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术通俗化,有利于更多大众接受我方承认文化通俗化有利于其传播,但是因为学术其本身的特殊性使其在通俗化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庸俗化倾向。那些追求明星化的学者更是会拼命地出奇异类以迎合大众。比如易中天在讲演三国中就用了许多现代化语言,可是却遭到了学术界的批判,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研究员李治亭就曾说,易中天品三国是“时尚历史”,用时髦语言掺进历史事实,趣味低俗。明星化的学者在电视节目与畅销书中传播的不是通俗严谨的学术,而是庸俗的肤浅的未加证实的言论。但是你想想,如果你只是一个门外汉,你会去质疑一位学者的言论吗?不会,因为我们天然认为他们是专家,懂得比我们多,他的话是值得相信的。而这些学者的添油加醋却只是个人的不成熟推断,一个还没有经过验证的结论就草率地传给大众,大众会受害多深呢?2.明星即为名人我方认为明星与名人的概念是不能完全等同的。钱学森,袁隆平等人他们的确有名,但却并不是明星。明星化的学者有着一大批粉丝,且自身以其学术为手段进行牟利,增加曝光率。比如于丹就是如此,从百家讲坛大火后,频频出席各种商业场合,会让人感觉似乎明星成了其主业,而教授的头衔只是为主业服务的东西。这样明星化的学者又能传播多少精英文化呢?3.明星化有利于其完成传播文化的职责学者推动文化传播的方式有很多,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明星化这样得不偿失的方法呢?一个明星化的学者会在公众场合花费大量的时间,而我们都知道做学术是一件需要时间与精力的事,难道这样的学者其学术水平不会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吗?其次,当名利的诱惑摆在眼前,向大众讲一些野史情史就可以让你得到这些,又多少人会因此无心学术呢?易中天这位明星学者就曾坦言:“现在这种状态不是我喜欢的,但是我已经没有办法了。”“大名大利远比冷清的书房有大得多的吸引力倒是真的。”作为学者,如果因此连其本身的学术水平下降了,那他所传播的文化又会有多少价值呢?4.于丹,易中天作为明星确实引起了学习热潮我们承认激起了我们的兴趣,但是首先,他们代表的只是他们的个人看法,他们本身未经验证就发表言论就是学风不严谨的表现。当年明月可以随意的写他的《明朝那些事儿》,因为他只是一个普通作家,但是他们是学者,我们对于学者的信任是很高的,学者说的很容易被我们相信,所以他们不能随意。他们这样的误导会让我们学习变得如何?我们会拿着这些不知对错的言论,自以为是地去炫耀,把这些不严谨的言论当成真理去信奉和传播。一传十,十传百,说不定真相就在此时离我们越来越远。其次,他们的一群狂热粉丝更加恐怖,如易中天的“易粉”,把他的话奉为真理,一旦有别的学者发出不同的声音就立即对其进行各种攻击,但是那些所谓的真理又有多少经过了验证呢?不过一家之言摆了,粉丝的这种行为极不利于学术多元化的发展。再次,易中天的这种红得发紫的现状也会让其他学者产生疏离感,其旧日同窗,复旦大学教授陈佳琪就感概说:“易中天不再是昔日那个经常与朋友相聚聊天的人,而变成了一个难以亲近的神。”这样的疏离感也不利于他们的学术互动,不利于其学术成长。5.学者出名必有过人之处,不能如此否定他们那对方也就是承认学者是具有一定威信力的人,他们的话是可信的。但是明星化的学者为了追求收视率,往往把一些未经论证的个人观点推给大众,或是直接将一些文化泛娱乐化,如纪连海就有观点说“大禹三过家门不入”是婚外恋。他们的这种行为会破坏学术圈的本身纯净,一些学者的学术方向也有可能会被误导。6.有利于学者与大众的双向交流,对学者本身的学术也有利我们很多人对于专业知识都了解不深,不敢妄言,学者从此获得的学术提升也不会太大。学者如果真的是要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为什么不选择开展学术论坛与其他学者交流这种更有效的方式呢?7.他们学术中的谬误只是小部分,没有东西尽善尽美,有利的东西更多首先,对方也承认错误确实存在,那我想请为问对方是以何判断有利的影响更大的呢?研究中出现谬误是很正常,那他为什么不多和其他学者多多探讨而是直接把这些个人言论公布于众?把不严谨的推论当成既定事实传播给大众是学者绝不该做的事。这本身就是其学风不严肃的体现。对方却认为小错误没有关系,但是学术的严谨是不容许他们的发生的。既然其本身是学者,代表的是学术,那就应该严肃对待。否则会给整个学术界带来不良的风气,这不利于我们的学术进步。8.情史等媚俗化的东西只是吸引的手段,也只占小部分首先,对方如何确定他只是小部分?就算只是小部分,但毫无疑问,大众的关注点会悄悄转移,因为这一部分太符合观众的猎奇心理,但这些知识对我们来说却可有可无。而大家认为只要说这些就可以调动大家兴趣,于是研究情史野史的会越来越多,相应的学者放在正经学术上的时间就会减少,这种传播方式很可能会带坏学术界的风气。8.对方认为我们以偏概全,危言耸听我们刚刚所提到的学者都是明星化的代表,并不是只有他们这样而已,只是他们更典型。而且大家可以看到,这样明星化的学者越来越多,已成为了一种趋势,正因为此,学者明星化一词才应运而生。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去想,如果你是一个默默无闻,埋头工作的学者,一个本还不如你的学者因为这种明星化而火,名利双收,他的学论被大为追捧。而你的学术依旧无人问津,你心里会多难受?这时候的你是不是也想去明星包装自己呢?这个时候我们学术圈的风气会变得如何?还有多少人能坚守下来呢?例子:清史专家还指出另一位《百家讲坛》历史主讲人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存在不少谬误。例如,阎认为“清朝多民族的统一政策也是努尔哈赤定下的”。事实上,努尔哈赤进了辽东,一边屠城,一边俘虏汉人为奴隶,他的后人也承认其在位时民族矛盾很深。纪连海就有观点说“大禹三过家门不入”是婚外恋易中天的一部書稿賣了260萬,創造了中國出版業的奇跡。真是羨煞那些辛苦寫作学者明星化不利于学识传播一辩稿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对学识的传播弊大于利。我方要再次重申学者明星化的含义。学者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学者”是指具有一定学识水平、能在相关领域表达思想、提出见解、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人;狭义“学者”是指追求学问之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研究的人。“学者”有时亦称“专家”,能在自己所在领域做出相应成就的人。学者明星化就是指现今有大量学者在通过商业手段和娱乐手段宣扬学术的过程中,曝光率增加,知名度提升的现象。他们依赖于现代媒体的包装而成名,有着巨大的影响度和知名度。学术传播指的是将系统专门的学问,泛指高等教育和研究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我方认为学者明星化对学识传播弊大于利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学者的水平参差不齐会导致学识准确性和严谨性的破坏。学者在他自己领域有所建树在其他领域恐怕是捉襟见肘,但是一旦他出现在镜头前时,他含糊的言辞可能会成为听众的金玉良言,易中天身为厦门大学教授,用非常通俗的语言说“诺,相当于现在的ok”这种极现代化的语言,遭到学术界的质疑;不止是他还有在百家讲坛中的刘心武,虽然在揭秘红楼梦话题中取得很好的收视率,但是他的学术观点遭到很多红学家的强烈抨击,被称为红学门外汉,学者是干什么的,辨真伪,寻考证,这才是学术,但这必然不是大众所能接受的。不是时间、精力、经济不能接受,而是能力所限不能接受。没有足够的教育,你说杨振宁在百家讲坛开讲的时候怎么能热?然而这样明星化后的学者在镜头前到底是在解惑还是误人子弟?第二,学者明星化不利于严谨,准确,规范的学术氛围的养成。当今社会,教授人气赛过明星,成为一道耀眼的文化景观,这正在颠覆着人们对学者的印象。一些学者俨然是娱乐明星的形象,到处有粉丝簇拥,就如易中天光是签名售书就净赚2000多万,明星就意味着名利双收,对其他专注于学术研究的学者是一种不公平,使得专业学术人才流失,从而不能使学识被该领域内的从业者汲取知识。学识的研究成果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要研究者日复一日枯燥的艰苦工作,在科技研究方面的资金也是不足的,国家科学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剑平说,国家只提供研究人员的部分工资经费,设备经费不足,科研运行经费几乎没有,而大量经费安排在竞争性科研项目上。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学者通过卖弄自己的学识成为明星而获得高知名度和大量金钱,会造成学术界忽视学术成果,追求成名。这样社会体制催生学者出走,以后的社会你们可有想过会变成什么样子?第三,现在学者的行为影响着下一代学者的选择与人生方向,学者明星化对他们思想上产生不好的影响。大学生是学者们传播专业学术知识的主要对象,也是下一代学者的主力军,大学生对学者明星化的价值取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者明星化的趋势和走向,根据浙江师大在校184份有效调查报告中,大学生表示成为学者后会和不会使自己成为学者明星的人各占百分之三十,剩下百分之四十的同学认为自己会被形式所逼成为学者明星,而造成他们这样选择的理由竟是因为学者明星化名利双收和体制转变催生学者出走。可见现在学识传播娱乐化的形式逼紧着大学生的选择,让整个社会的学术娱乐化盛行,学识传播也变得媚俗。知识的传播在娱乐化后的学术界变得无足轻重,这样真的还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吗?排比一:易中天,一个未明星前的高素质的学者,成为明星后,在接受采访时,竟然直接说出“主持人你还要愚蠢的问下去吗”“这年头不弱智怎么当领导”如此言论,连对最基本的人格尊重都视而不见,请问对方辩友如何解释呢?纪连海,一个本来潜心教学的学者,成为明星后,不但在博客上大发S行照片、参与无聊喜剧拍摄,更大胆扬言“不介意向娱乐圈发展”,请问对方辩友又如何解释呢?钱文忠,一个原本醉心于语言研究,师承季羡林、金克木等大家的学者,成为明星后,在“遗产门”事件中已“泥足深陷”,每天在博客上与媒体就季羡林老先生的遗产问题口诛笔伐,请问对方辩友还能如何解释呢?从这不难看出,明星学者们不但间就学术的精力减少了,而且媒体的大氛围正在一步一步蚕食着学者们最为珍贵的品质,这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正是明星化的巨大弊端,难道我们要让学者们全部被媒体所吞噬吗?排比二:如果按您方所说学者明星化有如此利端,那为什么XXX还要说孟宪实:其实,所谓的学者明星化,是强大传媒的附属品,和学者,和学问都没关系。易中天:我是学术传播者,我不是明星,我不希望一天到晚被人关注,更不希望被人关注与学术无关的东西。于丹:我要离开媒体的漩涡回归学者身份。或许对方辩友说这只是一家之言,但当众多成为明星的学者都如此表态之后,还不值得重视吗?既然明星化有这么大的利端,为什么成为明星了的学者都要逃避呢?自由辩:1.对方辩友一再坚持学者明星化利大于弊,是不是应该让所有的学者都明星化呢?如果不是的话,那对于那部分不应该成为明星的学者不就是弊大于利吗?请问对方辩友,一个学者成为明星后,难道不会影响其他的学者纷纷效仿吗?现实已然如此了啊。那请问对方辩友了,这样一个群体工作重心的转移,非学术领域曝光大大增加对学术界,对社会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接:对方显然没有深入思考这个问题,真实情况是,这样一个群体工作重心的转移对学术界意味着止步不前!对国家意味着发展受限!您方说学者明星化使学术通俗化,可是在使其通俗化的过程中破坏了学术的严肃性,况且又有谁能保证copy不走样,不落于低俗呢?至少如今情况不容乐观啊,不是吗?如今情况:如今主流传播的“学术”是历史故事里的帝王意识、权术谋略、宫廷争斗、揭私探秘乃至明哲保身的庸俗哲学,如纪连海:“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是由于婚外恋。易中天:到目前还没有一个经纪人。应付出版社、媒体的采访、出席各种活动都是由自己搞定。现在我最缺的就是睡觉了。因为太忙,我也很少看电视、听广播、看报纸,也基本不上网。媒体影响到我的生活。你想全国有多少家媒体,每家媒体打一个电话,我就无法过日子。我是学术传播者,我不是明星,我不希望一天到晚被人关注,更不希望被人关注与学术无关的东西。总结“学者成星术”,《百家讲坛》的制片人万卫称,在大量研究电视的形态和观众收视习惯后,他们发现,推出让观众喜爱的主讲人是吸引观众收看下去的关键。编导们在推荐主讲人时,必须拍回主讲人讲课的录像资料,供栏目策划组商榷。“如果这位老师不上镜,学问再好,也不予考虑。”在挑选主讲人时,编导们很看重他们的“公众演讲能力”,就是学者们要善于用悬念,破解疑问的方式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