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区别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区别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相对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生了根本的突破和发展,并走出了属于中国的特有的发展道路。前者与后者相比较有诸多方面的不同,但前者并不是对后者的“彻底否定”,后者也并非“死路一条”。在正确路线指引下,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可以改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前者对后者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正确认识、科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区别,就要把它们放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根据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进行分析,要用唯物史观来进行科学评价。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辩证区别一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区别的现实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科学评价,是一个重大而又疑难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社会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的带根本性的原则问题。有的在斯大林在世时,神化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有的在斯大林去世后,完全否定其所有的历史贡献和作用。然而,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评价,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和唯物史观的科学态度。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处在资本主义包围的特殊环境中形成的类似战时共产主义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要求,有助于社会主义国家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和经常性的社会动员及政治思想工作,既保持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又得以在特定的时期内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它曾经有效地调动苏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二战后,它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恢复经济,初步建立工业基础,也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但同时,它又包含了一系列缺陷和弊端。当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时,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没有及时作出正确的调整,其缺陷和弊端就日趋突显出来了,阻碍了其经济和社会继续发展。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一个崛起、强盛、衰变、崩溃的过程。如何正确评价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把斯大林以至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只能使苏共和社会主义的形象受到损害和歪曲,为反共和反社会主义的各种势力提供口实和良机”!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替代物,主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实行按劳分配,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形式和方法。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它是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确立起区别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区别在对待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如何构建新社会的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存在原则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形式和方法。它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而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坚持、发展和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表征其特殊性与个性;“社会主义”则是同质社会的共同本质,是普遍性与共性。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中国特色”的统一,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在于它是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独特的道路,是史无前例的;也在于它有区别于以往任何社会主义模式的所有制结构;还在于中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条件,“人口多,底子薄”就是在人文条件方面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一般指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初期,由列宁开创的、斯大林奠基的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的一整套政治、经济体制和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总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有几个重要特征:在所有制方面,坚持单一的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其他经济成份不能并存,并认为越大越公越好;在经济运行方面,坚持产品经济,否认商品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运行体制,否认经济手段,排斥市场经济;在管理方面,实施高度集中的管理,国家机关和中央各部门由上而下地管理和控制地方、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生产、供给、销售等全部经济活动;在政治生活方面,把马克思探讨的过渡时期的国家,延续到社会主义时期,这是一个创新,但政治上始终过度集权且延续到经济领域;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上,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并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都看成是阶级斗争的表现和结果,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愈是取得胜利,阶级斗争就愈尖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别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排斥市场、完全通过指令性计划对企业和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和监督的体制。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在经济体制方面的特点是:生产资料几乎全部归国家所有;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国家主要用行政手段来协调经济,实现对国民经济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依靠各级行政组织直接领导和管理企业;在经济管理上高度集中化,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对企业和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和监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破除了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在对公有制的认识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突破,我国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具有单一性———单一的公有制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及生产力低下且发展不平衡、小生产者大量存在的客观实际,在经济体制上,实行以全民所有制为主、集体所有制为辅的单一化的公有制结构,完全排斥其他经济成分,实行权力高度集中于国家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排斥市场调节的方式管理社会经济生活;在分配制度上,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过于强调平等,甚至往往把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视为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这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形式,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如邓小平所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具有封闭性与僵化性。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具有僵化性与封闭性特点,它无视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全球联系日益密切的事实,盲目自大,排斥资本主义,商品、人员、资金、技术等经济要素无法自由流动,资源不能实现优化配置,严重阻碍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使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充分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最新的科技成果,也极大地限制了东西方国家经济贸易的规模,从而实际上阻碍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拉大了与西方的发展差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结了历史上中国闭关自守导致落后挨打的教训,又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苏东国家处理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教训,面对全球化背景下“一球两制,竞争共处”的事实,作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新判断,放弃了闭关自守、关起门来搞建设的政策,采取了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政策。20多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采取了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办法。到了21世纪初,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对外开放使中国充分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不断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实现后发优势。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备战性特征明显。苏联在“世界革命论”思想的指导下,仍停留在战争与革命的思维里,固守僵化的思维模式。这种备战型发展模式,一切从备战需要出发,经济工作服从于战争需要。对内,大力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对外,加紧军备竞赛,展开在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苏联是被扩军备战拖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曾在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影响下,作出了“时代主题仍是战争与革命”的判断,“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围绕备战进行,大搞”三线”建设,致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领导人在对时代主题进行实事求是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和平与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逐渐上升为时代主题。“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最为迫切的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据此,中国政府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并要求今后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邓小平指出:“抓住时机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