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荆轲刺秦王教学目的:1、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和古今异义2、把握荆轲人物形象,了解塑造人物的方法及对他的正确评价。3、背诵“易水诀别”。教学重点:1、学会整体把握文本内容。2、分析荆轲人物形象。3、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教学难点:1、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件事。2、把握本文对人物性格刻画的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节一、导入:“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就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中,就使用了这一手段。孰不知,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也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只不过它完全依靠的是个人的力量。这就是发生在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二、介绍《战国策》以及荆轲刺秦王的时代背景。1、《战国策》介绍:名称:《战国策》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编订者:《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不可考。后来西汉的刘向将它整理编订,定名《战国策》。组成:刘向整理编订为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内容:书中侧重记叙战国时期的策士们纵横捭阖的“奇策异智”从中反映出当时政治、经济以及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矛盾斗争,也描写了不少义士和勇士,表现了他们不畏强暴的优秀品质。特点:叙事状物,铺张渲染;说理论事,纵横恣睢;刻画人物,逼真动人;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语言绚丽多彩,代表了战国时期散文发展的水平。2、背景知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专诸、聂政、要离]。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三、诵读课文,逐一解决预习作业。1、注意课文节奏和以下字词的读音:王翦虏赵王燕南界长侍足下谒之邑万家樊於期戮没骨髓揕其胸偏袒扼腕切齿拊心自刎收盛匕首淬之濡缕忤视变徵涕泣慷慨瞋目厚遗中庶子陛下鄙人卒惶夏无且提轲被八创倚柱箕踞目眩2、结合课文人物,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四、整体感知:《荆轲刺秦王》围绕“行刺”这一中心事件结构文章。开端:太子丹在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情势下,找荆轲商量退秦之计——行刺的缘起。发展:荆轲私见樊於期取得信物,并准备利刀,在配备助手与太子丹有分歧的情况下仓促动身以及易水诀别——行刺的准备。高潮:荆轲厚遗蒙嘉计见秦王,并且以自己的镇定自若掩饰副手因恐惧露出的破绽,借献图之机勇刺秦王——行刺的过程结局:荆轲行刺失败被斩——行刺的结果。五、小结:这节课通过诵读解决字音和断句,整体感知文章结构六作业:诵读课文第二节一、讲析1-2段:1、讲解1-2段词句: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岂可得哉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秦王必说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3、讲析1-2段:A、故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语言特点如何?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课文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B、太子丹对荆轲说“秦兵旦暮渡易水”,的目的何在?太子丹婉转含蓄,微带责难地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C、荆轲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二、讲解3-9段1、讲解3-9段词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常痛于骨髓樊於期乃前曰燕国见陵之耻除矣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函封之取之百金以试人,血濡缕其人居远未来太子迟之日以尽矣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发尽上指冠2、讲析3-9段:A、第二部分写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结合课文看看为刺秦燕国做了哪些准备?文章写了几个场面?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五个场面。B、荆轲是如何劝说樊於期,使他慷慨献身的?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三个问句,层层深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C、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药淬之”和“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D、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荆轲“有所待”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舞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E、齐读“易水诀别”,易水诀别给我们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文章是怎样渲染的这种氛围?慷慨悲壮。服饰: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这种特殊的颜色表达了送行者和荆轲一行生离死别的情感;环境描写:“风萧萧兮易水寒”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音乐:变徵之声是一种悲凉的声音,让众人“涕泣”,慷慨羽声是一种激愤的声音,让众人“瞋目”“怒发冲冠”,这是对强秦的同仇敌忾。F、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G、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和同仇敌忾的气势;H、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突出重点:在众多人物中,众多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I、荆轲准备得充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荆轲的准备并不充分,因为他没有等到他的朋友就出发了。秦武阳虽然是个勇士,但年龄尚小,这为刺秦的失败埋下了伏笔。J、人物形象的把握:太子丹:有反抗精神,面对强大秦国的侵犯,不因燕国弱小无力而就坐待灭亡,而是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有仁慈心,但做事急于求成,浮躁多疑,谋事不周。“迟之”“疑”“复请之”就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和急于求成,浮躁多疑,谋事不周的特点。樊於期: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文章给我们刻画出他的义勇刚烈、热肚直肠、对荆轲非常理解和信任的性格,他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英雄。三、小结:文言知识点及分析内容四、作业:背诵易水送别第三节检查背诵易水送别一、讲析10-18段1、讲解10-18段词句: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燕王拜送于庭,使使者以闻大王乃朝服见燕使者咸阳宫以次进群臣怪之前为谢曰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图穷而匕首见秦王还柱而走卒起不意,尽失其度群臣侍殿上者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左右既前2、讲析10-18段:A、此部分是故事的高潮,主要写了哪些场面?计见秦王[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秦廷搏击]──倚柱笑骂四个场面。B、“厚遗蒙嘉”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行事周密。C、献图时,秦武阳“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节骨眼上,荆轲是怎样说的?这样说有何作用?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及掩盖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沉着机智、镇定自若,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D、“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文章是怎样描写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毫无准备的秦王“惊—引—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力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时,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场面,眼看秦王要成为剑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提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被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E、行刺过程的语句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急促的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F、荆轲“倚柱笑骂”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视死如归的性格。G、人物形象的把握:秦王:秦是崇尚暴力的国家,长平之战,坑赵降卒四十万人。秦王在东方诸国人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还以“金千斤,邑万家”悬赏捉拿樊於期。何等刻毒、专横、凶暴。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多么贪婪。当荆轲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斩了荆轲,还“目眩良久”。又是何等外强中干。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振恐”。这是一个外勇内怯的少年形象。荆轲:荆轲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了“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他提出要取得秦王的信任,非献出“樊将军首”“燕督亢地图”不可,表现出他勇而有谋,虑事周密,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荆轲体谅太子不忍,他果断的决定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他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有个计谋可一箭双雕;最后在樊於期急于知晓的情况之下说出自己的具体计谋。荆轲此举此言,一个果敢勇决,善于辞令,老于心计侠士形象跃然纸上。荆轲“有所待”而太子疑其“有改悔”,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厚遗蒙嘉”再次表现了荆轲行事周密。“顾笑武阳”又表现了荆轲沉着机智、镇定自若,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秦廷搏斗”很好地表现了荆轲的神勇和视死如归的性格。总之荆轲是一个勇而有谋、虑事周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性情刚烈、沉着机智、镇定自若的侠士形象。H、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二、小结文言知识和分析内容四作业思考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