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建筑营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唐风建筑营造李百进编著二唐风建筑营造李百进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西郊百万庄)各地新华书店、建筑书店经销*开本:880×1230毫米1/16印张:471/2插页:24字数:1120千字2007年8月第一版2007年8月第一次印刷印数:1—2000册定价:135.00元ISBN978-7-112-07746-5(13700)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如果印装质量问题,可寄本社退换(邮政编码100037)印刷厂印制北京天成排版公司制版本书作者对“唐代建筑”(营造于隋朝和唐代——581~907年)和“唐时代建筑”(汉朝以后,南北朝转型期开始到元代末年——420~1368年,依唐风为体的营造方法来营建的建筑——唐风建筑)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收集了较多的唐风建筑遗构调研和唐宫复原研究设计资料,从壁画启示、遗构调研、复原研究、东瀛唐样、构架探微、斗解析、细部构造、设计要点、设计实例、装饰纹样十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并配有大量的图样。本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实用性,且直观,易懂,能帮助设计人员较好地掌握唐风建筑的构造原理和方法,并在建筑设计中参考运用;本书为相关的科研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进一步探讨唐风建筑提供了较多的信息,可供学习参考。***责任编辑:王玉容责任设计:康羽责任校对:李志立王金珠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唐风建筑营造/李百进编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ISBN978-7-112-07746-5Ⅰ.唐...Ⅱ.李...Ⅲ.古建筑-建筑风格-研究-中国-唐代Ⅳ.TU-862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5)第107227号四中国传统建筑园林研究会会长题跋本书作者对唐代建筑及唐代风格建筑(简称唐风建筑)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收集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从壁画启示、遗构调研、复原研究、东瀛唐风、构架探微、铺作解析、细部结构、设计要点、设计实例、装饰纹样十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唐代建筑的特征,使读者对唐代建筑文化有了一个全方位、多层面的认识,便于更好地掌握唐代建筑的要点,在实际工作中参考运用,为更好地创造具有“民族形式、时代精神”的建筑提供服务。本书除了有大量文字资料及论述外,还有许多精美详尽的图样,包括透视图,总平面图,平、立、剖面图,构造详图及图片,为读者提供了直观资料,使广大读者在实际工作中易于理解和掌握使用。本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实用性、趣味性,是对唐代建筑及“唐风建筑”阐述得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一本好书。它的出版必将受到广大文物及建筑工作者的欢迎。2006.9.21五前言五前言中式传统建筑的发展,主要以木结构为主,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已经开始形成不同的体系。如陕西半坡遗址的大房子木结构、长江以南的穿斗式木构架,以及浙江余姚遗址的干阑式等多种木构架的结构体系。并在木结构的构件接头部位,已开始使用卯榫。居住形式已形成了以部落酋长的房舍和原始宗教的建筑为核心的聚落。到了殷周时期,房屋已形成了台基、墙柱和屋盖三段式的构造定式。屋面已开始使用了陶瓦。在木结构的节点上开始使用青铜制造的金加固套件,内墙用空心砖装饰,地面用长100cm,宽30cm,厚5cm的板砖铺装,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建设规划已形成。到了秦汉,屋盖形式发展为四阿、厦两头、不厦两头、斗尖以及组合屋面和多层楼房。这时的屋面和檐口平直而不曲凹,和欧风建筑的屋面形式几乎一样,而柱头也有同欧风柱式相类似的结构。从遗留下来的一些汉代的图饰中,可清楚地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图0-1)。这时期,由于大型宫室和祭祀建筑的兴建以及大规模有规划的都城营造,使中式建筑蓬勃发展。木结构构造技术已出现了用短木叠垒出挑的斗来承挑屋檐的构造系统,以及利用蜀柱或叉手支撑的屋架系统。到南北朝时期,构架出现了举折,由汉代阶梯形屋面进化到凹曲形屋面。而斗也形成了由栌斗、、散斗,皿板、柱、叉手等构件组成的云,叉手,柱,一栌三节(一斗三升)和一栌二节等多种组合的斗层,屋角也开始出现了起翘的做法。到了隋唐,由于贯通南北大运河的开通,将南、北各地的营造技术汇集融合,使房屋结构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抬梁、穿斗等结构方法的融会使用,构架式样和建筑形式有了新的创造。昂的使用使斗体系更加完善。城市规模已发展为有百万人口之众,84km2之大。大体量的宫室建筑和城池营造,将“唐风建筑”发展推向了我国木结构营造技术的顶峰。由于唐代大规模的营建活动的需要,唐风建筑技术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到了唐朝晚期,木结构建筑为适应发展,已由构架多样化、结(a)(b)图0-1秦汉平直屋面图六构组合自由,向规范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由于唐末宋初重臣商贾在营造中不按朝廷规定的等级规格建造,淫巧成风,加送防工料无定制,广计工料事多发,致使朝廷财政受损。冲击了封建的等级秩序,因此到了北宋后期将晚唐传下来的工程做法经过筛选,以法律的形式将营造技术规范化。公元1125年钦定发行了宋《营造法式》,使建筑营造发展到规范化阶段。但应该注意到,营造法式是在唐代结构体系和营造技术的基础上,经过筛选法定而钦定。实际上是将唐代的营造技术规范化后,冠以《营造法式》之名。因此“宋营造法式”实质上也应是唐风建筑体系的一个支系,只是按照定式营造而已。在宋营造法式钦定时,中国国内实际上是处于北宋、辽、西夏、回鹘、于阗、吐蕃、大理分治的局面。因此在北宋辖地的主流建筑是执行宋营造法式,但其他不属于宋管辖的地区则不执行北宋政令,仍以唐代建筑营造方法继续发展。实际在北宋控制的边远地区也仍采用唐风营造,如敦煌石窟北宋第431、427、437、444窟窟檐建筑,虽为北宋营建,但仍延用唐风。还有一些非主流建筑仍以前朝形式营建,如广东肇庆梅庵大殿、福建福州华林寺大殿虽为宋营建,但风格上却保留了唐及唐以前的许多工程做法。这说明传统本身并不依改朝换代就立即消失,而是随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地发展过渡。宋代的中国就是由两个建筑体系并列发展,一个是以“宋营造法式”为制的规范化建筑发展体系,另一个则仍然以“唐风”为体的非规范化建筑发展体系。后一个体系包括了北宋以外的各邦,如辽、西夏、回鹘、吐番、于阗等,当然也包括北宋辖区的一些非主流建筑。而这个体系随着各邦之间的兼并,流传到金,直到元朝。元朝的建筑,由于游牧民族生活的习惯,多使用大内额结构来增大室内空间。然而这种大额的做法,在汉代出土的明器和南北朝窟檐中已有表现(图0-2),隋唐时仍然在非主流建筑中流传。在《宋营造法式》卷五大木作中,也有“檐额,两头并出柱口,其广二材一至三材,如殿阁即广三材一或加至三材三”的大尺度额的记载。这种利用大额结构的方法,在游牧民族的宫室庙宇中得到了发展。而唐风建筑的构造特点就是建房的构件是依建筑的功能和结构需要来设置的,构架简练朴实,不设与结构无关的装饰构件。斗也由构架的结构需要来组合,结构尺度和构造方式没有严格的法定,多种技术兼容,多种结构形式自由结合。因此“唐风建筑”是一种发展型的营建技术,可由艺匠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技能,而不像宋代只按《营造法式》的法定条例千篇照套。从遗存至今的一些元代遗构,也可发现它们并没有按宋制,而更多的是受唐代的影响(图0-3),这也表明五图0-3山西洪洞县广胜下寺大殿剖面图图0-2河南荥阳出土汉明器陶屋宁懋石室(a)(b)抬梁式结构河南荥阳汉墓明器人字叉手加蜀柱河南洛阳出土北魏宁懋石室七前言七代、辽、金、元的建筑,仍是唐风建筑体系的延续。唐代,在我国的南方较边远的闽粤地区,也就是被称为南蛮地区的建筑,则仍然保持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程做法,形成了一支与中原主流建筑不同的建筑体系。这种形制到后世被称为南宋式样的非主流建筑,与唐中原主流建筑并行。建筑的斗还保持着南北朝的斗下设皿板、汉代用插出挑以及昂嘴为双曲线、梁肩头为月梁造等特点。这种式样通过佛教经海路传至日本,形成了日本称为“天竺样”的建筑式样。因其在日本最大的佛殿——东大寺的大佛殿中使用,所以日本也称“大佛样”。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以白马寺为始的中国佛教建筑开始建立。到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非常兴盛,中国文化开始以中国佛教的形式向外辐射,建筑技术也随着佛教的外传而影响四邻。与汉化接壤的高句丽最早传入佛教后又遍及全朝鲜。朝鲜自汉武帝立四郡后,建筑文化的发展基本上与中国同步。公元670年,朝鲜新罗依唐朝兵力统一了三国,建立了新罗王朝,高句丽的部分势力加入了中国东北人为主的震国。8世纪,唐王朝将震国地盘划归忽汗州,并册封为渤海,史称渤海国。渤海国文化是唐文化和高句丽文化的相融而形成的又一支唐风建筑体系的支系。其东京龙原府和上京龙泉府近年来发掘的建筑构件和遗址资料都证明是仿效唐风。公元538年(日本钦明天皇七年),百济圣明王将释迦金铜佛一尊和幅盖经论若干赠与日本天皇,也就是史称的“佛教公传”。佛教正式由中国经朝鲜传入了日本,成为日本国的公教。中日文化交流就是在佛教文化不断传入日本而全面展开的。由于大造寺庙,从百济和中国请来大批的工匠东渡日本。但由于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所以这个时期的日本建筑实质上也反映着中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式样。随着佛教文化在日本的不断扩大,在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日本国开始派“遣唐使”赴中国学习。在公元754年(天平胜宝六年),大唐鉴真和尚在五次磨难之后双目失明,历经了12年,随第十次遣唐使回国来到了日本,营建了唐招提寺,使日本建筑进入了平安样式时期。公元840年后日本国停止了官派遣唐使,日本建筑转入了国风化建筑的发展阶段。在屋架结构中已明显地加进了日本的构架结构体系,并在以后的各个时期中,对受中国南北朝到唐朝的文化影响所营造的寺院殿堂,在落架维修时都进行了同样的和式改造,[日本自天武天皇十四年(686年)开始实行对重要殿宇每隔20年要落架重建的“造替”制度],在原屋面上再覆一层和式构架,形成屋檐为一椽二飞的三出椽结构,使其下架仍依原建形式,而上架改变为中日混合的结构(图0-4),图0-4唐招提寺金堂屋架改造前后剖面图唐招提寺金堂复原剖面图唐招提寺金堂剖面图八形成了以中日两国建筑风格合为一体的日本建筑式样。和式建筑的补间斗多用柱和由柁或叉手演变的板股和透股。建筑构架仍保持着中国唐代早期的建筑形制。屋檐的檐口两端只有向上起翘的檐起,没有向外渐伸的檐出,还保持着中国汉、唐屋面檐口平直的做法。由以上特点可以看出,日本和式建筑是以中国汉、唐建筑技术为本发展进化成的,应是唐风建筑体系的一个支系。将上述唐风建筑的发展状况用图0-5来表示:当中国传统建筑由殷、周发展到秦、汉时,建筑技术随文化扩展到了朝鲜和南蛮地区。汉代建筑经过魏、晋、南北朝的转型后,进入隋唐时期,而南北朝转型期的建筑形式也传到了南蛮地区,并通过朝鲜传入日本,这时期日本的代表作为法隆寺。到了隋唐时,唐风向朝鲜、日本和南蛮地区并行扩散,形成了建筑的唐文化圈,这时期日本的代表作有唐招提寺。就在这个时期,南蛮地区的建筑式样随佛教的传播也传入日本,形成了天竺样,其代表为东大寺大佛殿。隋唐以后,中国因南北分治而形成了两个体系,一个为以《营造法式》为制的宋代,另一个则为以唐风为体,从五代、辽、金传到了元代,而这时日本的唐样和天竺样建筑,加进了中国五代斗的变化形式融合日本的构架而形成了和式建筑。中国到了明代以后,建筑的梁架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梁承传了全部屋盖荷载,因此截面增大,形成了新的建筑结构体系。斗也由承载结构变为以装饰为主的(表示建筑等级)构件。中国主体建筑才较全面地转入了明、清建筑规范化发展时期,而唐风建筑技术则转入了非主流建筑之中,以民间地方做法的形式出现。因此唐风建筑的发展应从魏、晋、南北朝转型期开始到元代,历经950年后转入了明清规范化发展时期。也可以将中式木构建筑的发展分为:由殷周以前的萌芽时期,发展到殷周的初期发展时期,后又发展为秦汉建筑的蓬勃发展时期,再升华到唐风建筑的颠峰时期,而终于明清规范化发展时期。明清以后中式建筑则发展到由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西方传入的新材料、新技术相结合,并能满足现代功能需求的中式传统风格建筑,即俗称仿古建筑时期。从建筑管理和建筑主材的变化角度看,中国建筑的发展可分为宋以前的蓬勃

1 / 5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