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设计——生成性模式课题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备课教师教材简析本课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和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介绍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细胞)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课内容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第二课时,教学的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在课堂中要把握重点,解析难点,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基本上构建出一个血液循环的框架。教学目标1.通过识图、合作交流学习,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过程中的物质交换过程,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3.通过分析和课堂中的讨论、展示,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信心。4..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感受生命的美和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及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教学重难点重点:血液循环途径及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难点:血液循环途径及发生在血液循环中的物质交换过程。教学流程2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资源选择、媒体使用及分析一.复习导入:1.引导学生复习心脏的结构图及血流方向(根据学生的回答绘制板图,详见板书)根据老师的引导快速说出心脏的结构图心脏的知识是学习本节课的前提。(在资源库中调出选用的资源)二.检测预习、生成目标:1.引导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展示预习1-4题2.引导并收集学生课前预习中的问题,整理并记录在白板上。(生成学习目标)3.引导学生解决简易问题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展示预习1-4题说出自己在课前预习中的问题。生生互动化解问题收集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课堂的重点就在于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利用硬笔进行记录)三.合作探究、展示交流预设问题:循环途径1.出示血液循环图,并请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说出图中序号所表示的结构的名称2.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情境:红细胞带着氧气从心脏出发去旅行。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去旅行,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它可能会经历了哪些路径?引导学生在血液循环图上画出它的旅行线路图。(3分钟,巡视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知识点引导学生在心脏平面示意图上,用流程图的方式画出旅行线路图(5分钟,巡视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及时拍下一些小组的“作品”和大家分享(或用视频展台展示)引导学生展示结果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说出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名称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说出图中序号所表示的结构的名称探究问题内化于心:阅读课本,小组合作探究旅行线路外化于行:各组派出代表利用白板进行展示生成学习内容:从左心室出发,回到右心房的途径是体循环从右心室出发,回到左心房的途径是肺循环学生小组合作在循环途径流程图的基础上标注结果并展示(进一步强化重点知识)教师利用激光笔生成学习方法:创设情景,让枯燥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乐于参与到课堂中,并且通过活动生成知识师生根据时间和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灵活选用资源包中资源(微视频)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是对知识的再次巩固。教师通过在班级中分享学生的“作品”,是通过实际的行动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可以很好的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手机拍照或利用视频展台与学生分享)3预设问题: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转化1.引导学生说出血液循环过程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相互转换发生的位置2.播放物质交换微视频,引导学生说出转换的过程并在黑板中标注(呼气时的二氧化碳究竟从哪来的呢?吸入的氧气,吃饭后被吸收的营养位物质又到哪儿去了呢?(板图“肺泡”和“组织细胞”处的物质交换的大致过程;)预设问题:如何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1.强调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转化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尝试总结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2.出示动脉血和静脉血图片,尝试根据颜色区分预设问题:动脉一定流动脉血么?那静脉呢?教师结合版图,利用红、蓝粉笔分别表示动脉血和静脉血,涂鸦出血液循环中不同部位血液的成分引导学生说出答案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回答问题学生根据提示回答问题学生观察、思考、回答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板演生成学习内容;不一定教师从资源包中拖拽微视频资源通过形象的板图,突破难点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四、归纳总结、达标检测1.教师结合之前生成目标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强调:血液循环虽是两条途径,但是两条途径不是独立的,中间没有断开,是个统一的整体)2.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达标检测并巡视指导3.引导学生展示答案并给予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总结本节知识点完成学案上的达标练习再次回顾问题,也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利用视频展台或手机拍照4板书设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其余部分课堂师生共同生成)作业设计见学案课后反思(包括教学反思、教学资源应用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