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民权一高高一语文教案第1页共7页包身工夏衍【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们能够懂得复杂记叙文如何选材:即点面结合。2、体会文章用第一人称叙述所产生的效果。3、理解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间以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深化主题。【教学重点】1、在复杂的记叙过程中穿插描写、议论和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B.艺术构思;C.细节描写;D.语言风格。【教学难点】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了解《包身工》的影响。2、掌握读书的基本顺序,学会有步骤、有重点地阅读,养成仔细阅读、认真分析的好习惯。【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探讨法【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当我们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汲取知识的琼浆时;当我们漫步在灿烂的阳光下,欣赏周围的美景时;当我们围坐在暖融融的小桌旁边,和家人幸福的共度晚餐时,我们不会想到,有那么一群人,她们的年龄和我们相当,她们的生活里没有阳光,没有自由,没有欢乐,她们的脸上没有青春少女的红晕,她们的眼里没有半点喜悦的神采,她们没有父母的呵护,她们没有老师的关怀,知识的阳光照耀不到她们,她们没日没夜的工作,遭受非人的折磨,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她们的名字叫包身工。她们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呢?她们为什么要过这样的一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夏衍所写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二、文学体裁: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有三: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三、作者简介:夏衍,原名沈端先(1900—1995),浙江杭县人。简历: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后留学日本,留日期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1923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7年被驱逐回国,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艺术剧社”,在戏剧界发起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并积极参与“左联”的筹建工作,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1995年病逝。民权一高高一语文教案第2页共7页成就:夏衍一生译著丰富,电影、戏剧、杂感、电影评论、报告文学的写作均有较高造诣,但最主要的文学成就还是话剧创作。创作电影剧本《狂流》《法西斯细菌》《革命家庭》《春蚕》,话剧《赛金花》《上海屋檐下》《秋瑾传》,改编创作电影剧本《祝福》《林家铺子》《在烈火中永生》等。曾获“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评价: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四、了解时代背景在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这个时候的中国: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1927年,作者在上海认识了一些在纱厂工作的朋友。了解了一些纱厂工人的情况;1929年,从做工人运动工作的同志那里知道了一些包身工的非人生活情况。“一·二八”战事后,为了写《女性的呐喊》这部电影剧本,又搜集了一些关于包身工的材料,对20世纪帝国主义经营的工厂里,还公然保存着封建奴隶制度感到非常愤怒,决心深入调查,打算彻底揭露。夏衍先生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认为他是“挑乱”来了,戒备很森严,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作者深入工厂实地观察调查了三个月,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终于在1935年完成了《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的写作。《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五、学生自读课文(提前安排学生预习)六:结构分析:课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同时又议及包身工制度的产生。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并以“芦柴棒”被殴打侮辱为例,形象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第三部分(第18-25段)记叙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其中第18段至第23段,作者重点介绍包身工上工的情景。点出三大威胁,即音响、尘埃、和湿气,又指出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这三大危险。第24段至第25段归结出本文的主题,点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第四部分(第26-33段)这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这一部分,作者以墨鸭作喻,形象地揭露、控诉包身工制度的野蛮和残酷。七、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搜集有关包身工的素材并加以整理。第二课时一、句段剖析1.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捧”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民权一高高一语文教案第3页共7页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剖析:本段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写了包身工的形象。先从面上开始写,写了一群人物的形象:“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这时一群穿着破烂、形容脏乱的包身工,她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不被人当人看,只被作为榨钱的机器。然后作者又选取了一个人物典型——“芦柴棒”来描写:“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这是所有包身工的写照,她们没有名字,她们大都十五六岁,她们都瘦得皮包骨头,从而给读者一个全面的印象,让读者深刻了解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2.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剖析:这是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劣,暗含讽刺的意味。3.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剖析:这是一段整散结合的话,通过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概述了包身工的工作情况,形象地说明了包身工苦役般的繁重劳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罪恶制度的愤慨和对包身工寄予的关切与同情,作者的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4.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剖析:这是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5.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剖析:本段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痛恨和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的强烈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你们早晚是要被推翻的。这样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二、了解包身工的生活1、住房:“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平均居住面积是0.6个平方,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2、生活安排:作者描写了包身工起床时的混乱情景,紧张忙乱。她们为何这么紧张,可以慢点吗?作息时间:四点一刻:起床(要做多少事,其忙乱程度可想而知)五点:上工中餐及午休:一小时下午六点:收工除了十二小时强劳动,还有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务,而她们的年龄与在座的同学的年龄差不多。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摧残着这些未成年少女的身心健康。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们变得麻木,像机器一样。差不多失去了作为女性最起码的羞耻感。3、生活条件“穿”——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乃到青莲的短衫,下面是无色或是柳条的裤子。民权一高高一语文教案第4页共7页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吃”——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猪食。“住”——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行”——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可见所谓“供给住食”用“饲养”一词更符合实际——猪狗不如的生活。三、讨论分析:1、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那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被他连踢带骂吆喝起床的“猪猡”如此“懒惰”?豪华的不合时宜的穿着,揭示了那个男子的身份、地位和内心世界,与包身工们“衣服破烂”形成鲜明对比。在恶劣的劳动环境(音响、尘埃和湿气)的威胁下,经党挨打受罚而又只有两粥一饭的包身工们,每天从事繁重的工作长达十二小时,因而身体衰弱、精疲力竭,而“清晨四点一刻”那么早就又得起床,难免一些人一时起不来。但这不能说明包身工们懒惰,反而和包身工们所受的非人折磨和牛马般的生活,充分暴露出包身工制度的黑暗。2、包身工们的“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为什么“似乎已经迟钝了”?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为什么朝夕相处两年多的同伴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这合不合情理?这些都是一些反常的现象,是当时包身工们被压近得麻木不仁的悲惨生活的写照,完全合乎当时特定的“情理”。3、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种地步的?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据”,所心“她们的身体”“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成了“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在“包身契”上早已写明“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当女孩子真的有事时,她们真的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