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比较阅读(上课用)2017.11.15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考古诗词比较阅读鉴赏2017.11.15一、考情分析:2016年,全国卷3、北京卷、浙江卷、天津卷高考诗歌题考查了比较鉴赏,这就预示着诗歌鉴赏的走向。二、命题规律:1.从比较方式看,主要是内容与主旨相近的两首诗比较。2.从命题角度看,主要是内容情感、手法技巧、语言风格比较的异同,试题的综合性进一步加强。3.从比较途径看,主要是“求异同”“比优劣”两类型。4.从命题趋势看,注重和课本诗词(尤其是初高中背默的古诗词)比较鉴赏。三、备考攻略1、典例分析,比对答案,找出答题短板。2、深入研讨,探寻规律,领悟升格之道。3、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突破答题核心。一、典例分析,比对答案,找出答题短板。例1(2016年高考全国卷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内宴奉诏作曹翰①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欠佳答案:(1)曹翰正值报国的大好时机,满腔热情,表现了其精忠报国的爱国之情与雄壮刚毅的精神;曹诗表达自己年老身衰的心态;曹诗写了对曾经的战场驰骋的怀念。(2)而辛词表明今非昔比、年老色衰的感伤;依然立志要完成君王愿望的心理;(惋惜、哀愁、辛酸、沧桑感)参考答案: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即豪情壮志)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即悲伤感慨)例2、北京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相同点:不同点: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这首词是孝宗乾道九年(1173)陆游自汉中回成都后所作。师伯浑:师浑甫,字伯浑,四川眉山人。陆游自成都去犍为,识之于眉山。他隐居不仕,陆游说他有才气、能诗文,并为他的《师伯浑文集》作序。恍惚雪天的早晨,清亮的角声此起彼落回应。梦里我不知来到哪里,竟有这边关风情。骠勇的战马寂寂无声,看着像急流滚滚向前挺进。呵!不由我联想起那雄关大河的边地情景,想起金人占领着的雁门,还有那遥遥的青海边境!醒来在寒灯晃动的残夜里睁开眼睛,漏声停,晓月斜映着窗纸天色将明。万里外封王拜侯我还有自信。但现在谁能理解我的衷情?时间虽然无情地摧落了我的双鬓,但决不会死去我那报国的雄心!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比较情感异同答案:答案: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①“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1、求“同”关键词:2、存“异”关键词:自许;鬓虽残、衰鬓斑谁知、心未死;空、衰、斑二、深入研讨,探寻规律,领悟升格之道。(一)比较情感:求异同①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感悟情感的正负方向;利用标题注释等的信息,比较分析思考导致不同情感的原因或情境。②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③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它们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④熟悉感情基调术语,学会运用术语,会用这些术语比较感情基调异同。如忧愁与闲适,悲伤与欢快。感情基调术语:正:喜悦、欢快,恬淡、闲适、思念,人生感悟、闲情逸趣、寄情山水,坚守节操、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反:离恨、忧愁、寂寞、伤感、激愤、消沉、不满、离愁别绪、物是人非、命运无常、孤苦无助、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怀古伤今、愤世嫉俗。(二)求异同的答题思路:整体把握,体味情感,先同后异,概其同,辨其异。1.相同点:明确比较点,准确答出所比较的情点即可,先求“同”关键词,“同”可用一两句话概括;2.不同点:再求“异”关键词分别作答;(1)甲诗——(内容或感情)(2)乙诗——(内容或感情)。3.比较方法:大部分的比较类诗词都可以借助关键词来更好地分析异同。关键词可能是描述意象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直接或间接表明情感的动词等,当然也有的找不出具体的词,要结合诗词的整体内容去理解。一、典例分析,比对答案,找出答题短板。例1(2016年高考全国卷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内宴奉诏作曹翰①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8.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比较语言优劣:参考答案:观点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二、深入研讨,探寻规律,领悟升格之道。(一)比较语言:比优劣。首先是分清类别,抓关键词,反复推敲,品字析句,感知画面,感和韵律,体会意境,明确效果。首先分清词性: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然后从词法(词类活用)、句法(特殊句式)、修辞(拟人等辞格)、意境、音韵、心理感受等角度展开,言之成理即可。然后是熟悉掌握不同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如绚丽明快、或委婉含蓄,或质朴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热情奔放,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二)比优劣的答题思路:分清类别,明确效果,品味意境,比较优劣。(1)明确观点,选择自己理解得好、理解得深的那一个写,孰优孰劣一定要明确,切忌各打五十大板;(2)就这种观点进行论证。论证关键看该字(词)在所在语境的表达方式,若是记叙、描写,就看运用该字使描写的景物怎么样了;若是抒情、议论,即看使抒发的感情怎样了。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突破答题核心。课内练习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明月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注】①梅花落:乐曲名。两首诗在感情基调、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有何异同?请选一方面回答。一、相同点:(1)征人思乡的主题相同;(2)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相同;(3)乐声传情的表现手法相同;(4)明月寄情的手法相同。这两首诗都使用了明月、笛声等物象。第一首有胡天北地的冰雪、马群、山峦。第二首还有回乐峰、受降城、丘陵下的沙地等月下景色。这两首诗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通过描写月下景色和笛声抒发战士思乡的情感;都有虚写,第一首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一种虚景。第二首是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所不同的是第一首第三、四句用设问、通感、双关修辞,虽思乡但情绪并不低沉。第二首前两句用比喻,最后一句直接抒发征人的绵绵乡思,哀婉感伤;不同点1.比较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异同:高诗写景,表现将士牧马归来、胡马北还的和平宁谧;写笛声,表现盛唐豪情和些许怀乡之情。李诗写景,表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写笛声,表现怀乡的迷惘和悲凉。2.比较两首诗的表达技巧异同:①修辞手法角度:高诗妙用通感,将《梅花落》笛曲的听觉转化为梅花飘落的视觉,边地无梅引发对故乡梅的联想。李诗恰切比喻,“沙似雪”、“月如霜”,写出边塞环境的险恶和荒寒。②抒情手法角度:高诗寓情于景,和平宁谧和思乡之情蕴于“雪净”、“牧马”、“月明”、“羌笛”和“梅花”的意象中。李诗写景兼抒情,前三句写景、写声,后一句直接抒情。③表现手法角度:高诗虚实结合、象征暗示,“雪净”写春来,象征危机化解,“月明”暗示边塞安静,“牧马”暗示胡马北还和将士牧归。“羌笛”暗示边烽暂息的安闲;前两句实写表现边塞和平生活,后两句虚写边塞梅花满关山的景色。李诗烘托铺垫,“沙似雪”、“月如霜”渲染环境艰险,衬托悲凉的思乡之情。3.比较两首诗的语言①炼字角度:高诗一个“满”字,既写牧马时节梅花该落的合情合理,也洋溢“埋骨岂需桑梓地”的盛唐豪情,更隐含全体将士怀乡的不伤之思。李诗的一个“尽”字,写了将士怀乡的无一例外和绵绵不尽的乡愁。②语言特点:高诗苍凉高壮,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虽有思乡之情,却不低沉哀婉,充满慷慨昂扬的基调。李诗简洁清空,不事雕琢,以神运笔,不落行迹,进入诗中的内容无不是具有塞上特点的事物。(1)两首诗都写月夜闻笛,感情基调有何异同?(5分)参考答案:1.相同点:(1)两首诗都表达了征人思乡的感情。(1分)2.不同点:(1)高诗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意境澄澈壮阔,感情哀而不伤(乐观开朗);(2分)(2)李诗写月如秋霜,充满寒意,夜风送来呜咽的芦笛声,意境寒冷凄清(愁惨),感情悲凉哀怨。(2分)(2)两首诗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2)①高诗寓情于景(1分),由听到的《梅花落》的乐曲想象故乡的梅花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的情景,从而让读者感受到诗中寄寓的思乡的感情;(2分)。②李诗直接抒情(1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望乡”直接点明思乡之情。(2分)[或:李诗叙事抒情(1分),通过叙写征人望乡,表现思乡之情。(2分)夜雨黄景仁【注】潇潇冷雨洒轻尘,僵卧空斋百感新。旱久喜滋栽麦陇,泥深恐阻寄书人。希声或变中宵雪,贵价先愁来日薪。岁暮柴门寒较甚,可堪此夜倍思亲。【注】黄景仁:清代诗人,文学家,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三年(1768)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8.诗歌颔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9.这首诗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突破答题核心。8.颔联运用对比手法(2分),把久旱逢雨后为农人感到的喜悦与害怕雨后道路泥泞为自己寄信的人难以到来的担忧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当时的矛盾心情。(3分)9.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开头两句表达孤寂之情和对亲友深深的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愉,反衬今夜的孤寂和不能回家的无奈。(3分)而黄景仁的这首《夜雨》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夜雨的喜爱,又有漂泊在外的孤独、书信受阻的担忧、生计没有着落的痛苦,还有深切的思乡念家之情。(3分)州宅堂前荷花范成大①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注】①范成大(1126~1193),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