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特殊的采访方式•本章主要讲授如何运用以下几种特殊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电话采访•网络采访•精确新闻采访•2003年10月9日下午,河南登封市一家没有通过安全生产验收和无营业执照的煤矿——昌达煤矿发生恶性透水事故,17名矿工被困井下,后来全部死亡。第二天新华社记者顾立林向现场救援人员出示了新华社记者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有关支持新华社记者采访突发事件的文件,并登记了记者证号,但是后来采访被阻,记者被8、9个不明身份的人拳打脚踢,围观的约10名警察无动于衷,殴打持续10多分钟。••在非常时刻,特别是在批评揭露社会某些黑暗现象时,用常规参访难以成功,隐性采访成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第一节隐性采访•1997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罚要依法》,这是电视“偷拍”节目在全国获得的第一个大奖。•山西省黎城县境内。309国道上。交警刘代江拦车罚款。•司机:多少钱?刘代江:20。•司机:给10块算了。这是什么钱?刘代江:来,来,你下来我告诉你。•司机:你给我写上吧。刘代江:我给你写的有啊!•司机:照顾一下吧!刘代江:再来20!•司机:谢谢。刘代江:拿来!•司机:你照顾一下吧,好吗?刘代江:快点!•司机:空车,谢谢。刘代江:40!•交警:往前走一下,好不好?•司机:算了,再说就揍我了,我给他40块钱算了。•拿着这样一张罚款单,记者辨认了半天,也没有搞清用圆珠笔写的罚款原因到底是什么。……•一、定义•隐性采访也称暗访,指记者出于某种特定的原因,不公开自己的身份,或者在不通知被采访对象、不申明采访目的的情况下,进行隐蔽的信息搜集的采访方式。•设备有微型摄像机、无线话筒、超长焦镜头以及记者的乔装工具等。••隐性采访分为介入和非介入式:•介入式隐性采访,假冒各种身份,与事件的当事人交往,以获得新闻信息;•非介入式隐性采访,不显露自己的身份,以旁观者的眼光观察,没有介入或干预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获得新闻信息。••隐性采访的魅力在于,它能够突破采访环境的封闭性和事实本身的隐蔽性,带给观众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真实感。•二、隐性采访的作用•第一,不会引起被采访者心理行为的变化,有利于获取真实、全面的新闻信息。•第二,有利于促使采访的顺利进行。•三、何时使用隐性采访?•1、隐性采访运用得最多的情况是在舆论监督时,在对社会黑暗势力、不良现象进行批评揭露,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2、隐性采访还常用于反映某类人群的“原生态”的时候。•1890年,现已停刊的《纽约世界报》的记者伊丽莎白•科克伦化名内利•布莱,扮成精神病人入住精神病院,调查病人受到的待遇,并就此以《疯人院的10天》为题在该报刊出3篇报道。当时引起轰动,影响非常大。•3、隐性采访还常用于进行检验考核型报道时。•对于社会上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以及一些社会机构的服务是否如他们宣称的那样真实,是否有水份?新闻媒体有时候可以用隐性采访进行检验,将检验过程、结果刊载出来。•但是在进行这类报道的隐性采访时要注意分寸,一旦滥用,可能引起很多争议和麻烦,引起社会秩序紊乱。•1998年《羊城晚报》有一天头版刊出《本报记者在上海街头报警》的新闻。为了测试上海警方的快速反应能力,在得到有关部门的特许后,羊城晚报记者阮巍冒充遭抢劫的外地旅客,向上海“110”报警。报案后仅2分钟零10秒,先后便有4辆警车呼啸而至。•思考:这类隐性采访如何把握分寸?•四、隐性采访如何规避法律风险?•1、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商业机密。•2、不得使用违禁器材设备。•3、必须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4、不得侵犯隐私权。•讨论:当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保护发生冲突时,如何解决?•5、不得违反国家的其他法律。•五、隐性采访的特殊要求•1、安全准备。•2、记者不能故意诱导•3、记者不能越权•4、记者扮演角色要有度。•5、最好把隐性采访与显性采访结合起来•六、隐性采访的原则•1、公共利益原则。•“与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相关,而除此之外又无他法获取信息,则可为;反之,如该事件与公共利益无关,或影响甚小,则不可为。”•2、公正原则。••公正对待采访对象;尊重被采访者的正当要求和权利;对涉及的当事各方要平等视之。•3、善意原则。•4、真实原则。•5、适度原则。•频率、范围、对具体事件采访的适度。•“一个人在规定区域内跳舞,在不知边界的情况下很可能一抬腿就出界犯规,但在清楚边界的情况下舞蹈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第二节电话采访•中央电视台《新闻社区》2007•《砖窑里的罪恶》•电话采访不仅是记者联络预约、获取线索、传递信息、核实补充采访的有效手段,而且还是一种引入屏幕的颇具吸引力的报道方式。•一、定义•电话采访就是指记者借助电话,与访问对象交流,从而获取新闻素材的一种采访方式。•二、电话采访的优势•1、跨越空间。•2、节省时间。•3、补充扩展。•4、潜在的“心理亲和力”。•三、电话采访在报道中的表现•1、将电话采访获得的信息融入新闻写作中。•2、将电话采访录音穿插在电视新闻报道中。•3、在电视直播报道中使用电话连线采访。凤凰资讯12:00---------------1:图像解说空难形式:图像解说画面:地图+VTR标题:俄罗斯空难----------------------------2:连线连线莫斯科记者形式:电话连线画面:双框(照片+VTR)标题:凤凰卫视驻莫斯科记者•四、电话采访的适用范围•1、在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中,记者无法立即赶到现场。•2、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3、作为隐性采访的一种手段,向对方隐瞒身份,以获得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4、对社会特点问题作广泛的调查、核实,或对一段时间以来报道过的新闻事件进行跟踪报道、回访。•五、电话采访的要求•1、做好采访准备,提高采访效率。•2、注意倾听,对对方的讲话内容及语气、语调、用词要准确把握,防止误解、曲解。•3、作好事后的核实工作。•4、语气谦逊、随和,态度诚恳。•5、一般来说,除隐性采访之外,电话采访之前应尽量与采访对象取得联系电话连线在电视直播中的运用央视《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直播中的“电话连线”••如何做好电话连线:•1、精心选择人物。•2、记者的访谈要以对电话那端现场情况的了解为核心。•3、在直播结束前,要与采访对象保持密切联系,确保电话线路通畅。•记者三件宝:•驾车、外语、电脑。•第三节网络采访•美国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和纽约米德博格协会近年对3400名新闻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上网作为获取新闻线索和进行新闻采访的手段,其地位已仅次于报纸记者的面对面采访和杂志记者的电话采访。互联网已成为记者发现新闻线索、查找相关资料、核对新闻事实的又一日常工具。•一、网络采访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为互联网媒体新闻发布而进行的采访,即把互联网当作一种发布新闻的媒体;•二是在互联网上进行采访,即把互联网看作一种采访的工具。•二、网络采访的手段•1、在线聊天。•2、网上论坛。•3、电子邮件(E-mail)。•4、新闻组(Usenet)。•5、网上调查。•三、运用网络采访的好处•1、了解最新的信息,寻找新闻线索。•2、通过开展网上访谈、调查,了解人们对某些问题的看法。•3、搜集报道资料。•4、用电子邮件采访到其他原因不能当面采访的重要人物。让我们来假设这样一个熟谙网络采访手段的报纸记者的工作流程.•A、当一个新闻事件发生时,他从现场赶回匆匆发出第一条消息;•B、……•C、随之……•D、……•E、必要情况下……•F、综合材料写作成文,通过网络传输给编辑,随后电子版与纸版几乎同时发布.•四、网络采访的要求•1、要求记者增强鉴别新闻真实性的能力,防止假新闻或新闻失实。•2、将多种采访方式“合成”使用,增强采访报道的说服力。•3、要求电视记者具备多种能力,既熟悉电脑的操作和网络的运用。第四节精确新闻采访•目前,国内已有几十家报刊在自己的专版或专刊上刊载精确新闻报道,如《中国信息报》的“统计新闻”、《光明日报》的“图表新闻”、《解放日报》的“百分比新闻”等,许多报刊还专门开设了精确新闻专栏,如《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观察》专栏、《文汇报》的(文汇财经·商业街区》专版之(新闻来自数据数据产生新闻》专栏等。《北京青年报》除了开辟《精确新闻》专栏外,还有专门的“数字世界”、“数字中国”和“商业调查”版。•1997年8月16日,中央电视台《中国财经报道》栏目推出《每周调查》节目,以’‘居民投资面面观”首开我国电视媒体精确新闻报道的先河。•一、精确新闻报道定义•从新闻报道的采访和资料收集方法上来讲,精确新闻报道是指记者在采访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搜集资料、查证事实,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得出科学结论并进行报道的一种方法。•二、精确新闻报道产生的背景•1、早期的选举研究与精确新闻报道•1824年《宾夕法尼亚人报》总统选举前的民意调查。——首先尝试采用精确新闻报道技巧进行选举研究。•2、科学抽样方法的问世与各种社会调查机构的兴起。•3、70年代的总统大选与精确新闻报道的兴起。•4、新闻教育的变革间接促成精确新闻报道的兴起。•5、电脑的使用使精确断闻报道成为可能。•6、社会环境的变化对精确新闻报道的呼唤。•三、精确新闻报道在中国的发展•(一)准备萌芽阶段(80年代)•新闻教育界的主动响应•媒体开始尝试以受众调查结果为新闻的报道。•80年代中期,民意调查机构在国内不断出现。1986年10月,中国第一个非官方的舆论和新闻调查机构—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宣告成立。•(二)初步成长阶段(1990年一1995年)•民意调查与新闻媒体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不少新闻机构采取与调查机构合作的方式。•(三)发展活跃阶段(1996年至今)•1996年1月3日,《北京青年报·公众调查》专版一篇《1995年,北京人你过得还好吗》正式冠以“精确新闻报道”头衔,拉开了我国新闻界科学、规范的精确新闻报道的序幕。•四、精确新闻报道的优势•1、更有深度和说服力•2、消除偏见和歧视•3、反映民意,实现舆论监督•4、媒体竞争的立足点••五、精确新闻采访的方法:•1、实验法•注意:不能逾越警戒线。•实验应当科学。•2、调查法•媒体独立调查“WJ新闻调查网”•媒体委托调查《北京青年报》“公众调查”版•非媒体委托调查•民调机构调查中国民意调查网•3、内容分析法•根据现有的资料分析,通过量化的数据得出明晰的结论。•2003年5月21日,《中国青年报》旗下的《青年参考》在头版刊出该报记者写的《女大学生卖淫现象调查》。•报道直指“湖北高校女生8-10%存在卖淫现象,25%从事陪侍活动”,对湖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女大学生造成了严重伤害。•2005年,因为一些精英的突然离去,引发了知识分子是否会英年早逝的争论,结果就有了“中国知识分子预期寿命比全国平均寿命低17岁”的结论,并且反复被媒体所用。•六、精确新闻报道存在问题•1.数据不明•例如:“60%的市民表示,年味渐淡与禁放鞭炮有很大关系”、“消费者满意度不到六成”•2、错误抽样•《东方今报》在2005年6月8日刊载了一篇《央视热播大剧大宋提刑官遭质疑》的报道,文中记者“在郑州街头随机采访了31位年龄在14岁~57岁,职业分别为学生、公务员、教师、工人、自由职业者,收入亦各不相同的普通市民,调查了他们对《大宋提刑官》的收视评价。”•3.自愿样本•根据个人意愿来填写的问卷即自愿样本。•4、商业“作弊”•5、不符合国际规范我国学者肖明用以下10项来评估精确新闻:•(1)委托及执行机构•(2)访问时间•(3)访问方式•(4)样本量•(5)访问成功率•(6)抽样总体•(7)抽样方法•(8)抽样误差•(9)列出问卷•(10)样本结构•第七章采访素材的整理加工•为什么要整理采访素材?•一、整理采访素材的意义•1、防止有价值的材料被遗忘•2、发现采访中被忽视的事实•3、理顺写作的思路•4、弥补采访中的不足与疏漏•二、整理素材的步骤•一)浏览材料•确认数字、人名、地名等基本信息•对材料心中有数。(具体位置、篇幅、内容。)•二)回忆补充•补充什么?•录音转化为文字、采访中没有来得

1 / 6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