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论第一节概念一、什么是临床心理学?“临床”(clinical,klinikos)的含义:医生在患者的床边进行医学照料;神父、牧师在死者的床边进行祈祷,祝福其灵魂的安息。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原则与程序,从个体水平对智力、情绪、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理解、预测、干预和研究的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学科两个成分:评估与诊断/咨询与治疗二、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心理不健康或不适应或心理障碍者为主要对象,即有心理问题的个体。包括婴幼儿、青少年、成人和老人。1、心理评估:目的:心理评估包括对个体信息(行为、问题、独特的特点、能力以及智力)的信息的收集,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描述、理解。方法:会谈、测验与观察2、心理咨询:个体水平:各种心理问题、心身健康、能力发展、职业选择、生涯规划团体水平:组织机构的管理组织机能正常高效发挥等问题提供指导和建议。3、心理治疗:对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个体实施心理治疗的方法与技术,使其获得正常的适应性的行为,或增进适应、促进成长、完善人格。4、研究:探讨心理异常或问题的实质,对心理异常或问题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与规律给予解释,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疗效进行评估与分析等等。5、教学从事本科或研究生有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或课堂讲授、或小组讨论、或一对一的教学与督导、案例分析等形式,以在理论与实践中培养专业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6、管理从事某些机构的组织管理者。三、工作模式•SCA模式:S(setting):心理咨询与治疗所必须的场所;C(client):有问题前来咨询的来访者,及工作对象;A(activity):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种种活动。•工作模式:矫治模式:帮助患者减轻或消除症状,提高应对与适应能力,能自己面对和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能自强自立。发展模式:提高心理能力,培养、发展更好的心理品质;帮助来访者减少问题的产生的潜在的可能性、预防问题的发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第二节临床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一、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精神病学心理测量临床心理学/医学心理学二、与其他职业的关系社会工作者精神科护士保健大夫法律律师教师大众传媒或文学工作者第三节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一、临床心理学的开端1、从古代到中世纪:临床的最早先驱者——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宗教的、迷信的认知观;朴素的科学的认知观临床的最早先驱者——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治疗方式:迷信的、非人道的;初步的化学、生理、音乐治疗2、17世纪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医学理论的产生(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病理学的创立)心理学与临床医学结合J.华耶(荷兰);切库(英);比那尔(法)3、开端1766年麦斯麦的磁疗术1885年弗洛伊德将催眠法应用到神经症的治疗中,并创建精神分析疗法其后其他追随者的贡献二、临床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产生背景:相近学科的先导作用: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特殊儿童的研究生理心理学及精神病学等2、产生标志(1)L.Witmen——临床心理学之父1896年建立第一个心理咨询室,确立了临床心理学的两大方法:诊断与治疗开设临床心理学实习课程创办第一本临床心理学杂志第一次招收临床心理学研究生(2)之后的变化:心理学研究的中心转移(美国)精神分析的分化与发展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重视3、发展动向:职业发展:临床心理学工作者队伍的扩大与质量的提高,咨询人员必须经过资格考试;领域发展:临床心理学活动领域扩大,除了从医院、大学,到学校教育,司法、企业、社区和家庭生活中,广泛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援助工具应用:心理测量的广泛应用,向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方向发展。第四节临床心理学家的培训一、培训模式1、“科学家—实践家”模式:学历与实践并重2、不同学位水平的培训和资格认证k二、培训内容:•课程:•实习:•研究:•资格考试:•住院医实习第二章理论模型第一节理论模型的价值理论模型具有实用价值——帮助临床心理学家有效地组织他们对行为的认识和分析,指导他们做出临床干预的决策,并且用在同行间比较熟悉的系统的方式交流他们的结果。理论模型可以完整地组织临床心理学工作者的思维;也可使我们的思维僵化而忽视了更新的更有价值的观点。好的理论模型的特点是它的假设性和实用性能在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清楚的验证。第二节精神分析模型追溯心理异常的心理方面原因是从弗洛伊德开始的,心理异常的这种模型特别强调动力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正常和变态人格都是意识与无意识欲望驱动,或本能矛盾冲突的结果。一、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1、潜意识理论:弗洛依德把心理分为三部分,即意识,当前注意所及的心理活动领域。前意识,即当前未被注意,但一经提及可想到的心理活动领域。无意识(潜意识),即受到压抑、隐藏很深的心理活动领域。2、本能论:他认为人类本能有两种:一为性本能,一为攻击本能。在性本能背后有一种潜在的力量,称为“力必多”,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作用。3、心性发展论: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力必多投射到不同的区域(性感带或敏感区),标志着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如果在每个发展阶段出现危机,而父母又不能正确处理的话,就有可能出现许多不同的变态。4、人格结构:处于无意识最深层有一个“本我”,是行为动力的源泉,它追求直接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意识中有“自我”,它是从无意识中产生的,指导行为采取社会允许方式满足本我的需要(遵循现实原则)。还有一个“超我”,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对自我起监察作用,不让其有越轨行为,否则就给予惩罚(遵循至善原则)5、心理防御机制:否认、幻想、压抑、合理化、投射、反向、转移、情绪分离、隔离、抵销、过度补偿、升华作用。二、精神分析的贡献:首次承认心理异常并不都是大脑的生理和解剖结构的损伤引起,心理冲突也可造成心理异常。三、侧重点:1、建立在推论过程的基础上,行为被解释为人格结构的基本面貌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动力学系统特征2、将心理失调看成是受歪曲或过量的反应影响3、强调历史过程第三节行为主义学习模型行为主义观点的核心就是强调学习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理论前提:一切行为无论是正常的或是变态的,都是习得的。与动力学不同的是,行为模型在与解释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评估在特定情景或偶然型情境下人们的特定行为。一、行为模型的基本理论观点:行为主义理论模型的基本概念就是学习。1、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如对黑暗的恐惧可以解释为:某种能引起恐惧的刺激经常伴随黑暗出现。2、强化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如果某一行为重复伴随一种奖酬性的条件(正强化)或逃避某种厌恶刺激的条件,则这一行为就会被强化(负强化)。3、消退:对不适应的行为不予注意,不给予强化,使之渐趋弱直至消失。4、泛化与辨识: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与泛化相伴随的过程还有辩别,即个体学会对相似的刺激进行分辩,并做出不同的反应的过程。5、榜样作用:即父母或其它人为儿童做出期望的行为模式。如果具体能够模仿这种行为并且因此而受到奖励,或看到其它人因做出这一行为而受到奖励,就可以很快地获得这一新的行为。二、侧重点:1、行为主义强调可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人格。2、行为主义的重点放在行为过程上,而不是思维和情感上。3、把注意力放在与历史无关的进程上。人们目前的所选择的行为是受过去经验的影响,但治疗工作所关注的并不在先前的经验,而是着重建立起一套新的强化体系。三、贡献:1、关注的焦点在与症状本身而非潜在的问题,治疗目标明确2、拓展了可治愈的范围第四节现象学模型一、理论观点:1、将强化系列看成是积极的,个体本身是健全的有尊严和足够能力的,促进治疗进展的过程是寻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人是充满独特性的个体每个人生来就是善良的、友好的,能够接受自我的社会化个体。在适宜的条件下,人类都倾向于友好、合作、以及建设性的行为。而自私、攻击性以及残忍则是由于对我们的本性的否认、挫折、或歪曲。2、自我是组织心理活动的中心,是最系统的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都有自我报酬、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体对外界的反应是根据其知觉方式作出的,与自我概念相一致个体的内部趋势是朝向健康和完整的,正常条件下是健康的建设性的。二、治疗的目标——自我的重新组织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而是由于内化而成的自我那部分去掉以找回他自己。给予儿童“无条件尊重”,即儿童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得到尊重。罗杰斯称为“变回他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机能。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依赖、依靠有机体的过程来处理经验,以消除外在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让人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由自己的意志力决定自己的行为,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治疗方法则认为,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最有效的手段,罗杰斯坚持认为,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心理治疗的充分必要条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个体朝着具有社会建设性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第三章临床访谈与心理评估基本概念:会谈是发生在个体间的言语交流形式。心理治疗往往由一次或多次不等的会谈组成。会谈是包含许多知识与技巧的一门学问或技术。治疗中的会谈不仅要交流信息,还是会谈双方的一种人际关系,也是一种治疗手段。心理治疗效应往往从见面就开始发生一、会谈的目的与作用收集资料式会谈:进行诊断与治疗的前奏,了解主要问题所在、影响与产生的因素、来访者的性格、生活环境、经历是否与之有关等诊断式会谈:判断来访者是否合适做治疗,建立好治疗关系。治疗式会谈:治疗方法的实施—帮助来访者产生某些改变。二、临床会谈的方式1、结构式会谈事先准备了会谈框架如会谈程序、内容、用于快速了解来访者的一种会谈形式。2、非结构式会谈事先未设定会谈结构,而是在会谈中根据谈话要求灵活地交谈的会话形式,比如澄清事实、进一步了解问题、引入新的问题、修改问题顺序、跟随来访者自发的思维系列的变化等。3、计算机辅助会谈:模拟人工提问、记录反应时等,如程序软件“诊断会谈时间表”,可以辅助会谈并做出DSM系列的诊断。三、会谈前的准备1、环境准备治疗者本人的环境:身份:在适当的地方(如墙上挂件)介绍咨询者的专业身份,以产生专家效应。外形:着装、个人装饰等宜得体大方、正式而庄重、变化不大,色彩宜中性、暖色调会谈环境、与患者的空间关系会谈环境应具有适度的唤醒水平,使来访者感到舒适轻松,能较好地探索自己的问题及自我暴露。来访者对环境的反应是低度的警觉和中等愉悦则说明会谈环境合适。环境的私密性:指会谈提供不被打搅、与来访者的私人信息交流不为外人所知晓房间大小、设施:大小适中,太大影响自我暴露,太小会感到压抑、沉闷、甚至恐惧。座椅宜软硬适中,以便让来访者感到温暖。还有一些其他必要设施的配置与摆设。房间色彩、光线:暖色调为主、可以兴奋大脑感到温暖;壁画浅绿浅蓝的使来访者感到宁静、轻松、清爽,地面颜色深于墙面,使之有层次感。座位:与理论取向和个人风格有关,有一定空间距离、角度、中隔物。室温:25度左右。2、心理准备:了解咨询与治疗的动机,消除顾虑与阻碍。准备方式:宣传:广泛宣传心理卫生与保健知识,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说明:让来访者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引导:通过言语或行为使来访者进入治疗状态或接受某种安排。角色引导:告诉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各自的角色,在咨询过程中他需要做什么动机引导:用言语激发动机不强的来访者参与咨询过程介入:推介、推荐、预约三、会谈过程1、面接(当面接洽):在一定场合、一定时间,按照一定目的进行人与人的相会,并以言语为媒介进行信息的交换、意志和情感的传递,同事通过咨询和评价来解决问题。确定形式:一对一、一人对数人、数人对一人等形式确认关系:确认医患(治疗、咨访)关系场面构成(技术):在面接过程中咨询师创设的咨询情景的清晰度—模糊度2、开始会谈:广义:指整个咨询过程的开始部分。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一次接触的会谈。每一次咨询会谈的开始。狭义:指一次会谈中与来访者具体探讨问题之前的阶段。初次会谈:整个咨询与治疗过程的开始。说明并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