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第九小组成员:龚翠艳熊春萍陆礼蕊制作时间:2014年5月3日主讲:熊春萍龚翠艳主要内容1•分布2•文化3•节日4•食物4•服饰5•建筑6•婚俗1分布情况景颇族是云南少数民族,国内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德宏州。在云南除了德宏州,景颇族也散居于其他州县。如:怒江州、红河州边境也有一部分。景颇族也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在缅甸,印度、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有少量分布。2001年统计景颇族人口为12.56万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1600万左右、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只有2000人•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景颇族多居住于边疆、山区,对外交往少,生产、生活条件还处于中低等水平。•在过去漫长的社会进程中,景颇族的社会经济从整体上讲还基本上处于自然经济状态,经济生活中社会商品含量甚少。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的古代氐羌人有关。也就是说他原本不是生活在我们云南的。是一个经过迁徙后定居下来的民族。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信仰。景颇族共五个支系: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波拉。历史文化简介宗教信仰主要信仰基督教。同时景颇族还崇信万物有灵,认为自然界中万物的鬼灵都能对人起作用,给人以祸福。供奉的鬼分三类,即:天鬼、地鬼、家鬼。天上以太阳鬼为最大;地上以地鬼为最大;家鬼以“木代”鬼为最大。凡遇插种、收割、婚丧等活动都要请巫师宰牲祭鬼,主持祭祀的巫师被称为“目陶”(音译),最大的祭典“目脑”,就是为祭“木代”鬼而举行的。景颇族图腾木鸟、长刀、景颇柱、动物(鸡、牛,鱼,大象、孔雀、乳房、)景颇刀景颇族语言景颇族使用景颇语。景颇语是用拉丁字母拼写出来的文字,主要通行于中国、缅甸的景颇族地区。景颇文共有23个字母(无q、v、x)。节日目脑纵歌节能仙节采花节新米节目脑纵歌节•“目脑纵歌”,景颇语意为“大伙跳舞”。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九天内择双日举行,节期三至五天不等。目脑作为一种大型的群众性歌舞活动,其由来已久,历史上,每逢丰年,出征、凯旋、婚姻嫁娶、敬祭鬼神等重要活动,均要跳“目脑”。盛大的目瑙纵歌节目瑙纵歌:意为“大伙跳舞”。这是景颇族规模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庆祝活动形式之一。历史上,举凡出征、凯旋、五谷丰登、婚丧嫁娶、喜迎嘉宾,景颇族都要举行目瑙纵歌这一喜庆活动。3新米节新米节:在农历八月龙日那天。景颇族农民把割下的第一捆稻谷舂成米,请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到家共尝新米饭,欢度新米节。尝新节:苗族、布依族、白族、壮族也有类似的节日。新米节时景颇族把新米和老米混合在一起做饭(老米还没有吃完,新米又有了,含有够吃够穿的意思)。在吃新米时,先将准备好的干鱼、干老鼠、鸡蛋、新米粑粑、水酒洒到田里献地鬼,祈祷来年人畜平安、五谷丰收。能仙节能仙节:是景颇族青年男女为主的聚会、唱歌跳舞和一些竞技比赛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日举行。这个季节正值春回大地,万物生长,辛劳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这一农闲的好时节,依照传统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举行能仙节。节日里,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的盛装,佩带各种的装饰品,聚集在一起,进行民歌、射击、打弹弓、刀舞等比赛。采花节•采花节: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届时,同寨或邻寨的青年男女相约在一起,带着饵丝、米饭、鸡蛋等食物,一同上山找一适合玩耍的地方,大家唱歌跳舞,说笑嬉闹。•情侣们则谈情说爱、互赠礼物,其余男女老少,则每人出些酒肉等食物,共同煮食。•老者唱歌给年轻人听,歌词多为吉利之语。饭后,大家唱歌跳舞,一同玩乐。景颇族以稻米为主食,吃法有白米饭、糯米饭、糯米粑粑或竹筒饭。蔬菜除部分来源于菜园,多靠采集野菜来制作,景颇族喜欢酸辣。平时菜以舂筒菜、烧菜、烤菜为主。食物舂菜筒舂菜绿叶宴竹筒饭4鬼鸡做法:把鸡肉蒸熟后在凉拌材料:蒸熟的鸡肉、柠檬、小米辣、芫荽、食用盐、味精、荆芥等。景颇烤肉景颇干巴景颇撒苤涮涮辣景颇水酒景颇族大都爱喝水酒,熟人相见互相敬酒,不是接过酒来就喝,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里一点才喝,表示互相尊重,看得起。羊奶果•服装风格:的颜色以黑、白、红三色为主调,黄、绿、蓝、棕、紫等颜色作搭配色,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浓重、搭配和谐。服饰5•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妇女戴银手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有的妇女还爱好用藤蔑编成藤圈,涂有红漆、黑漆,围在腰部,并认为藤圈越多越美。傣族景颇族结婚时候的服饰•景颇族男子喜欢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园领上衣,包头布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主要有竹木结构的楼房(俗称“矮脚楼”)和砖瓦结构的平房两大类。矮脚楼:楼房呈长方形,屋顶为双斜面,整个建筑分上下两层,低层架空的高度较低;上层住人,设火塘取暖做饭,底层圈养家畜家禽。建筑景颇民居•一是传统的样式,整栋房屋为竹木结构,木头的房屋框架用树杈支承,以藤条绑扎,房顶以山茅草覆盖,墙面和地面均为竹子编织或剖开而成,已很少见。•另一种是景颇样式与汉族样式的混合,在房屋的前面有一敞开的小门廊,由此进屋后左右两边各有一二房间,侧面的房间有门通外面;在一些与傣族毗邻地区的景颇族也采用傣族的房屋样式。无论那种样式结构,长方形的房屋都建得高出地面一米左右,以防潮湿,故统称矮脚竹楼。景颇村寨室内以布帘自由隔间,也有用竹席隔间的,但都不到屋顶,每间都有火塘,以便夏天驱蚊,冬季烤火。一般以中间一间做厨房、设吊架。居室内大都不设床铺,席楼板而卧。总体来说:景颇族住房多为竹木结构,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养家畜。房子每六七年翻修一次,一家建房,全村相助。景颇族建房习俗,有一个古老的习惯。当某家要建房时,主人事先筹备一些木材、草等材料。动工之前,通知全寨和邻近的亲友都按时到房主家来帮忙。无论大人小孩,来帮忙群众都带上一点东西,或木料,或竹子,或茅草,或粮食、米酒等。新房建成后,当晚老人坐在新房内,说唱景颇族的历史,青年们则在新房外,或围着火堆,敲着错锣跳舞,或走到山林谈情说爱。婚俗景颇族的婚姻形式为一夫一妻制。但山官和富裕户也有一夫多妻的。在家中,有女无子时可招赘,但赘婿不改其姓;无子嗣时可收养子,权利义务与亲生子一样;对财产实行不严格的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妇女社会地位较低。在现行的一夫一妻制婚烟中,基本上仍必须遵循传统的单向姑舅表婚的原则,即姑家男子必须娶舅家女子,但舅家里男子不能娶姑家女子,形成“姑爷种”和“丈人种”的婚姻关系。流行转房制和妻死丈夫续娶妻姊妹的习俗。还实行等级婚姻,即官家与官家通婚,百姓与百姓通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但结婚由父母包办,聘礼很重,常发生抢婚的现象。•偷偷卜卦未婚妻景颇族青年男女进行干脱总(即“串姑娘”)时,男子会暗取意中人的几丝头发或布丝等物,请董萨(巫师)卜卦确定是否能结婚。若可以,再由父母请“勒脚”(男方寨里的媒人)与“强通”(女方寨里的媒人)联系,并去女方家提亲。提亲时一般会送去一些丝织品种、鸡蛋、酒等礼物,若女方收下,即表示同意。•结婚先要闯三关景颇族婚礼,有的在下午举行。枪鸣三声,便是迎亲队伍回来了。走在队伍最前面的一个肩扛一只红木箱,另一个则用篓背着新被褥,中间则是伴娘们簇拥着的新娘。新娘夹在另外三位姑娘中,四人打扮得一模一样,羞羞答答,不言不语,来到一道路障前。(事先,由村子里的孩子们拾来树枝、竹条、旧篱笆等,设置障碍,并分工把守)。由一群女孩子把守。迎亲队伍中的“长统”走出来,郑重其事地倒竹筒里的水酒给姑娘们喝,并送上一些喜糖和喜钱,但姑娘们仍不满足,一个劲地喊:“不准新娘过、”正当“纠缠不休”时,伴娘们则簇拥着新娘从另一头越过了路障。第二道路障,由一群男孩子阻拦。第三道路障则是一些三四岁的娃娃。不同的路障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其实际都是为表达对新娘的一种美好祝愿。洞房门前种蕉蔗有一种种香蕉和甘蔗的习俗。在新娘将要进入新郎家时,新郎家大门口要栽上香蕉树,以预示子孙后代昌盛。同时还要栽上甘蔗,意味着新生活节节甘甜。然后,新人们在众宾客的喧闹声中,手拉手通过香蕉和甘蔗林进入洞房。婚前漫步过“草挢”景颇人结婚时,至今仍沿袭一种新娘漫步过“草挢”的习俗。“草挢”,景颇语叫“棒棒呵”,实际上是一个长约十尺宽约尺许的草堆。草堆旁边放有大小不一的石块。“草挢”是新娘过门前特意布置的。新娘到男方家村寨后,先由两位盛装的少妇迎出村寨,一左一右,小心翼翼地上前搀扶,径直走到已布置好的“棒棒呵”面前。遇到“草挢”,两位少妇即撒手不管,让新娘独自从草挢上走过。只要走过“挢”头,新娘就算是男家的人了,而且意味着新娘在家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姑娘,到了婆家也必将继续保持勤劳能干的本色,成为一个勤劳贤淑的好媳妇。景颇人结婚过“草挢”仪式,来自一个古老的景颇族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的景颇族总领宁贯娃的妻子扎相是龙王的女儿。未嫁前,住在大海里的小岛上,白天出来,晚上回海岛去。为了把扎相娶来长住,宁贯娃敲、锣打鼓,举行了过“草挢”的仪式,去掉了龙女身上的邪气,保留了龙女的美德。从此,景颇族青年结婚,为求个吉利,新娘都须履行跨过“草挢”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