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课程作业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概论培养单位专业或专业领域级别2015级姓名学号类别全日制硕士(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2014年10月21日研究生院制教师评价教师签名: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辩证法摘要:面对我国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新特点,针对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的关系,结合自然辩证法,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并积极运用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去,以协调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设想。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1引言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哲学学科。它是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很古老的哲学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人类应该怎样与周围的自然界共存、共发展,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众所周知,作为人口大国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在中国由来已久,人口基数大、增长迅速,成为目前中国发展的制约因素。计划生育体制开展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国人口的高速增长,然而我国人口问题在短时间内是难以解决的。资源有限、人口众多、东西发展不协调,这些因素都是制约我国经济蓬勃繁荣发展的一个瓶颈。工业化的应运而生,使得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工业化相伴而生。工业化起步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随着工业化不断大规模的实施,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初见端倪。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迄今为止,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并驾齐驱,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由此看来,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切思考和决策都不得不以全球性的人口增长困境、生态困境和资源困境为背景,不得不考虑人口、生态、资源困境对社会发展的强制约束。因此,结合自然辩证法,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并积极运用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去,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人口困境问题人口持续增长,就业负担沉重,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工业化时起,就处于有史以来基数最大、增长最快的人口倍增的局面。由于人口基数过大,人口数量还将持续增长,新的人口生育高峰已经来临,降低人口出生率的难度较大。中国人口过多所造成的各种社会压力将长期存在,特别是在住房、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资源供应等方面的紧张状况将长期化,生态环境也将长期继续维持现状,难以有较大改善。中国人口的迅速增长使中国的就业压力十分沉重,且长期存在。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增长势头仍然较快,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300万左右,每年需要安排的城市劳动力1900多万,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向有限,新增农业劳动力又超过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力的转移速度,这无疑使就业压力更加加大。中国不仅已为过去人口剧增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将为今天的人口控制付出很大的代价,中国在低收入阶段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据预测,2020年将步入老龄化严重阶段,到2040年达到峰值年份的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17%,与国民经济发展比较起来人口老龄化具有提前到来和峰值较高的特点,将会使社会承受过重的经济负担。二、环境问题进入工业化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越境污染、海洋污染、野生物种减少、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国际社会在经济、政治、科技、贸易等方面形成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并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国际环境条约体系,联合治理环境问题。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最大障碍就是资源和环境因素。环境污染、人口压力造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农牧业用地、土地荒漠化以及现代工业制造的污染,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为了打破在资源和环境方面面临的困境,中国领导人提出要建设节约型的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这些政策的核心,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便使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环境问题的形成,表面上归因于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谋求私利,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执法力度不严,深层次的原因是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无知、对于人的欲望无节制的纵容。三、资源问题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而产生的一系列资源问题,同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一样,资源问题说到底也是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以及生态危机等一系列的世界性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我国资源现状:一从中国的历史和资源应用的效果来看资源利用效率取得了明显的提高;二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从历史来看,中国的资源利用有明确的进步,但是问题依然突出,挑战依然严峻。主要的问题概括下来有三点:第一,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第二,近年来的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加大;第三,环境污染严重,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也许可以乐观地寄希望于通过资源进口解决暂时的短缺,但是在全球性的资源短缺背景下,中国对资源需求量的剧增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原材料价格飙升的主要原因。四、解决途径——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最后人类就将灭绝。四、总结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人口、环境与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政府所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是,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协调好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方政府的科学发展观。由此看来,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发展体系的建立也是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切行为,必须把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要求现在的发展能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不仅不能耗尽或毁掉未来发展的基础,而且要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创造和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可能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是三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如何使三者协调发展是当代人们迫切关心和解决我国乃至全球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唯一出路。一方面,要发展科学技术的调控作用。科学技术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手段。另一方面,要树立协调的发展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是通过人和自然的活动来实现的。当代科技发展与人类实践表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辨证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类在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时必须从人与自然的整体出发,以依存互利、协调发展的整体效果最佳为最高准则。人和自然的关系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统一或者说混沌的状态,但那是在生产力十分落后和比较落后状态下的统一。工业化进程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但又使人与自然逐步走向了对立。一晃几百年过去了,人类社会进入了21世纪,正在踏上把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作为终极目标的新的历史征程。这一宏伟的目标一定会实现,并且在某些方面已经实现。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定律,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辩证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辛勤的奋斗。在党的正确方针政策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得到正确解决,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大家庭。参考文献[1]郑易生等.《深度忧患—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中国出版1998.[2]李林,薛景华,阎广强.《自然辩证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1988.[3]武坚.《人口、环境、资源约束-决定现代中国社会演进的四个因素》.光明网-光明察-学术观点,2005.[4]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997.[5]王宏广.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6]吴郁文.人文地理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