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绘本名作,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借自己一双手,几十年如一日在贫瘠荒原顽强地种树,最后将荒原变成绿洲的故事,表现出牧羊人的顽强毅力和无私大爱。单元人文主题为“人生之舟”,所选课文都是关于人生的,力图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本课承担着达成单元目标的重要任务。二、学情分析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学生的视野也随之越来越开阔,七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通过自主阅读初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大意应该是没有太大难度的。但是,文中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在孤独的困境中坚持种树的毅力以及这种行为的意义,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必然存在人生阅历和文化积累上的限制。此外,对于这样篇幅较长的作品,如何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人物精神内涵,在学习方法上,还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运用圈点勾画法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整体内容;2、过程与方法:合作闯关,共同探究牧羊人的形象,感知牧羊人的精神内涵。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牧羊人行为的意义,懂得做一个主动担当、乐于奉献的人。四、教法与学法教法:课前预习法、默读精读结合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法。学法:默读法、合作探究、谈论法教学重点:抓各段的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教师用书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2017年11月13日课前三分钟:1.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三个始终”是什么?答: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2.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四个伟大”是什么?哪个伟大起决定性作用?答: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一、导入新课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和蜜的田园,今天,让我们走进《植树的牧羊人》,看看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二、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三、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废墟(xū)干涸(hé)坍塌(tān)戳(chuō)酬劳(chóu)流淌(tǎng)水渠(qú)乍看(zhà)2.解释下面的词语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溜达:散步,闲走。刨根问底:追究底细。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三、自学指导(一)——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交流点拨】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不断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平和、忠厚内敛、认真细致的高贵品质。告诉我们人类有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的能力,只要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交流点拨】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事。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点题,交代牧羊人是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好人。第二部分(2—12):初遇牧羊人。第三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第三部分(19—20):最后一次遇牧羊人。第四部分(21):再次点题,抒发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3.请分别写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交流点拨】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泉水长流,人口增加,村庄富饶。四、课堂检测:根据下列各句的意思,写出文中相对应的词语。(1)建筑物或堆积物到下来。()(2)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3)比喻盘问追究事物的根由、底细。()(4)形容人性格沉静,很少说话。()五、板书设计:13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初遇——荒地——选种,种树再见——绿树成荫——养蜂、种树最后——生机勃勃环境优美——没有动摇六、作业:1.熟读课文。2.完成同步练习知识积累。3.抄写重点词语。课后反思: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发现百分之50的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多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就连最基本的拼音都不会写,作业上看汉子写得不规范,读课文时个别学生不会读等现象.针对这些情况我要从基础知识抓起,加强课文朗读,狠抓课外阅读,每天的教学任务按时完成。第二课时2017年11月14日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课前三分钟: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任务是什么?答: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布局是什么?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什么?答: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内容,也深深为主公的精神所震撼,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所写的是真实人和事吗?并请说出理由:《植树的牧羊人》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了解主人公的精神为什么会鼓舞很多人。探究生趣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理解人物形象,理解主旨。三、理解内容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2.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3.“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明确: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4.“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明确: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流水淙淙,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5.“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作者这样有怎样的言外之意?明确:牧羊人一直潜心种树,心无旁骛;战争在毁灭,而牧羊人在创造。四、理解形象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明确:无私、慷慨。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明确:自信,果断。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明确:积极生活,爱整洁。4.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明确:目标远大而高尚。5.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明确:无私,俭朴。三、理解主旨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明确: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四、课堂练习:1.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1)我在倒蹋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蹋—塌)(2)第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了。(暴—爆)(3)以前那种猛烈而干躁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躁—燥)(4)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逢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逢—缝)2.完成课后练习74页思考探究第一题五、板书设计:13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创造的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奇迹泉水长流人口增加村庄富饶六、作业:1.熟读课文。2.完成同步练习阅读理解。七、课后反思:《植树的牧羊人》是七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较前面的几篇课文,本文的篇幅明显长了许多。好在文章的内容并不深奥,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也容易。多数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文内容掌握的比较好,课堂气氛活跃。第三课时2017年11月14日课前三分钟:1.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什么?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什么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课文。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一、请你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填写相应的成语。(1)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如果________(比喻追究底细),恐怕谁也解释不清。(刨根问底)(2)自从开渠引水之后,从前的________(贫瘠荒凉不长庄稼的地方)就成了肥沃的良田。(不毛之地)(3)他是一个________(充满正气,不吝啬)的人,总是会想尽办法帮助其他人。(慷慨无私)二、精读课文,细节探究1.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2)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