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笔者根据颈椎病的病理特点和临床症状,结合中医经络学说理论,从颈椎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神经分布,肌肉、韧带的起止分布规律入手,探讨颈椎病推拿的最佳组合方法,摸索出点(穴位)、线(经络)、面(区域)结合的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经十年临床应用,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颈后线自枕骨粗隆下缘凹陷处向下至第七颈椎棘突止,相当于督脉经颈段。主要用于消除颈椎病所致的棘上、棘间韧带的疼痛、挛缩、剥离、钙化等症,能纠正颈椎曲度变直、消失征象,恢复正常生理曲度,增进颈椎前后屈伸功能。手法:采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上下往返治疗6~7次。椎旁线自风池穴直下至颈根穴(大椎穴旁开1寸〕,相当于颈夹脊穴。左右各一线。此线为颈神经根椎间孔出口处。主要用于消除神经根水肿、炎症、压迫,缓解椎旁的斜方肌、颈夹肌、顶阔肌的疼痛、痉挛,矫正棘突偏歪和颈椎侧弯,增进颈椎侧屈功能。手法:采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拿法、侧扳法,上下往返6~7次。颈旁线自枕骨乳突部向下至颈臂穴。左右各一线。主要用于缓解颈旁的斜方肌、颈阔肌、胸锁乳突肌、头夹肌、斜角肌的疼痛、痉挛,特别是对由于斜角肌痉挛所引起的臂丛神经受压症状的消除作用明显,能增进颈椎左右旋转功能。手法:采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拨揉法,上下往返治疗6~7次。肩胛带区自颈根部向外至肩峰部区域,为手太阳、足少阳经脉所过。左右各一区。主要用于缓解位于冈上区域的斜方肌、肩胛提肌、冈上肌痉挛,消除疼痛、酸胀、板滞以及沉重感和对肩关节的受累症状。手法:采用滚法、按揉法、拿法、摩法治疗。时间约3分钟。肩胛背区在肩押骨背面,肩胛冈下缘区域,为手太阳经脉所过。左右各一区。主要用于消除位于该区的斜方肌、冈下肌痉挛、酸痛、板滞、疲惫感。肩胛间区在两肩胛骨内侧缘之间区域,为督脉经、足太阳经脉所过。主要用于缓解位于该区的肩胛提肌、斜方肌、大小菱形肌痉挛,消除疼痛、酸胀、板滞症状,矫正由于肌痉挛所致的胸椎小关节紊乱等症。手法:采用攘法、按揉法、一指禅推法、拨揉法治疗。时间约3分钟。风府穴此穴处于颈椎环枢关节部位,具有增进头部活动功能,消除枕后部疼痛、麻木症状的作用。手法:采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治疗。时间约1~2分钟。风池穴此穴处于枕后三角区,为枕大、枕小和耳大神经穿出处,对由于枕大神经引起的偏头痛、枕小神经引起的后枕部痛以及耳鸣、耳聋、眩晕等症作用明显。手法:采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抬疗。时间约1~2分钟。颈根穴(经验穴)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1寸,左右各一穴。具有缓解肌痉挛,消除肩背部疼痛、酸胀、板滞、沉重感和增进颈部活动功能的作用。手法:采用一指禅推法、按法、拨揉法治疗。时间约1~2分钟。颈臂穴此穴为臂丛神经穿越前、中斜角肌处,当斜角肌痉挛时常压迫刺激臂丛神经而出现上肤疼痛、放射性麻木症状。此穴能明显缓解和消除上肢疼痛、麻木症状。手法:采用一指禅推法、点按法、拨揉法治疗。时间约1~2分钟。肩井穴此穴对缓解冈上肌、斜方肌、肩脚提肌痉挛,消除冈上区疼痛、痊胀有明显作用。手法:采用攘法、按揉法、点按法、拿法治疗。时间约1~2分钟。肩外俞此穴对缓解肩脾提肌特别有效,对消除肩背部疼痛、板滞、痰胀作用明显,并能明显增进颈部活动功能。手法:采用按揉法、攘法、拨揉法治疗。时间约1~2分钟。天宗穴此穴对冈下区的肌痉挛、痊痛、疲惫等症作用明显。手法:采用按揉法、攘法、拨揉法治疗。时间约1~2分钟。该方法采用点、线、面结合,选穴合理,针对性强,具有操作规范,手法简便,临床疗效显著等优点。既可以作为颈椎病的常规治疗,也可以根据颈椎病不同症型选择性地应用。范氏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疗法:①采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拿法按摩颈后线(自枕骨粗隆下缘凹陷处向下至第七颈椎棘突止,相当于督脉经颈段)、椎旁线(自枕骨乳突部向下至颈臂穴,左右各一线)、椎旁线(自枕骨乳突部向下至颈臂穴。左右各一线),每线上下往返6~7次。②采用法、按揉法、拿法按摩肩胛带区(自颈根部向外至肩峰部区域,为手太阳、足少阳经脉所过)、肩胛背区(在肩胛骨背面,肩胛岗下缘区域,为手太阳经脉所过,左右各一区)、肩胛间区(在两肩胛骨内侧缘之间区域,为督脉经、足太阳经脉所过,左右各一区),每区1~2min。③点揉风府,风池、颈根、颈臂、肩井、肩外俞、天宗穴(左右各一),每穴1~2min。该方法采用点、线、面结合,选穴合理,局部操作,针对性强。二、通脉提阳法①放松颈项:采用按、揉、滚、拿等手法对患者的颈项部肌肉进行放松,操作时间5min左右。②提拿肩井:双手提拿两侧肩井lmin。③疏通项后五经:采用单拇指按揉项后、侧部的5条经脉(其中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左右各1条,督脉1条,即5条经脉)。依次沿中间的百会经风府、大椎至至阳;两侧的眉冲经天柱、大杼至膈腧;头临泣经风池至肩井5条线进行操作。反复操作10rain左右。④拳叩大椎:单手握空拳叩大椎穴lmin左右。⑤扫散提阳:双拇指叠按于患者的百会穴,其余手指散开,扫散两侧侧头部,反复操作2min。临床加减:伴耳鸣者加鸣天鼓;伴视物昏花者加揉跟周诸穴。整个手法操作时间20—25min。每日1次,l5次为1疗程。本法通过疏通受累经脉,使得清阳上升,恢复神机,消除临床的症状和体征。手法中疏通项后五经法具有疏通闭塞经脉之功,拳叩大椎可振发阳气、疏通阳气上升之通路。在此基础上采用扫散提阳法可促使清阳之气上升至头部而改善和恢复患者的不适症状和体征。三、益脑推拿组:①患者取俯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滚法和揉拿法在颈项、肩及上背部常规操作,10min;再以指端按揉或点按风池、肩井、天宗、阿是穴各1min,以有酸胀感为度;最后从上向下拿颈项部,拿风池,拿肩井,各1min。②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坐于其头端,分推前额和面部5次;按揉印堂、太阳、四白、百会等穴,以得气为度;右手拇指端桡侧和其余四指指端从前方向后下方扫散两侧胆经,左右各10遍;从前发际向后拿五经,操作6遍。③然后,术者双手重叠自第3,4颈椎下将颈部稍微托起,与水平方向呈15。~20。角拔伸,着力点位于棘突之间,持续时间不少于1min,反复5遍;然后再以食、中、环三指指腹着力,由下而上沿直线平推,两手协同,交替进行,包括督脉和两侧膀胱经的颈段,每条线各6遍,共12遍。每次治疗时间为25min,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本法通过头颈部推拿,刺激头皮神经末梢和头皮血管感受器以及颈部软组织内的感受器,通过反射机制,使交感神经紧张度降低,血管扩张,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供和局部的血液循环。益脑推拿法通过调节颈椎内、外平衡,解除肌肉痉挛,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无菌性炎症的吸收,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达到治愈该病的目的。通过五指拿顶、扫胆经、合擦颈项部等头部益脑手法操作能益脑补虚、通络止痛;颈项揉拿法、拔伸法、点压经穴镇痛法(风池、天宗、肩井穴等)等能舒筋活络、理筋整复、活血止痛,达到该病求本的目的。四、孙氏旋提手法:患者端坐位,颈部自然放松,医者首先采用按法、揉散法、滚法等手法放松颈部软组织5~10min;然后让患者主动水平旋转颈部至极限角度,并作最大屈曲,达到有固定感;医者立于其后,一手(或肘弯)托住患者下颌部,另一手扶住其头枕部,同时用力向上顺势作拔伸牵拉3—5S;嘱患者放松肌肉并深呼吸,医者在患者呼气末时用肘部轻快短促发力向上方提起,操作成功可闻及一声或多声弹响。一般先松解患侧,后松解健侧。连续治疗2周,治疗后即时及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五、经穴推拿①患者取坐位,施术者站立于其背侧方。用拇指与其余四指作半握持状作颈后按揉,从风池穴至大椎穴旁,以手掌内侧小鱼际肌沿斜方肌外缘经肩井穴至巨骨穴进行按揉;以左手扶患者前额,右手拇指从风府穴沿督脉揉按至大椎穴;再从天柱穴经百会穴至曲垣穴、从乳突后下方完骨穴经胸锁乳突肌后缘、颈椎横突前后结节至缺盆穴进行按揉,两手交换按揉,以疏经通络。②术者一手掌半握托稳患者下颌,另一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呈半夹持状沿颈部及肩背两旁的斜方肌、头颈夹肌、头颈半棘肌、提肩胛肌、前、中、后斜角肌及颈后侧的棘上棘间韧带进行指揉、弹拨、拿捏等手法,以加强气血运行,减轻肌肉痉挛,松解肌肉组织间的粘连。③在以上手法基础上,对督脉及太阳经脉相关俞穴进行点压,以拇指端指腹点压大椎、风府、天柱、风池,拿双侧肩井穴,指按手三里、内关、合谷、天宗、后溪、列缺及昆仑穴。④双手分别置于两颞颌处,无名指、小指及小鱼际托住颌骨,拇指、食指、中指掩住两颞颌处,渐进性用力将患者头部平衡向上提托,持续3~5rain缓慢放下;重复上法,提托力略减轻,作头颈部左右被动旋转2~3min。⑤用放松手法对上述施术部位进行搓揉、轻轻拍打放松。经穴推拿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休息3天。六、强颈健骨法根据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的“宣导法”组编而成,共七节。1、预备式:立正姿势站立,脚跟靠拢,脚尖左右分开约45°,呈外八字形,两脚并立;两手自然垂于体侧,沉肩、虚腋、含掌、舒指;头身正直,两眼平视前方,唇轻闭,舌尖轻舔上腭。时间以自然呼吸频率计,7息或14息。微守下丹田,保持思想安静,松静自然。2、转颈顾盼:接前势,转颈向左,至两眼看到左肩时折回,并顺势右转,至两眼看到右肩时折回复正。如此左右顾盼,反复7~14次。继之,转颈向左,至两眼看到左肩时继续左转,极目反望身后远处的自然景观,如树木、花草、山水等;稍停片刻折回,并顺势右转,要求同左,如此回首反顾,反复7~14次。3、捉颏旋颈:接前势,右手移至腹前,掌心向内,沿任脉缓缓上提,至下颌下方时以虎口托住下颌;与此同时,左臂向左侧举至水平位置,掌心向上。右手稍稍用力上托,使颈椎背伸约45°,接着右手左推,使颈椎左转,至两眼看到左掌时回拉,复正。此为1次,反复做7~14次。最后一次复正后,恢复预备姿势,左右手交换,做颈椎右转,要求同上。4、耸肩运颈:接前势,两肩上耸,颈椎分别作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动作,然后复正,两肩复原。此为一次,反复7~14次。5、托颏旋颈:接前势,右手移至腹前,掌心向内,沿任脉缓缓上提,至下颌下方时以虎口托住下颌;与此同时,左手变仰掌向后下方斜伸,五指自然分开。然后,颈椎主动背伸约45°,接着颈椎先右转、再左转,复正。此为一次,反复做7~14次。最后一次复正后,恢复预备姿势,左右手交换,先做颈椎左转、再右转,要求同上。6、揉按风池:接前势,两张自体侧上举,过头顶十指交叉,合于百会,顺势下移至后项,依次进行以下操作。两掌向前用力,颈项向后用力,如此争力7~14次;以前臂运动带动两掌,掌跟部着力,撞击项部两侧7~14次;以两掌大小鱼际交替揉按风池穴,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各7~14次;松开交叉的十指,,以左手拉住右掌根,两手协同用力,按压右风池7~14次,左右手交替,按压左风池7~14次。恢复预备姿势。7、搓腰揉肾:接前势,两掌后提,掌心向前,托按于腰骶部。以指腹着力,自长强开始沿督脉向上,边按边移;至极限位后改用掌根着力,沿膀胱经第一侧线边按边向下移动,至尾骶部。此为一次,反复14~28次。恢复预备姿势。七、全息颈穴推拿在第二掌骨桡侧,掌骨头到掌骨底远心端1/12压痛最明显处。先用按揉法,用拇指尖以穴位为圆心作小圆周运动或揉动,揉压要有力,以在穴位深层组织有较强的麻、胀、重、酸感为宜,频率150周/min,每次按摩约5分钟.再用一指禅推法,推按全息颈穴5分钟,每天1次。同时嘱患者极力做左后方、右后方颈伸运动,再做侧属和左右旋转活动,如此反复进行。治疗后嘱患者平日以此法锻炼颈部。穴位分布:患者手自然放松,虎口朝上,医者以右手握卵状拖住患者右手,以左手拇指在患者右手第二掌骨拇指侧紧靠且顺其长轴方向轻轻来回按压即可觉有一浅凹槽,于此有规律地分布着与其所对应的部位或器官在整体上的分布形式相同的新的有序穴位群,恰似人体在这里的大致缩影,即近心端是足穴,远心端是心穴,二者中点为胃穴,其与头穴连线的中点为肺心穴,肺心穴与头穴连线为三等份,从头穴端算起依次为颈穴和上肢穴,肺心穴与胃穴连线中点为肝穴,胃穴与足穴的连线分为六等份,从胃穴端起依次是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肢穴、腿穴,每个穴位这样的点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