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解释靖难之役中,清君侧,靖国难。“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目录•靖难时中国的处境•靖难之役中的人物•靖难之役爆发的原因•靖难之役的结果•朱棣登基•历史疑团•靖难之役带来的影响靖难时的明朝处境•明初北元残余势力并不弱,他们之所以给人一种很弱的印象,是因为明初汉人军队的武力太强大了,北元败多胜少。等到靖难之役中原大战的时候,他们又忙于自相残杀,争夺草原上的统治权,根本无暇南顾,于是明初北元力量似乎已经不复存在根本无力南侵的感觉在后人心目中就进一步加强了,其实自然并非如此。•靖难中的人物一燕王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二明惠宗朱允炆,朱元璋的皇太孙三奸臣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四靖难中最没用的将领李景隆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发展到顶峰,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皇帝或永乐大帝。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第二子,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朱标原配常氏死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为嫡长孙。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其父同样温文儒雅,即皆以宽大著称。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份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奸臣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我们主要讲一下历史上第一个遭受“灭十族”的方孝孺:师从大明开国文臣之首,此后一直在陕西汉中府学当教授,一个九品小官,但是道德学问却名扬天下,建文帝称帝后,立即下旨召他进京成为帝师。方孝孺此人的确学问道德甲天下,但治国的本事的确需要去深造,在靖难期间为朝廷出了无数的馊主意,最终导致靖难的成功。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被誉为“读书种子”的大儒。但是由于朱棣靖难靖的就是奸臣,所以尽管他已向朱棣表示过归顺,但最终还是被处以历史上唯一一次“诛十族”,成全了读书人的大义。靖难第一功臣——李景隆洪武十九年(1386年)袭爵,曾掌管左军都督府事,累官至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甚被信任重用。燕王起兵反朝,长兴侯耿炳文与燕兵作战失利,他代为大将军,率兵五十万与燕兵交战。不懂兵法,妄自尊大,许多功臣老将弃而不用,结果兵败而回。帝认为委任他的权力还轻,又让他统率大军六十万,复大败。燕军渡过长江,他奉命出使燕军,请求割地讲和。燕兵进驻金川门,他开门迎降。成祖即位。正是由于朝廷有李景隆的存在,燕王朱棣才能在800卫士起兵,迎战朝廷百万大军的情况下,最后迫得朱允炆自焚,登基称帝,所以当靖难成功后李景隆被朱棣封为靖难第一功臣。靖难之役爆发的原因•一削藩王朱允炆对他的叔父们一直心怀忌惮,他还没有继位的时候,就在考虑怎么收拾这些叔父,他甚至同自己的皇爷爷探讨过这个问题,可惜朱元璋并没有给他一个想要的答案,反而问他如果叔叔们起了野心,他要怎么办,朱允炆的回答非常机警,符合他一贯给人的孝悌仁厚的印象,他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如不可,则削其封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甚则举兵伐之。”朱元璋很满意,可惜,这番话只是朱允炆在爷爷面前扮乖孩子的鬼话,事实是:朱元璋刚死一个月,尸骨未寒,未见诸王有丝毫反迹,朱允炆就迫不及待地对叔父们动手了。他既没有展示他的德行,施展他的礼制,也没有采取“削减藩地、裁撤护卫、留其王爵”的温柔手段,而是直接下手拿人。一道诏书,贤良的周王朱橚(sù)入狱;又一道诏书,代王朱桂被贬成了庶人。紧接着齐王、岷王也都全家贬成了庶人,湘王性子倔,不肯接受被侄子流放穷荒僻壤的结局,全家举火自焚。朱允炆摆明了除了他这一房,皇爷爷的其他子孙要统统贬为庶民了。收拾了五个叔叔,建文帝信心大增,磨刀霍霍,开始剑指北平。燕王见势不妙,把自己所有的儿子全部送进京去做人质以示忠心,朱允炆仍不罢休,按照几位心腹大臣的计划,步步紧逼。终于,不甘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朱老四小宇宙爆发了,领着八百个亲兵同富有四海,兵马数十万的皇帝开始了一场任谁看来都绝无胜算的战争,靖难之役由是打响。燕王起兵燕王朱棣见到几位藩王先后被削,明白如此下去必无法逃过此劫,立即诱杀了前来执行监视逮捕任务的将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为“靖难之役”。燕王的忧虑•第一,他的兵力有限。只能集中起来猛攻一点,一旦受挫,只有失败。第二,路线单一。从北京到南京,进军的路线一直是从河北、山东、南直隶这样过来。第三,不得人心。纵然以“清君侧”为名,还是不得人心的。三战定乾坤•郑村坝之战•白沟河之战•灵璧之战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日期:•1399年8月6日-1402年7月13日•地点:华东,华北地区•结果:朱棣军攻下首都南京,惠帝朱允炆失踪,朱棣登上帝位,是为明成祖。谜团和传说•靖难之役以朱棣的北方军胜利而告终,南京告破,应天府被毁,但建文帝的下落成为了一个疑团。相传郑和下西洋的初衷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只因南洋贸易频繁,最终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靖难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可以说靖难虽然是藩王的一次成功造反,但其实就是朱明这个家天下中叔叔不满小侄子对家人的迫害,不甘于“君要臣死”的命运的一件事。对整个民族来说,显然朱棣这样一个有气魄,有能力的藩王比一个只重道德学问却毫无治国能力,听信腐儒大臣的皇帝更加有作为。靖难之后,朱棣做了一系列对整个民族有益的大事。一,郑和七下西洋,为永乐盛世奠定基础。二,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三,编纂《永乐大典》四,建造紫禁城。组长:何承骏组员:王振南易龙阳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