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育叙事初一学生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和丰富的想象力,从小学升入初中后,随着学业的加重,音乐在初中生的眼中是副科,是学与不学都无关紧要的课程。所以在平时,复习一环就做得很差。很多乐理知识都不能被很好地运用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音乐老师能认真地设计每一堂音乐课,以便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达到课堂所追求的展示音乐魅力、愉悦学生身心、健康快乐为本的教学目的。这是一堂初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复习课。主要内容是复习初一学年中所学的歌曲、乐理知识和欣赏的曲目。为了避免乐理知识复习课的枯燥乏味,我特意设计了许多题目,并融入了一些游戏式的问答。但一节课45分钟一招一式的反复问答,即使是成年人也会感到厌烦,更不必说是本来乐理知识掌握就不扎实,再加上本性好动的初一学生了。所以在课堂不到一半时,就有同学出现打哈欠,不注意听题目的情况了。此时,急需改头换面,用另一种形式检测学生对乐理知识、课外音乐常识的掌握程度。于是,我打破以往的常规,针对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同学互相出题目进行知识竞赛,唯一的要求即是不能离开“音乐”这一主题。然后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先设计题目。开始后,一组提问,一组回答,看哪组能难倒对方,哪组就获胜;第二轮的时候相互交换。真没想到,当我来做观众时,才发现原来学生们的那种知识面、潜在力都远远地超过了我对他们的评价。比较学生的提问与自己预先设计的题目,真是自叹不如,我设计的题目过于条理化、知识化,完全没有超出课本的要求,很死板。而学生的题目涉及面很广,不仅有课本中的,也有课外的,有电视上看的,也有杂志上读的,真是上下五千年啊!比如,有一个学生居然能根据课后“梁祝”中“哭坟”一小段的欣赏,就提出“何所谓小提琴协奏曲”、“这种奏鸣曲式的结构是怎样的?”、“‘哭坟’一段是‘梁祝’中的哪个部分?”之类的问题,更有意思的是当回答方反问提问方时,这些问题连提问者自己也回答不了。这时,课堂上爆发出一阵大笑。但它丝毫没有影响课堂,反而使课堂气氛更加的热烈。当然,同学们都回答不了的问题,最后由老师来进行解释,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所讲的知识,同学都很容易接受,因为这是同学们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就这样,所剩半节课的时间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都觉得不过瘾,要求下节课再比一次,并且还是由自己出题目,都表示课后要更好地去复习乐理知识,多了解一些音乐常识,以便下次比赛时不被对方打倒。看着同学们的这种热情,我觉得这堂课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由此,我想到教学形式的选择使用,直接关系着教学效率的高低。教材是静态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是固定的。一个音乐教师了解并掌握这些应该说不是难事。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到时候学生不会责怪说某首歌曲、某个知识点老师没有教”,那么不管哪个老师,在教完一轮之后,都不必备课了。通过对一堂课采取两种形式教学的尝试,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形式是一个变幻万端,永无穷尽的东西,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将直接关系着教学效率的高低。初一学生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和丰富的想象力,从小学升入初中后,随着学业的加重,音乐在初中生的眼中是副科,是学与不学都无关紧要的课程。所以在平时,复习一环就做得很差。很多乐理知识都不能被很好地运用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音乐老师能认真地设计每一堂音乐课,以便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达到课堂所追求的展示音乐魅力、愉悦学生身心、健康快乐为本的教学目的。这是一堂初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复习课。主要内容是复习初一学年中所学的歌曲、乐理知识和欣赏的曲目。为了避免乐理知识复习课的枯燥乏味,我特意设计了许多题目,并融入了一些游戏式的问答。但一节课45分钟一招一式的反复问答,即使是成年人也会感到厌烦,更不必说是本来乐理知识掌握就不扎实,再加上本性好动的初一学生了。所以在课堂不到一半时,就有同学出现打哈欠,不注意听题目的情况了。此时,急需改头换面,用另一种形式检测学生对乐理知识、课外音乐常识的掌握程度。于是,我打破以往的常规,针对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同学互相出题目进行知识竞赛,唯一的要求即是不能离开“音乐”这一主题。然后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先设计题目。开始后,一组提问,一组回答,看哪组能难倒对方,哪组就获胜;第二轮的时候相互交换。真没想到,当我来做观众时,才发现原来学生们的那种知识面、潜在力都远远地超过了我对他们的评价。比较学生的提问与自己预先设计的题目,真是自叹不如,我设计的题目过于条理化、知识化,完全没有超出课本的要求,很死板。而学生的题目涉及面很广,不仅有课本中的,也有课外的,有电视上看的,也有杂志上读的,真是上下五千年啊!比如,有一个学生居然能根据课后“梁祝”中“哭坟”一小段的欣赏,就提出“何所谓小提琴协奏曲”、“这种奏鸣曲式的结构是怎样的?”、“‘哭坟’一段是‘梁祝’中的哪个部分?”之类的问题,更有意思的是当回答方反问提问方时,这些问题连提问者自己也回答不了。这时,课堂上爆发出一阵大笑。但它丝毫没有影响课堂,反而使课堂气氛更加的热烈。当然,同学们都回答不了的问题,最后由老师来进行解释,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所讲的知识,同学都很容易接受,因为这是同学们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就这样,所剩半节课的时间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都觉得不过瘾,要求下节课再比一次,并且还是由自己出题目,都表示课后要更好地去复习乐理知识,多了解一些音乐常识,以便下次比赛时不被对方打倒。看着同学们的这种热情,我觉得这堂课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由此,我想到教学形式的选择使用,直接关系着教学效率的高低。教材是静态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是固定的。一个音乐教师了解并掌握这些应该说不是难事。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到时候学生不会责怪说某首歌曲、某个知识点老师没有教”,那么不管哪个老师,在教完一轮之后,都不必备课了。通过对一堂课采取两种形式教学的尝试,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形式是一个变幻万端,永无穷尽的东西,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将直接关系着教学效率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