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灭亡》(北师大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岳麓书社七年级(上册)畅言教育用心用情服务教育《秦朝的灭亡》宿州市埇桥区杨庄中心学校苏凤本课讲述了由于秦朝的暴政,引爆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刘邦、项羽继续反秦,最终推翻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刘邦、项羽为争夺帝位,又进行了将近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西汉。教材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这一真理。本课介绍了秦亡汉立的历史过程,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及结果。2.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探究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播放幻灯片资料,组织学生动手计算,动脑思考,用心体验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秦朝的暴政,探究出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2.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去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通过历史图片、大事年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3.组织学生从刘邦、项羽领导战争的目的着手进行讨论,探究秦亡前后,刘邦、项羽领导◆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岳麓书社七年级(上册)畅言教育用心用情服务教育的战争性质的变化。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培养学生解读历史信息、提取有效信息、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唯物史观。4.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历史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发挥学生潜能,体验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合作探究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其公民意识。从而形成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分析秦朝灭亡原因,理解王朝更替的一些规律,从宏观上把握人类文明史的演进历程。【教学重点】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1.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情境导入:多媒体出示秦始皇图片和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教师导语: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威震四海。秦朝建立之初,他自称始皇帝,是期望秦朝的统治能够传之万世。可他怎么也不会想到,秦朝竟是一个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为什么秦朝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朗读诗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师感情激昂的述说和设疑,感染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一.秦的暴政多媒体出示:自主学习:学习内容:阅读第一目——秦的暴政。学习方法:勾画出表现秦朝暴政的关键词。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焚书坑儒”图片。问题探究:请同学们说出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谈谈这个历史事件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岳麓书社七年级(上册)畅言教育用心用情服务教育学生活动:学生从课文中获取信息作答。教师点拨:教师小结:焚书坑儒。这是秦始皇为了消除潜在威胁而采取的严格控制措施。但是它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也是秦朝暴政的体现,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设计意图:多媒体演示图片,增强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引导积极参与探究,培养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材料一:秦朝法律规定男子从17岁到60岁都必须为国家服役。秦朝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30万,南戍五岭征调50万,修筑阿房宫、骊山陵墓征调70万,加上修驰道,修水利等其它徭役,服役的人数达200万。问题探究: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这会给社会生产带来什么后果?学生活动:学生从课文中获取信息作答。教师点拨:教师小结:繁重的兵役徭役,会导致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材料二: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农民收成的三分之二。“男子力耕不足食,女子纺织不足衣”。问题探究: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秦朝百姓生活悲惨的另一个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学生从课文中获取信息作答。教师点拨:教师小结:沉重的赋税是使秦朝老百姓生活悲惨的又一个原因。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材料三: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守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问题探究:百姓苦不堪言为什么“敢怒不敢言”,“惟恐”遭什么样的“劫难”?学生活动:学生从课文中获取信息作答。教师点拨:教师小结:因为秦朝的刑法苛严。秦朝死刑就有车裂(五马分尸)、腰斩、活埋等10多种,还实行连坐,也就是一人犯死罪,父、母、妻三族的人全部杀掉,邻里也牵连受罪。(学生回答正确予以肯定即可)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材料,让学生看到事实,然后设置疑问,使学生带着疑问去搜集信息解答疑问,找到原因。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当时的人们生活的艰辛和悲惨遭遇,体会秦朝统治的残暴,从而认识到秦朝灭亡的必然性,正所谓“失民心者失天下”。培养学生的分析想象能力和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初步的史料实证素养。岳麓书社七年级(上册)畅言教育用心用情服务教育过渡语: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出巡途中,秦二世继位。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指鹿为马”视频。问题探究:这个典故反映了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回答。学生活动:学生从课文中获取信息作答。教师点拨:教师小结:“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它反应了秦二世继位后,秦朝的统治更加残暴,社会矛盾迅速激化。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故事,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拓展知识面,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到秦朝的暴政必将使秦朝走向灭亡,自然过渡到下一条目的内容。教师小结:同学们,你现在知道秦朝为什么会灭亡吧?——1.严格的控制措施;2.繁重的兵役、徭役和赋税;3.严苛的法律,残酷的刑罚;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秦朝的暴政是秦朝必然灭亡的根本原因。过渡语: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秦朝末期,不堪忍受苦难的人民揭竿而起了。设计意图:总结秦朝灭亡原因,强调“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引导学生理解王朝更替的一些规律,从宏观上对人类文明史的演进历程加深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二.“诛暴秦”多媒体出示:自主学习:学习内容:阅读第二目——“诛暴秦”。学习方法:勾画出有关秦末农民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的词句。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大泽乡起义》图片。问题探究:请说说大泽乡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了起义者怎样的理想?学生活动:学生从课文中获取信息交流作答。教师点拨:教师小结: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九百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边,在大泽乡遇上大雨,道路毁坏,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朝法律,误期都得处死。于是,在陈胜、吴广的领导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起义,各地人民群起响应(学生回答正确予以肯定即可)。当时号召起义时,陈胜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教师作适当地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权有势的王侯将相,难道你们是天生高贵的人吗?我们不应该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起义岳麓书社七年级(上册)畅言教育用心用情服务教育么?这体现了起义者反对专制特权,要求平等的理想。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号召作用。设计意图: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小学学过,比较熟悉,故设计一系列问题,采用启发式教学,并利用图片增强学生的感知,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精神。通过历史时间、地点、人物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教师小结:遇雨误期是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而秦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往往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所以,即使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还是会爆发农民起义的。设计意图:通过设问让学生讨论发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用唯物主义理论方法认识历史事物。试图通过六个维度中的开放探究和表达交流共享,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唯物史观,进一步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请说说陈胜、吴广起义的结果和意义。学生活动:学生看教材回答。教师点拨:教师小结:结果:起义军在陈胜、吴广的领导下发出“伐无道,诛暴秦”的号召,直逼咸阳附近,但遭到秦军反扑,陈胜吴广相继遇害。意义:陈胜、吴广首倡的秦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对以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生回答正确予以肯定即可)设计意图:通过对结果和意义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唯物主义理论方法认识历史事物,进一步强化重点。过渡语:陈胜、吴广牺牲了,秦末农民起义结束了吗?没有,刘邦,项羽继续反秦。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巨鹿之战形势图。问题探究:“破釜沉舟”跟哪一场著名战役相关?在这场战役中项羽为什么能以少胜多?学生活动:学生从课文中获取信息作答。教师点拨:教师小结: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这叫“置之于死地而后生”。当时项羽的兵力与秦军相比处于绝对的劣势,用常规战法不可能取胜。项羽打破常规,命令将士们吃饱肚子,每人只带三天干粮,然后把做饭的锅砸碎,把船凿穿沉到河底,把附近的房屋烧毁。破釜沉舟,将军队的退路截断了,以有进无退,不胜则死的决心和勇气鼓舞士气,发挥出以一挡十的威力,最终以少胜多,消灭了秦军主力。设计意图:用图片和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战役,直观生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增强了对历史的感知,促进了历史理解。岳麓书社七年级(上册)畅言教育用心用情服务教育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片。问题探究:你知道刘邦、项羽哪个先攻入咸阳吗?秦朝什么时候灭亡的?秦朝的历史有多久?学生活动:学生从课文中获取信息作答。教师点拨:教师小结:当项羽的军队与秦军主力作战的时候,刘邦的军队也一路向西进攻。刘邦先入关。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15年。设计意图:了解刘邦先入关,为了解楚汉之争埋下伏笔。引导和培养学生计算历史时间的方法,让学生感知秦朝统治的短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过渡语:秦朝灭亡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两个面临着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由谁来做皇帝呢?三.楚汉之争多媒体出示:自主学习:预习课文,阅读教材第三目:楚汉之争。了解楚汉之争的简要过程和结果。创设情境:口头提问:楚汉之争是谁和谁为什么而争战?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教师小结:刘邦和项羽之前有个约定,谁先攻破咸阳谁就做皇帝。按约定应该是刘邦做皇帝。但是当时项羽的实力比刘邦的实力强得多,而且秦军的主力是被项羽的军队消灭的,所以项羽不甘心将宝座拱手相让。于是他们就展开了争战——为争夺天下而战。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便于历史理解。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中国象棋棋盘。提问:你知道“楚河汉界”的由来吗?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教师小结:源于“鸿沟和约”。楚汉战争初期项羽的实力较强,刘邦处处示弱退让,并且不断积蓄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力量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到公元前203年,项羽不得不和刘邦议和,商定以鸿沟为界,以东归楚,以西归汉。设计意图:利用中国象棋盘导引,贴近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增强认知和理解。过渡语:是不是楚汉从此划清界限,就相安无事了呢?不是的。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材料一:看图片猜成语。材料二:项王军壁(安营扎寨)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岳麓书社七年级(上册)畅言教育用心用情服务教育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史记·项羽本纪》问题探究:(1)看材料一图片猜成语。(2)结合材料二指出这个典故出自哪次战役?战役的结果如何?学生活动:学生看教材并讨论作答。教师点拨:教师小结:“四面楚歌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