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文学•魏耀虎第二十三章1949~1976年文学思潮第一节二十世纪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是全新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是根本不同于旧时代文学的新中国文学。它不仅反映了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沸腾生活、丰富情思,而且即使历史题材的作品,也洋溢着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革命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以及深刻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唱响了中国文学昂扬的主旋律。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1958——1960年),即使在十年浩劫的惨痛之后,文学的主流仍是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联系在一起的。当代文学的三个历史时期•第一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前期十七年(1949——1966年)•第二时期:“文革”十年(1966——1976年)•新时期:(1976年至今)一、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二、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五、文艺界的反右斗争六、文艺政策的调整七、“左”倾思潮的升级给文学事业造成的新损失第二节“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1966年5月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了巨大损失,也使文艺事业遭到了空前的劫难。•《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是在文化领域实行专制主义的子纲领。•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是《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核心。•《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的推行,给文艺界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文革”主流文学直接受制于政治,为阴谋家所控制与操纵,但是,在压迫、压制下,还有两类文学值得我们关注。•一类是不愿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另一类是地下文学。第二十四章50年代、60年代小说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小说概述50年代、60年代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在历史题材方面: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是四部反映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的《百合花》是两部反映解放战争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姚雪垠的长篇《李自成》(第一卷)是较有影响的古代历史题材小说。在民主革命题材方面:孙犁的《风云初记》、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冯德英的《苦菜花》、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高云览的《小城春秋》、杨沫的《青春之歌》、欧阳山的《三家巷》和梁斌的《红旗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的长篇小说。孙犁的《山地回忆》,王愿坚的《党费》、《七根火柴》是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短篇小说。在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方面:杨朔的长篇《三千里江山》,陆柱国的长篇《上甘岭》和路翎的短篇《洼地上的“战役”》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在现实题材方面:用长篇的形式反映农业合作化的代表作品是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和柳青的《创业史》。第三节李准茹志娟李准一、生平二、主要作品李准三、艺术成就:1、赢得广泛声誉的《李双双小传》多少挣脱了写事件、写具体政策的模式,致力于人物性格塑造。作品的语言也富于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2、塑造了对比较为鲜明的两类人物形象:⑴老一辈落后一点的农民,如宋老定(《不能走那条路》)、董守贵(《白杨树》)、孙喜旺(《李双双小传》)。⑵农村新人,如李双双(《李双双小传》)、刚脱盲的村姑(《不能走那条路》)。茹志娟一、生平二、主要作品三、艺术特点:1、风格:清新、俊逸。2、取材和切入生活的角度别致。3、小说中有一股浓浓的抒情味。第四节《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小说一、两类小说•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以后,小说界出现了两类让人耳目一新、启发人深入思考的作品。•一类是大胆干预生活,揭示我们工作中的阴暗面,塑造较为复杂的人物形象的小说,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最突出的代表。•另一类是冲决一些人为设置的“禁区”,展示爱情生活本身的复杂性的小说。二、解读《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之所以引人关注,就在于它大胆地干预社会生活。•小说以一个区委组织部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为背景,通过刘世吾、林震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敏锐地揭露了组织部存在的种种消极因素,,有力地触及了党和人民所共同关心的党的肌体是否健全这样一个重大问题。•这部小说的主要成就在于比较成功地塑造了新中国成立早期的几位官僚主义者的形象。•其中刘世吾的形象具有很强的典型性。第二十五章50年代,60年代新诗•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新诗概述一、时代及阶段划分(一)50年代,是一个颂歌的时代,诗的整体基调是“乐观豪迈”。大体上划分为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2、第二阶段:(二)六十年代,是一个“战歌的时代”。诗歌创作的主流已经逐步演变为充满火药味的政治抒情诗。二、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诗坛的分化、组合(一)两大阵营1、新诗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殷夫、藏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小拍及解放区诗人。2、资产阶级文艺作家集体:胡适、徐志摩、李金发、戴望舒等。(二)诗坛分化1、一部分九叶诗人淡出了诗坛,“七月派”诗人在政治运动中沉没;2、好多诗人都改弦易张,违心地创作一些政治性很强的诗歌。第二节郭小川贺敬之闻捷郭小川•一、生平及诗作介绍(39页)•二、诗作的艺术特色:展露战士的胸襟,突现战士的品格,抒发战斗者的豪情壮志。(40—41页)•三、诗歌创作的特色:重视诗歌形式的创造和革新。贺敬之•一、生平及其诗作介绍:•二、《回延安》赏析闻捷一、生平及诗作介绍:(43页)二、《天山牧歌》的主题内容及基本特色•(一)主题内容•《天山牧歌》是闻捷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它共包括五个组诗和一个叙事诗。其主题是通过新疆、维、哈、蒙古等各族人民生活的变迁,来歌唱刚刚揭开帷幕的新时代。•(二)基本特色:•抒情笔调可用六个字来概括:柔和、轻快、明朗。•在描写中始终把爱情和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1、善于描写简单的人物、情节和场面,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都依附在这些情节和人物、场面上。•2、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地方特色。闻捷三、《复仇的火焰》是闻捷叙事诗的代表作。这部长诗曾被称为是“诗体小说”。第二十六章50年代60年代戏剧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戏剧概述中国当代戏剧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时期•1949年——1957年,第一时期•1958年——1976年,第二个历史时期•1977年至今,新时期当代文学的三个历史时期•第一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前期十七年(1949——1966年)•第二时期:“文革”十年(1966——1976年)•新时期:(1976年至今)一、当代戏剧的改革第一次改革:传统剧目“推陈出新”1949——1957年间第二次改革:确立了京剧现代戏的舞台地位1958——1976年间(60年代的“京剧革命”轰轰烈烈)二、当代话剧的新变(一)50年代有影响的话剧作品:1、多幕剧有:(47页第1段)2、独幕剧有:(47页第2段)(二)召开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1956年)(三)第四种剧本——当代话剧的第一次高潮1、第四种剧本的代表作品(48页)2、第四种剧本的成就表现3、老舍的《茶馆》出现(四)1958——1962年的历史话剧热潮三、当代歌剧的发展(一)从1953年起,歌剧开始专业化、正规化的历史(二)50年代歌剧的两种艺术倾向1、《白毛女》式的倾向2、《草原之歌》式的倾向(三)大多数人对歌剧的认识(四)当代歌剧的高潮及其作品(五)歌剧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二节《茶馆》一、《茶馆》的地位定性二、《茶馆》的艺术构思(一)使用“反描法”(对比性地揭示)(二)使用“侧面透露法”(三)采用“人像展览式”方法三、《茶馆》的艺术结构(一)“坐标式”结构使剧作脉络分明(二)每一幕都穿插描写怪异事件,以此强化对时代特征的反映四、《茶馆》的人物形象塑造(一)分别主次,笔墨有轻有重1、背景人物主要采用速写的方式2、处于对立面的次要人物,主要用白描式的刻画:宋恩子、吴祥子、二德子3、贯穿全剧的几个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作者精雕细刻,不仅写出了他们的思想性格,还写出了他们思想性格的发展,同时,也深入地挖掘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二)对不同的人物赋予不同的爱憎情感(三)用人物自己的言行来表现其性格特征五、《茶馆》的风格及语言艺术(一)风格:含蓄、朴素(二)语言艺术:1、使用精炼、生动、性格化和富有创新的语言2、使用“单纯个性化语言”来刻画人物第三节《关汉卿》等历史剧一、田汉的三部历史剧1、《关汉卿》是田汉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剧作里燃烧着作者的生命。2、《文成公主》表现着作者的编剧才华。3、《谢瑶环》代表田汉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是田汉投入了生命和感情的作品。二、《关汉卿》的主题及艺术特色(一)主题:为民请命(二)艺术特色1、戏中戏的情节结构(《窦娥冤》)2、“话剧加唱”的艺术手段3、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表现在:(1)故事情节具有曲折性、传奇性(2)作品中蕴涵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激情(3)作者用大段的诗一样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感受第二十七章50年代、60年代散文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散文概述一、“十七年”的散文分为两个阶段(一)第一个阶段:1949年——1956年1、通讯报告的基本主题分两个方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如巴金的《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迅速及时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如《祖国在前进》等。2、其他散文:抒情散文、史传文学、杂文(二)第二阶段:1957年——1966年(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1、抒情散文:2、报告文学(在通讯报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3、杂文二、十七年散文值得总结的教训(一)散文未能很好地发挥文化批判的功能(二)散文背离了抒写真情实感的美学原则第二节杨朔秦牧等杨朔一、生平及作品介绍二、散文的主题及艺术表现特征1、主题:努力追觅时代的足迹,表现十七年间的建设与生活2、艺术表现特征(1)往往用今天与明天进行美丑善恶的对照(2)艺术审美视野较为开阔(3)讲究艺术构思(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得到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效果。)(4)注重创造诗的意境(5)反复推敲,再三剪裁材料秦牧一、生平及作品介绍:(66页)二、秦牧散文的艺术特色:1、熔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知识的“花城”)2、形散”与“神聚”紧密结合(67页第二段)3、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4、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刘白羽一、主要作品:二、刘自羽散文思想的基本特色:格调高亢,具有炽热的共产主义理想色彩。三、艺术特色: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第二十八章1976年——1989年文学思潮•这一时期,文学以快速的发展变化、全新的审美面貌、纷繁的文学现象、自由而频繁的文学论争及多姿多彩的文学创作成果,展现自身独特的风采,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第一节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一、“天安门诗歌”运动体现出文学极强的现实功利性,“天安门诗抄”中的文学精神引发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伤痕”类型文学创作的出现。二、新时期文学的奠基是从对极“左”的文艺观念的批判中起步的。三、全国文联、作协等组织恢复工作,标志着我国的文学事业开始走向全面复苏。四、文学的进步和时代政治的转折进步密切相关。五、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第二节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一、社会格局的巨大变化对文艺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二、文学创作实现着由“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关注现实的转变。第三节80年代后期的文学潮流一、全方位改革给文学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动力二、80年代后期文化思潮的特点(一)着眼于新格局的建立(二)文学的主体性备受关注(三)文学争论的焦点发生变化三、几个争鸣的问题:(一)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问题(二)文学主体性的讨论(三)文学的“文化寻根”思潮第二十九章80年代小说第一节概述一、主题的演变及70年代末期样式发展(一)伤痕文学: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是对十年浩劫的血泪控诉,是历史大劫难之后文学的第一声啼哭。1、开山之作:《班主任》,是刘心武1977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短篇小说2、得名的由来:1978年8月《文汇报》发表的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3、其它代表作:(83页)(二)反思文学:是对新中国三十年历史的重新关照

1 / 9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