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诸位,作用题是必考的,“内容、结构、表达效果“三个方面考虑组织答案,”表达效果“是由“表达技巧”造成的,以下的相关术语是必须背的!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非常4+1:记叙、议论、抒情、说明、描写):2、修辞手法;3、表现手法(也称写作手法)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记叙人称(考点:人称的作用):1、第一人称(我、我们)。可以是作者本人,或虚构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表达效果:真实可信、亲切自然;便于叙述故事、直抒胸臆。2、第二人称(你、你们)。表达效果:拉近距离,直接对话,亲切自然;便于交流,便于(作者直接)抒情。(一拉二便)3、第三人称(他、他们)。表达效果:不受时空限制,自由记叙、客观表达。记叙线索(考点):充当线索的有:(1)人物;(2)事物;(3)事件;(4)时间;(5)地点的转移(游踪);(6)情感。注意有些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判断方法:①贯穿全文;②在文中反复出现。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记叙顺序的作用(考点):(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时间先后)顺序记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①设置悬念,吸引兴趣、引人入胜;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内容做铺垫。(3)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①补充文章的……内容,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交代……的故事背景;②引出下文,为……做铺垫;③插叙的人物,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生动具体饱满。④突出中心。(4)平叙(选讲):也叫分叙,即故事围绕两条线索同时进行。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5)补叙(选讲):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在前面,以引起下文。作用: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造成悬念,叙事波澜,深化主旨,造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文章内容(实)和中心(虚)(考点:把握文章主题及思想感情)“实”包括事实、场面、环境、相关背景和人物行为;“虚”包括思想情感(认识、看法、观点和情感)。方法:A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人+事)。B找主题句:找首段、尾段或中间的议论抒情句。归纳中心三部曲:一、概括:a要素归纳法:b共性提取法:c捕捉关键词法:二、归纳:在概括的基础上提炼人物的精神品质、事件的本质特点、作者的22思想情感等。三、升华:由(二)的内容看社会根源、社会意义,了解作者意图等。如《孔乙己》通过其预付麻木的性格,看造成的社会根源,明确希望做目的是唤醒民众。考点:概括情节或内容①考试方式:补全情节;概括全文情节或故事内容;梳理概括文中事件。(为了增加试题的难度,出题人往往会在题干上设置一些限定性的条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后完成)②人+事+果(什么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结果怎么样),先找主谓宾,再加修饰语。考点:情感1、梳理人物的情感变化考试形式:填空或问答(若为问答,最好答出情感生成的原因)方法:往往在文段中有表达情感的词语可勾画使用,若没有,抓住语段中的关键句子或词语进行体会。例1:“结合全文,概括‘我’对父母情感的变化过程。”(《你的计划里有他吗?》第1题)①幼时,觉得父母无所不能,随父母是无尽的仰视和崇敬;②后来,因为家庭的贫穷,羞于提及父母,对他们是疏远、漠视;③最后,被七叔的离世所触动,对父母是愧疚,并重新珍视亲情。2、体会句子中蕴含的人物情感人物分析(多方面分析)1、肖像、神态;2、语言;3、心理;4、动作。5、思想品质与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共有的思想本质。如爱国主义等。性格特点: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体现的心理特点。共性+个性。如镇定、勇敢、坚强等。语言特色记叙文在语言运用有两种类型:一是朴实无华,二是优美生动。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表现手法(也称写作手法,考点)1、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行为、情感”中的一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2、比喻:喻体要选择大家熟悉的,且能给人带来美感。作用: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使高深的事理浅显明白,使复杂的事情清晰突出,使抽象的事物生动具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3、铺垫:指写作手法中的烘托手法,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作用:1、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2、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例如《三国演义》写诸葛亮出场就布置了铺垫过程。33“伏笔”与“铺垫”有三个方面的不同:1.从形式来看,用作伏笔的,言语不多,有隐含性,不注意看不出来,所以,伏笔一般是“细节”;用作铺垫的,语句较多,可以铺陈,如情节高潮的前奏,如一些表现人物的景物环境描写,它没有隐含性,一看就知道是为了下文的铺垫。2.从运用来看,伏笔与下文照应的“点”有一段距离,甚至是文首与文尾;而铺垫一般是紧接着,如前面写环境景物,接着就写人物。3.从作用来看,伏笔主要是谋篇布局即结构上的技巧,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铺垫是写作方法上的技巧,主要是对内容起作用,比如推动情节,突出人物,等等。使用“伏笔”与“铺垫”应注意以下几点:有伏笔必有照应,伏笔要埋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伏笔要有照应,但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会显得枯燥。铺垫的特点是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铺垫的作用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铺垫的原则是引而不发、自然合理。4、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5、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6、衬托:指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使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作用:,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7、正侧描写相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8、讽刺手法:作用: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手法如下:〈一〉漫画法:鲁迅说:“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最普通的方法是‘夸张’。”夸张是漫画的特点。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其特点也是夸张,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相,变形,以突出这一侧面的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二〉对比法:即把被讽刺的对象,在对待同一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上进行描述,以显示被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三〉托物法这是一种把讽刺对象托比于某物,使讽刺对象具体化、形象化的手法。春秋44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宣传自己的主张、驳难对方时,经常使用这种方法。《郑人买履》〈四〉反说法人的感情发展到了极顶,往往会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语言上就是“说反话”。作为讽刺手段的“反话”,是“反话正说”,用肯定赞美的语言描述明显的丑恶、虚假的现象,表达作者的鄙视与挖苦。9、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欲扬先抑(写作手法)的作用:先写出……的……特点,为下文……情感变化做铺垫,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人物的……形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10、照应(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照应题目)(写作手法):指文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作用:①使文章内容更完整,结构更严谨、紧凑,浑然一体;②加深印象,突出强调了……内容、人物形象、情感;③点明主旨、升华中心。11、设置悬念: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12、夸张手法: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13、埋伏笔(写作手法):指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作用:①吸引读者兴趣;②为下文将出现的人物或情节做铺垫,交代含蓄,使行文不突兀,前后照应,结构严谨;③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将和这两件物件有联系。果然,第三自然段中,小姑娘“挪动竹凳”、“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原来,小姑娘的妈妈生病了,她想打电话叫医生来为妈妈看病。这些物件的提前出现,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一显一隐;一前一后;一浓墨重彩一点到为止。14、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作用:塑造形象、表现主题。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15、虚实结合: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16、渲染: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十分具有感染力,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烘托: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17、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18、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作用:丰富文化(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佐证作者的观点。5519、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20、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21、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烘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22、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23、寓庄于谐:使行文活泼,幽默风趣,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深入的思考。24、点面结合: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的多为面,细笔描绘的多为点。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为面,后两句为点。25、句式:指倒装、被动、感叹等,在表情达意上常常起到特殊的作用,如倒装,常表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