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小说第一节社会写实与自我抒情文学研究会文艺为人生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会成立于北京,发起人包括周作人、沈雁冰等,其他发起人有郑振铎、叶绍钧、耿济之、王统照、许地山、郭绍虞、孙伏园、瞿世英、朱希祖和蒋百里等。文学研究会的简章说:“本会以研究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提倡写实主义的文学,主张为人生而艺术,“文学为人生”,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讨论有关人生的问题;反对无病呻吟的名士诗文,攻击当时用文言写的旧诗词、以文学为游戏的鸳鸯蝴蝶派,也攻击后起打着浪漫主义旗帜的创造社。文学研究会办刊物,出丛书,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传播世界文学思潮,推动文学创作。该会提倡写实主义的文学和为人生的文学,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社会,是一种切要的工作,不再是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并攻击以文学为游戏的鸳鸯蝴蝶派,减轻其影响。文学研究会这种现实主义主张,对现代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创造社1.内容侧重自我表现主较少客观描绘论诗歌、散文说、戏剧都带浓重主观抒情色彩2、表现手利用热烈直抒胸臆坦率自我暴露病态理描写现实社丑恶现象胆诅咒强烈抗议创作浪漫主义倾向明显《潘先生在难中》叶圣陶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1911年中学毕业后,当乡镇小学教师。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1919年加入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开始发表小说、新诗、文学评论和话剧剧本。1921年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共同举起“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旗帜。“五卅”运动,与胡愈之等人创办《公理日报》,进行反帝爱国宣传,后又主编中国济难会的《光明》半月刊。1923年任商务印书馆编辑。1930年任开明书店编辑。“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1939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6年后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1949年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叶圣陶曾主编《小说月报》,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建国后曾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作品简介《潘先生在难中》历来被称为最能代表叶圣陶短篇小说创作成就的作品。最初发表于1925年1月《小说月报》第16卷第1号。作品以20年代军阀混战下的江浙地区为时代和生活背景,通过一个小学校长潘先生在逃难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揭示了封建军阀的罪恶,同时也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卑怯、自私、苟且、偷安的思想弱点,塑造了潘先生这一患得患失、明哲保身、自私精明的小市民知识分子的形象。《潘先生在难中》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潘先生的形象。潘先生是小镇上的一个教员,他的灵魂是灰色的。他没有锐气、没有理想、安于现状、满足于既得利益,是个苟且偷生、逆来顺受的市民式的知识分子。在军阀混战的年月,逃难是人们常遇到的事。作品截取了潘先生在逃难中的三个片断来写人物。第一个片断,写的是战争要来时,潘先生带领儿女逃离小镇,奔往上海的情形。在军阀混战中,潘先生丝毫不顾及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疾苦,满脑子只是个人的得失和自家的安危。当他所住的让里地区受到战争威胁时,他张惶失措,丢下学校不管,带着一家人仓惶逃到了上海。在上海,他把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的“租界”看成是保护他们一家的“圣地”和“乐园”。在租界地的旅馆里,他不顾“刺鼻的油腥味”和“阵阵的尿臭”,竟自我陶醉地喝起了酒,吟起了诗。作品通过展示潘先生逃难前的慌乱,逃难中的狼狈,以及逃到租界后的庆幸等行为,生动地将潘先生遇事惊慌、自私、苟安等小市民式知识分子心态真实地表现了出来。第二个片断,写潘先生独自回到小镇的情形。到了上海的第二天早上,潘先生一想到自己不辞而别,若是上司追究起来,就会丢掉学校里的职位。考虑到这些,他又不顾夫人的劝阻,急急忙忙地回到了让里。为了“抢头功”,获得上司的“赏识”,他积极筹办开学之事。可正当他发出开学通知书之时,战火再起,铁路不通了,学生们也大多随家长避难去了,潘先生的一场忙碌成了“镜中花”。为了“保家”、“活命”,他跑到红十字会办事处去申请入会,还给全家领了红十字会徽章。这一部分,作者通过写潘先生为了保住饭碗、讨得上司赏识,不顾安危回到让里以及战火逼近时,他又急着入红十字会等情节,表现出了潘先生看上司眼色行事、懦弱、虚伪的性格特征。第三个片断,先写潘先生听到正安失守的消息后,仓惶逃入洋人的“红房子”里避难,后写战事停止后,潘先生为欢迎杜统帅而写颂辞。在这部分中,作品通过写潘先生仓惶躲难以及他明明看到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了灾难,自己明明在心中是不满的,却毫无骨气,为了一己的生存,竟不惜充当军阀的吹鼓手等情节,进一步表现了潘先生胆小怕事、苟且偷安、麻木、缺少正义感的奴性心理。茅盾曾说:“要是有人问道:第一个‘十年’中反映着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的生活,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呢?我的回答是叶绍钧!”(《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而《潘先生在难中》便是“反映着小市民知识分子灰色的生活”的杰出代表作。潘先生的性格及其形象意义潘先生是一个自私而庸俗的小市民。作者把他放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环境里来表现其性格特征。1924年浙江军阀混乱,潘先生是把自家的性命看得高于一切的,于是带领全家逃难。逃难中潘先生的性格特点得到了最充分的暴露:他一遇风险,就手足无措,狼狈不堪;稍有安定,便又神气十足,得意忘形,待人处事没有原则,得过且过,逆来顺受。是一个明哲保身、自私精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的性格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稍有危险就惊慌得无所适从,一旦脱离险境,又开始随遇而安,沾沾自喜。战争还没有来,只是风闻军阀即将在本地区开战,他就挈妇将雏举家张惶逃往上海,一路上历尽艰辛,妻子和孩子失散,觉得家破人亡,灭顶之灾,找到后又马上松弛下来,开始沾沾自喜,仿佛“什么兵火焚掠”都遭遇不到了。2、既想投机钻营,又要苟且偷安,往往犹豫不决,左顾右盼。潘先生全家费尽周折来到上海,刚刚安顿下来,又听到了教育局长要照常开学的意思,他想遵从教育局长的旨意,表示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忠心,又舍不得留在上海的老婆孩子,想守在妻儿身边,又怕被教育局长“趁此淘汰”,最后,“更从利害远近各种方面着想”,决定还是回去。3、胆小卑怯,被战争吓得六神无主,又装腔作势,高谈临危不惧的大道理。潘先生一听到铁路不通,立刻就跑到十字会缴纳会费,以换取红十字会的徽章和旗子,作为“救命的神符”,就这也觉得不安全,风声一紧,又赶紧躲进了“洋人的红房子里”,去寻求洋人的庇护,尽管自己是被迫回到上海的,却在写给学生家长的通告上,讲了一大堆的大道理说明学习的重要性,让大家若无其事地把孩子送来上课。4、言不由衷、表里不一,随波逐流、趋炎附势,明明深受军阀混战的牵累,也知道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但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又当仁不让地为反动当局写起歌颂军阀的条幅来标语来。通过潘先生的言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小说主要突出了潘先生的利己主义的性格特点,把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得高于一切,活化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灰色的卑琐人生。通过对小人物在战争的惊恐中苟全性命的艰难处境,和他们灰色卑琐而无奈的人生的描绘,通过潘先生形象的塑造,作者嘲讽和批判了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这种处世态度和性格特点,深刻地揭示出中国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的混乱是教育处于委琐状态的根本原因,这是其形象的主要意义。逃难中的潘先生实际上是动荡不宁的社会环境中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灰色人生和卑琐性格的高度集中。潘先生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弱点,既是作者对知识阶层教员的严峻解剖与审视,也是作者所选择的对社会给予揭露和批判的突破口,从这里让人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某些劣根性,潘先生的形象是那种特定的“灰色的卑琐人生”的艺术象征,其意义超出了小市民的阶层,它是中国民族劣根性的一部分。《潘先生在难中》的结尾叶圣陶的文笔不露声色、冷隽含蓄,“意”常于言外,“情”不外露文中,作家的思想倾向深深地潜伏在不露声色的笔致后面。叶圣陶的《潘先生在难中》通过潘先生在军阀混战中逃难与谋求生存的故事,成功地显示了城市小资产阶级没有社会意识、卑谦的利己主义,没是非原则、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思想性格。而在结尾处让潘先生写欢迎军阀杜统帅的对联,对于刻画潘先生的性格又是重要的一笔。本来潘先生的逃难,妻儿遇惊受难都是军阀混战造成的,他对时局不满,对军阀也怀着恼怒的情绪。对于写对联,他觉得“写什么东西?我完全茫然。”但他摸到了上司的意图后,在同事们奉承之下就曲意迎合,以至于笔下出现了“功高岳牧”“威镇东南”“德隆恩浦”等一连串的吹捧军阀的肉麻词句。尽管他在写对联时眼前曾闪过许多影片“拉夫、开炮,焚烧房屋,奸淫妇人,菜色的男女,腐烂的死尸”。然而这些仅仅是在眼前一闪。在那样黑暗动荡的社会里,他绝不会去反抗,结果当然是屈从于权势,因为对他来说保住性命,保住饭碗是最重要的。作者在结尾之时,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外在的行为的矛盾的描写,表现了对潘先生这样灰暗人生的憎恶和鄙视。同时也启发人们,不要这样苟且偷安地活着,应该去探求别样的有意义的人生。艺术特色叶圣陶的小说以现实主义特色著称。茅盾评论在他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中,是以“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为主要特色的作家。冷静、客观、写实,都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具体表现在:1、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严格遵守让倾向从情节中自然流露的原则来反映生活,刻画人物。小说以潘先生的行踪为线索,以冷静客观的叙述语言、白描的手法描摹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动,展现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叶圣陶善于把自己的意图和感情隐藏在客观的叙述之中,在情节的发展中,让人物通过自身的语言、行为和心理、神态等来表现他的性格,而不加任何主观的发挥和评价,如对潘先生形象的成功塑造就是一个范例,用潘先生的行踪串起一连串的事件、行动,在事实的对照中不动声色地进行讽刺,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暗暗发出冷光。2、不刻意追求形式的新奇和故事情节的曲折,而是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致力于人物的性格、心理刻画,善于运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灵魂。在刻划人物的时候,注重对其内心世界的展示和发掘,从而准确地展现出人物在世事变化中的不同心态,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涵,如潘先生向红十字会企求庇护一段尤为精彩。3、善于以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和细节,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再现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小说对潘先生在难中的所作所为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而这些是靠一系列的细节来完成的,通过这一连串的细节,真切地展现出潘先生卑琐的心灵。如对潘先生两次不同的喊车细节的描写,第一次是在他历经千辛万苦挤出车站时,喊黄包车声色“威严”,还伴着傲慢的手势,老到地和车夫讨价还价,处处流露出他那种从危难中捡回性命的快慰和洋洋自得的心理。另一次是在他回到家乡后,听说正安失守时,胡乱地包起包裹,张惶的出门,人未到,喊车声先到了,顾不得讲价就迫不及待地跳上车,连催快跑。两次喊车截然不同的行为,折射出人物自身前后鲜明对立的心理和一个苍白、空虚、懦弱的灰色灵魂。4、结构严谨,结尾巧妙,语言朴实、准确、凝炼、纯净,富于表现力。叶圣陶的小说结构严谨,结尾潘先生肉麻的歌颂军阀,是为“保全自己”而抛弃了是非和原则,表现出了小市民的最劣根性,是小说的点睛之笔。小说的语言也没有五四作家所常有的欧化气味,十分讲究规范化,经得起推敲和咀嚼。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