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开发与保护二、湿地开发与保护知识梳理1、湿地的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2、湿地的分类:(1)天然湿地:3、湿地的特点:(2)人工湿地:沼泽、滩涂、河流、湖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水库、稻田、鱼塘、人工河、人工湖(1)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2)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思考】试分析西西伯利亚地区有大面积沼泽地的原因有哪些?气候: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地形:地势低洼,流水不畅冻土:永久冻土,水分不易下渗凌汛:洪水泛滥,积水成沼沼泽:是指地表过湿或有薄层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土壤水分几乎达饱和,生长有喜湿性和喜水性沼生植物的地段。沼泽在世界上的分布:北半球多于南半球,而且多分布在北半球的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亚寒带、寒带和温带地区。南半球沼泽面积小,主要分布在热带和部分温带地区。知识梳理中国湿地现状二、湿地开发与保护分布:东北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成因:①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②冻土广布,阻碍地表水下渗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④河流泛滥);青藏高原上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三江源湿地自然保护区),对涵养水源、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西部湿地比较少(原因: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14分)(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层发育,阻滞水分下渗。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4.湿地的功能:功能美称产出粮食、药材、工业原料、农副产品、提供水资源等资源宝库保护生物多样性生命摇篮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天然空调机涵养水源,调蓄洪水天然水库净化水质污染物质地球之肾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生物乐园二、湿地开发与保护知识梳理5、不同湿地资源开发保护的主要目的:大河中下游湖泊主要目的是_________,减轻______威胁内陆干旱区湖泊主要目的是_________,防止___________等生态环境问题大河上游(如三江源湿地)主要目的是保护当地脆弱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东北三江平原湿地主要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河三角洲湿地_________,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提高环境质量;蓄滞______;保护___________和生态环境调蓄洪水洪水调节气候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洪水生物多样性调节河湖水量,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6.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1)数量在减少,泥沙淤塞,围湖造田,滥垦沼泽、滩涂等。(2)质量在下降。(3)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在降低。(4)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知识梳理二、湿地开发与保护•1.湿地为什么会减少•自然原因: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人为原因:——极大地加速湖沼消亡过程①土壤侵蚀,导致入河泥沙增加,减少湿地的面积②大量引水灌溉和河流截流改向,使湖泊、沼泽水量减少,面积急剧缩小,甚至干涸③围湖、围海造田,使湖泊、海滨滩涂面积减少,乃至消失④环境污染,使湿地发生富营养化,导致湿地功能丧失⑤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湖泊、海岸生态系统退化7.日益减少的湿地知识梳理8、不同类型湖泊萎缩原因及危害:(1)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二、湿地开发与保护知识梳理8、不同类型湖泊萎缩原因及危害:(2)内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二、湿地开发与保护知识梳理9、保护湿地—案例措施:地区具体措施洞庭湖三江平原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的措施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二、湿地开发与保护知识梳理10、保护湿地二、湿地开发与保护保护湿地的措施:①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②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③退耕还湖,退耕还湿地④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注意湿地保护⑤禁止滥捕滥猎保护野生动植物;⑥防治水污染;⑦建立湿地保护法规,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衍。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10分)年份湿地斑块数目(块)湿地总面积(hm2)湿地比率(%)197622518889342.99198637213963919.1720051973192309.30阅读资料,(1)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2)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2015•福建)图20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9分)(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1)(9分)特点:湿地面积减少。原因: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促使人类大幅开垦湿地。(2)(6分)退耕还湿;建立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尔沁沙地是我国最大的沙地,其位置如下图所示。该地平均降水量可达300~500mm,降水多集中于7~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该地堆积了大约200米厚的沙质沉积物。近年来,库伦旗北部沙区(图中斜线区域)的农牧民在沙漠里种上了水稻。经过几年试种,目前该地水稻种植面积已达200亩,水稻还未收割便被订购一空,超高品质已获得市场认可。农牧民增加收入的同时,沙地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1)与三江平原北部相比,说明库伦旗有利于水稻种植的气候条件。(6分)(2)分析库伦旗种植水稻面临的不利自然条件。(8分)(3)简述种植水稻对库伦旗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6分)(4)请为库伦旗水稻种植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4分)(1)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热量更充足(2分);气候干燥,晴天多,光照条件更优越(2分);昼夜温差更大(2分)。(2)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资源短缺(2分);邻近冬季风源地(1分),大风日数多,风力(对表层土壤)侵蚀作用强(1分);沙地养分少,下渗快,保水能力差(2分);地处半湿润与半干旱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2分)。(3)增加空气湿度(1分),增加降水量(1分),改善区域小气候;防风固沙,抑制风沙危害(2分);增加湿地面积(2分),改善生态环境。(4)水资源方面的措施:合理开采地下水;注意节约用水;(答对其中一点得2分)其它方面的措施:稻田周围采取生物措施或工程措施固定沙地(草方格、种草),防止沙漠化蔓延;加强科研投入,确立库伦旗稻米的品牌优势。(答对其中一点得2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得分不得超过2分)1.世界主要草地分布草地退化及其防治2.保护草地(1)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乱采滥挖;④滥捕滥猎野生动物;⑤人工管理少;⑥水资源不合理利用⑦鼠害、虫害严重(2)我国草地退化的防治措施①实行禁牧、轮牧制度;②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③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④建立饲草料基地,建设“草库伦”;⑤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⑥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物种减少的原因–自然原因——物种灭绝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平均1.1年灭绝一个物种(全球气候变化,生存环境发生变化)–(自然灾害多,如地震、火山等)–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加速物种灭绝,1990年灭绝1万种–A滥垦、滥伐、滥牧,使生态环境发生改变–B滥捕、滥猎、开发和走私野生动植物–C环境污染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D外来物种入侵,使原生物种受到威胁–E工业、城市、交通的发展,破坏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2、建立生态走廊•3、实行禁渔期制度•4、采育结合、合理放牧•5、禁止滥捕滥猎野生动植物•6、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治理环境污染(2016•新课标Ⅲ卷)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直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原因:过度捕捞;河湖湿地减少;水体污染。(6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措施:禁止过度捕捞,规定休渔期;保护湿地;治理河流污染;人工孵化,放养育苗等。(4分)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l)归纳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4分)低纬度或热带国家;岛屿或临海国家。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2)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6分)物种丰富;火山、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人类过度采伐、毁林破坏了其生存环境;人类过度捕杀。[2014·新课标Ⅱ]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国只有1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只左右,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等。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