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优秀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郁达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秋的明净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太平御览》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的凄苦不尽长江滚滚来。-秋的悲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情景?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故都的秋郁达夫诗人说:“秋天就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荡漾着我心思。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他,幼年丧父,发愤读书,成绩斐然,贫困的生活赋予他诗人的忧郁特质。他,17岁留学日本,饱受异族欺凌,屈辱的日子赋予他作家的忧伤情怀。他,壮年时期飘零南洋,北望中原,苦难的祖国赋予他战士的忧患悲凉。他,在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终年49岁。他,在1952年被中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今年,2012年,是他的一百零六岁诞辰。他的名字,叫郁达夫。后人评价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今天,让我们走进《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内心世界,去感受这位作家的喜悦和悲伤。爱国:“大醉三千日,微吟又十年。只愁亡国后,营墓更无田。”“万一国破家亡后,对花洒泪岂成诗”“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沉沦》郁达夫(1895-1945)其人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赴日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编《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军宪兵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2019/10/3016郁达夫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2019/10/3017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写作背景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2019/10/3019•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心中之秋识记字音•混混沌沌()潭柘寺()•槐树()扫帚()•落蕊()一椽破屋()•廿四桥()蟋蟀()•嘶叫()房檩()•平平仄仄()普陀寺()•譬如()颓废()鲈鱼()dùnzhèhuáisàozhouruǐchuánniànxīshuàisīlǐnzètuópìtuíLú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清晨所见的景象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雨及秋凉枣树在秋天的奇景凡有情趣的人,对于秋,总是一样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总写记叙议论总括分写思路与结构2019/10/3022整体结构图故都的秋总起(1~2):写感受,抒发向往之情。分写(3~9)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10~11)总结全文,抒发眷恋之情北国的秋——清、静、悲凉。请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文眼句):即表明故都之秋的特点的句子。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请同学们分别为这几幅幅秋景取个诗意的名字。(限四个字)小院秋景图本图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一椽破屋——破壁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对牵牛花的蓝朵——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清爽静谧衰败沧桑感悠闲清闲落寞秋草——萧索残破品秋味情感:所描绘的景物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观赏景物时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思考与探讨蓝色、白色——冷色疏疏落落、尖细且长孤寂、落寞的情怀秋槐落蕊图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作者为什么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落蕊?思考与探讨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给人一种寂静无人,作者独自徘徊的遐想。只有与自然交融,方能流露出内心深处的那份“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的寂寞、凄凉情怀。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文中“这些深沉的地方”,指的是什么?秋天给人的那种既细腻又清闲且有些落寞的情感体验。秋蝉残鸣图写秋蝉的目的何在?几声秋蝉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渲染了故都之秋寂廖、悲凉的气氛。此处以动衬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加“浓”了秋味。思考与探讨秋雨话凉图那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渐渐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的作用?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流露出了作者对“都市闲人”过着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之情。思考与探讨作者笔下的“秋雨图”有何特点?写了灰沉沉的天底、凉风、急雨,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活灵活现。秋雨图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明确: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味。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秋日胜果图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它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考与探讨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思考题: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文眼句),而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方法:联系背景)明确: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主观上1旧中国政治黑暗,作者思想苦闷,逃避现实。2郁达夫个人气质上有多愁善感的一面。3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客观上季节是秋天,所以作者选取了秋天所特有的景物和特有的自然色彩。“清、静、悲凉”的特点是通过什么手法体现的?一.视觉效果故都秋的总特色:清、静、悲凉“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座,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提问:这一段文字写了哪些视觉上的景物?明确:天色日光牵牛花碧绿漏颜色提问:评写牵牛花的颜色,是否多余?明确:评写颜色,突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故都的秋》景物描写中的视觉、触觉、听觉效果二.触觉效果“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描写景物:人的感受:落蕊极微细极柔软南国之秋景物:落叶人的感受:有声音,有气味写触觉也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三.听觉效果训鸽声秋蝉的残声以声音衬托出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听觉1“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训鸽的声。”听觉2“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青天衰弱冷色调(清)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以动衬静(静)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主观感受(悲凉

1 / 6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