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1/9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观潮》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单元以“神奇的大自然”为主题。《观潮》记叙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学情分析】1、学生都来自于农村,有些大城市的孩子见得也多。农村孩子在这方面比较薄弱。2、这些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新事物比较感兴趣,求知欲较强。【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教学重难点】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2.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93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观潮最佳地点”。)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本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多音字:闷(mèn)雷、薄(báo)雾、风号(háo)浪吼(hǒu)、涨(zhǎng)起、颤(chàn)动(2)读一读,写一写:罩、亭、昂、闷、鼎、沸踮、崩、号、恢、涨盐、据、屹、腾、横、浩、荡震、涌。(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4)指名读课文,正音。(5)同桌互读,评定等级。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理清文脉。(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2)同桌交流。(3)说说各段的段意。三、理清叙述顺序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板书设计观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3/93(时间顺序)【第二课时】一、引入谈话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1.师生交流,品读。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板书)观潮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课文,进行画批。(3)小组合作学习。A.交流感受,品读佳句。B.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C.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A.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B.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C.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D.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4/93(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四、总结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作业布置】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第2课《走月亮》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2、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背诵课文。3、情感目标: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5/93一、情境导入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问:听完后,你有什么感觉?今天我们恰好要学习一篇有关月夜的文章——《走月亮》。(用多媒体出示课题)现在我们就来穿越时光隧道再次走进那个美好的夜晚!二、欣赏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1.把文章中每一场景都表现出来,并配以《月光曲》的背景音乐,老师边放课件边按原文诵读。2.问:欣赏完后,你想说点什么吗?三、伴乐朗读,品味语言美1.指名逐段朗读。(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出示文字。)2.请学生来评价,教师加以指导。运用音乐,把学生带入一种夜晚般的意境,更自然地融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直观、形象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各种感官上都得到美的享受,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巧抓时机,激发表达欲望,让学生有感而发的谈感受,培养说话的能力。回顾课文内容,在音乐的熏陶下,感悟优美的语言描写,在读中品味。四、以画促学,自主探究1.小组交流。这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些描写呢?同学们都把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用画表现了出来,那就在小组里展示一下吧!同时向组里同学介绍一下你都画了什么课文内容,为什么喜欢这些内容好?2.全班交流。找学生到讲台展画,先配图朗读一下相关课文内容,再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请其他同学评价并与展示画的同学交流。教师随机点拨夜景的优美,作者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与夜晚散步时所获得的无限乐趣。五、调动情感体验,谈感受1.你有没有欣赏过美丽的夜景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听完后可以交流一下。2.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播,其实美好的景观,美好的情感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留心观察,细心体验就会发现。六、扩展阅读,延伸感悟选择《童年书架》的两篇文章——《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盼雨》。让学生任选一篇谈感受。《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用童话般的语言描写了美丽的海滨夜景;《盼雨》以诗歌的体裁突显了母子之间的深情。七、小练笔这节课即将结束,你有什么深刻的感受和想法,赶快写在的笔记本上,字数多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6/93少不限。营造自主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想象力,学生画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因为他们要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取舍。小组内交流可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有交流的机会。全班交流也是营造语言表达的环境,是口语交际的良机。以学生真切的生活体验为起点,使他们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想象世界相联系,体现语文的人文性。选择与课文内容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学习,可拓展学生视野,是课内学习的有益补充和深化,使学生去实践完全的自主分析。厚积而薄发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刚刚学完课文后,学生心里会积蓄许多感想,这时抓住时机让学生去及时行笔定会有话可写。写的过程可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第3课*《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2.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善于思索、反思历史的精神。【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蕴。【教学难点】诗歌意象分析。【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第1课时秋晚的江上一、情境导入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强调字音---一瞬(shùn)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7/932.学生齐诵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归鸟、夕阳、芦苇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三、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改革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代表作品:《旧梦》《卖布谣》等。1931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1932年2月13日,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岁。四、赏析诗歌1.鸟儿要干什么?怎没样的状态?鸟儿归巢,倦了。2.“驮”字突出了什么?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夸张。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