德的功能道德的功能:即是道德对人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功效及其意义。认识功能;调节功能;教育功能;评价功能;平衡功能认识功能: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调节功能: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教育功能: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评价功能: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以评价来把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把周围社会现象判断为“善”与“恶”而实现。平衡功能: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四)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