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建筑设计概要篇图书馆的定义和分类图书馆是一个信息中心、社会活动中心和继续教育中心。图书馆最初的任务:收藏整理记录保管人类文明的载体,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衍发展。向人们提供文献和参考咨询信息,社会教育机构。图书馆的定义和分类公共图书馆收藏学科广泛,读者成份多样,体现着一个城市或地方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积淀。城市的文化地标,为市民提供文化场所,同时也为其所在的街区和城市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是大学里传播知识、造就人才的知识殿堂,服务性和学术性强。少儿图书馆面向未成年人,符合少儿身心需求。图书馆的历史中外早期图书馆藏书为主、藏阅合一。宁波天一阁杭州文澜阁图书馆沿革美国国会图书馆杰斐逊大楼阅览大厅上海徐家汇原神学院藏书楼室内匈牙利帕农哈尔玛修道院图书馆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览大厅理念篇现代图书馆设计理念模数化促进人体工学、人的各种行为的空间、设施尺度有关图书馆的书架、家具、架距、行为等尺度及模数的研究确立了图书馆以架距为基础的模数化,如书库架距1200~1250mm、柱距为架距倍数、当时常用柱距为6000~7500mm等,奠定了科学规范的现代图书馆设计基础,提高空间利用率,图书馆建筑步入现代发展时期。“三统一”的模数化图书馆近年来,在图书馆建筑设计中,采用统一柱网、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的“三统一”模数化设计方法日益普遍,具有空间使用灵活的优点。全开架阅览和建筑柱网、荷载、层高的统一是质的提升。现代图书馆设计理念藏阅分离又到藏阅合一图书馆的藏书、阅览、借阅(编目)三大功能分区设置、相对独立又方便联系、并设内外流线。目录大厅通常是全馆中心,空间虽大却并不高。又回归到藏阅合一顺应新的需求,图书馆走向多功能、全开架的现代化新阶段,促进图书馆建筑与空间的现代化。现代图书馆设计理念数字化管理“零距离”效能、“无载体”的传播、人机合作获得信息“自助型复合”图书馆和“超市型”图书馆具有开放贯通的馆内空间,图书馆内阅览单元与共享大厅连通,使读者一目了然,方便和快捷地获取所需资料。读者获取的是一种“自助型”的服务模式,因此从管理和使用的需要应将读者空间与馆内办公分离,使服务与对外办公及采编等工作相对独立。图书馆内任何一台电脑前轻松完成检索上网和其它服务项目,实现“一站式、超市化管理”及“外借、内阅、参考服务一条龙”的交流空间。图书馆内还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提供相互交流、讨论、休闲甚至娱乐的空间,在公共空间设置休闲服务区域如茶室、咖啡、冷饮、小卖、书报、影吧等,提高全馆的综合使用率。现代图书馆设计理念图书馆空间的改变原因:阅览方式、工作服务模式具体表现在:目录厅作用的淡化,书库空间的缩小,阅览空间的扩大,入口区空间功能的增加和交往空间增多等等。现代图书馆设计理念图书馆的精神内涵体现着一个城市或地方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积淀。尊重历史与环境,追求建筑的文化表达。图书馆功能构成公共活动区——读者交流的空间,包括展览厅、报告厅、书店等多样化的活动空间情报服务中心区——相当于传统图书馆的目录厅与出纳台,现代图书馆的情报服务区利用计算机、自动传输设备使服务更为高效。阅览区——要求灵活性、可变性、通达性,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藏书区——与阅览区既有分隔、又有联系,便于书籍运送,又单独的出入口和流线。小型馆的可以与办公区共用出入口。行政业务区——与馆内各区均有方便的联系,又便于对外交往。设备区——较为独立隐蔽的区域,主要防止噪声对其他区域的干扰,通常置于地下室。图书馆的功能构成和空间组织图书馆功能构成图图书馆流线图书馆功能流线关系图图书馆流线包括读者流线、书籍流线和服务流线。读者流线和书籍流线互不交叉干扰。书籍流线应按照流程,短捷、方便入库。服务流线应方便到达图书馆各区。图书馆流线——书籍流程图书馆功能空间——公共活动区公共活动区位于图书馆的前部。公共活动及辅助服务空间包括门厅、寄存处、陈列厅、报告厅、读者休息处(室)、饮水处、读者服务部及厕所等,可根据图书馆的性质、规模及实际需要确定。图书馆功能空间——公共活动区图书馆功能空间——公共活动区图书馆功能空间——目录检索、出纳空间目录检索空间应靠近读者出人口,并与出纳空间相毗邻。当与出纳共处同一空间时,应有明确的功能分区。中心(总)出纳台应毗邻基本书库设置。出纳台与基本书库之间的通道不应设置踏步;当高差不可避免时,应采用坡度不大于1:8的坡道。出纳台通往库房的门,净宽不应小于1.40m,并不得设置门坎,门外1.40m范围内应平坦无障碍物。平开防火门应向出纳台方向开启。出纳台宽度不应小于0.60m。出纳台长度按每一工作岗位平均1.50m计算。出纳台兼有咨询、监控等多种服务功能时,应按工作岗位总数计算长度。出纳台的高度:外侧高度宜为1.10~1.20m;内侧高度应适合出纳工作的需要。图书馆功能空间——藏书空间图书馆的藏书空间分为基本书库、特藏书库、密集书库和阅览室藏书四种形式。基本书库的结构形式和柱网尺寸应适合所采用的管理方式和所选书架的排列要求。框架结构的柱网宜采用1.20m或1.25m的整数倍模数。书架宜垂直于开窗的外墙布置。珍善本书库应单独设置。书库库区可设工作人员更衣室、清洁室和专用厕所,但不得设在书库内。书库、阅览室藏书区净高不得小于2.40m。当有梁或管线时,其底面净高不宜小于2.30m;采用积层书架的书库结构梁(或管线)底面之净高不得小于4.70m。书库内工作人员专用楼梯的梯段净宽不应小于0.80m,坡度不应大于45度,并应采取防滑措施。书库内不宜采用螺旋扶梯。二层及二层以上的书库应至少有一套书刊提升设备。四层及四层以上不宜少于两套。六层及六层以上的书库,除应有提升设备外,宜另设专用货梯。书库的提升设备在每层均应有层面显示装置。图书馆功能空间——藏书空间图书馆的藏书空间图书馆功能空间——阅览空间阅览区域应光线充足、照度均匀,防止阳光直晒。东西向开窗时,应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使用频繁,开放时间长的阅览室宜邻近门厅布置。如普通报刊阅览室宜设置在主入口门厅附近珍善本阅览室与珍善本库相毗邻。二者之间设缓冲区,并设分区门。图书馆造型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图书馆造型图书馆造型宁波理工大学图书馆实例篇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图书馆维也纳城市图书馆新馆台湾元智大学图书资讯大楼台北市立图书馆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图书馆坐落于风景优美的北投公园内,基地东七面有温泉博物馆,北面临出产北投石的北投溪,西北面是凯达格兰文物馆,主入口面向南面的光明路入口,前方有一座日据时代供水系统解压阀所变装而成的喷泉,增添了环境的丰富感。最有趣的挑战则是如何把东面紧贴着建筑物的一排大榕树由设计的限制变成建筑空间的主角。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图书馆环境观——设计者这样描述这座“森林里的图书馆”:“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隐身于北投公园内,从公园外围走过,人们很可能错过这座木头打造的建筑。图书馆早已和公园的树木融为一体,没有严肃、压迫的感觉,反倒是多了一份宁静和悠闲。听着鸟叫、流水声,读上一本好书,在知性的天地里面静静垂钓。”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图书馆人性化设计——室内降低了书架的高度,让室外的景物延伸进来,虽然藏书量减少了1/3,但却无损服务读者的功能,反而让整个环境更加亲近读者。依据人体工程学,我们设计出适合的扶手角度和宽度,倚靠扶手站立的人还可将书本放在扶手上阅读;同时根据视觉的高度与穿透感,架构出了倾斜75°的遮阳格栅。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图书馆阅读的乐趣——传统图书馆的根本意涵在于知识的集中保存,但是当知识的保存已经不再单纯依赖书本形式,现代图书馆的根本意涵便转移到阅读价值上面,设计则用空间的乐趣去表现这价值。图书馆可以提供各种阅读方式,可以在户外,还可以在大沙发上、书桌旁、大阶梯上,甚至可以窝在特制的书架里,人们依照自己的心情寻找最合适的阅读角落。逛北投公园时,图书馆就是个信息站,可以歇脚、休息、打盹、找寻北投历史。木窗引入光线及窗外的公园景色,使人们藉由阅读将活动延伸到室外,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到图书馆。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图书馆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图书馆绿色建筑的永续观——建筑物的屋顶开始倾斜,延续原来的地面,将植物延伸至屋顶,保持周围生物的多样性,成为公园绿网的一部分;也可以借此达成收集雨水的目的,雨水经过简单的过滤,可作为清洁用水。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图书馆绿色建筑的永续观——屋顶的太阳能装置除供应馆内部分电力外,同时也与屋顶的覆土植栽担负着隔热的重要任务。为了延续地面与空中的生物栖息地,除了绿化,还采用了透水的铺面与木栈道,在有限的空间里增加泥土的呼吸,让土地自然地孕育环境。维也纳城市图书馆新馆与通常的图书馆建筑不同,维也纳城市图书馆新馆的选址极具挑战性。新馆毗邻维也纳交通繁忙的交通环路,基地两侧的六车道每天的车流量达到1万辆之多;基地的北端是BurggasseStadtbahn车站,有两条有轨电车线路的终点站设在这里,另外两条由地下经过,平均每天有3万人次在这里上下车,地下站台一直延伸到基地范围之内;南侧与一个膜结构屋面覆盖的室外广场相连(长130m,宽30m)。在这样一个存在诸多不利和限制因素的地段,如何使新建筑与城市良好、顺畅地对接,使之融入城市当中,真正成为“城市中的建筑”,而非不速之客,是摆在建筑师面前的难题。维也纳城市图书馆新馆恩斯特·迈尔在总结维也纳图书馆的创作时,强调了“信息公路(DataHighway)”的设计理念,他希望新的图书馆应当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信息公路”,不仅是由于其中所容纳的新的信息媒体,更重要的是源于它所包容的城市生活。人们经常光顾图书馆,就像每天经过Gürtel公路一样。在具体建筑创作中,迈尔通过引入城市交通、提供城市功能支持、引入城市景观等设计手段,将市民的城市生活引入到图书馆中来,使之成为提升城市活力的引擎。维也纳城市图书馆新馆恩斯特·迈尔以他的“台阶图书馆”(staircaselibrary)向城市递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建筑由南侧的室外大台阶开始,并贯穿于整个建筑高度。在台阶的起点处是建筑的地面层入口,室外广场上部的膜屋面一直延伸到台阶上面,将建筑与城市广场很自然地连接起来。在图书馆的多个入口处,均将建筑的内部交通组织与城市交通有机结合。在中部图书馆和车站的共用门厅中,人们可以通过电梯向下到达站台,向上到达图书馆的各层,乃至顶层的咖啡厅与观景平台;在广场标高的主入口大厅里,向下通向地铁站台的台阶与两侧导向图书馆的扶梯并列布置,扶梯将专门来访的读者和偶然经过的行人运送到上部的接待大厅。城市交通引入建筑的同时,也将城市市民顺畅、便捷地引入到图书馆当中去。在接待厅中有相对独立的报纸阅览区域,向来访者完全开放,在另一侧是举办小型展览的空间,经常有与信息、图书相关的展览活动。通过电梯可以很方便地到达下部的多功能厅,那里也是城市市民经常光顾的地方。图书馆顶层的咖啡厅可以乘电梯直达,也可以从外部台阶上去,在图书馆关闭的时间咖啡厅同样独立开放,它所在的面积超过2000m2的屋顶平台,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城市客厅”。在这里市民几乎可以进行一切户外活动,从放映露天电影到举行室外派对。维也纳城市图书馆新馆在台阶的起点处是建筑的地面层入口,室外广场上部的膜屋面一直延伸到台阶上面,将建筑与城市广场很自然地连接起来。在台阶的中部平台上是图书馆二层入口,也是读者的主要入口。图书馆的二、三层是为读者服务的主要借阅空间,下部的一层则是工作人员办公和藏书空间,建筑体量构成了台阶的基座。台阶的顶部是一个以咖啡厅为中心的室外平台,既可以作为室外读书空间、室外展场,也是景色优美的城市观景平台。维也纳城市图书馆新馆图书馆以独特的台阶形式,消解了它与城市之间的明确界限,其本身似乎成为了一座没有正立面的建筑,但这种做法却成功地将建筑所占据的城市空间交还给城市和他的拥有者城市市民。人们可以在台阶和平台上休息、读书、漫步,互相聊天、交流或只是坐着晒晒太阳,或是到顶台喝杯咖啡、眺望远山和树林,避开喧嚣的城市交通,徜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