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浅谈中国农业未来发展之路主要内容•一、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二、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原因•三、外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限制性因素•六、中国农业现代化未来之路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一、农业现代化的含义二、农业现代化的标准三、农业现代化的特征2013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于2013年年初下发到地方和各部委有关单位。一、农业现代化的含义•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二、农业现代化的标准•1、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2、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3、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4、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5、农业经营产业化•6、农业服务社会化•7、农业宏观调控信息化•8、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9、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10、农业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特征•1.动态性。现代化农业是一个相对概念,其内涵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即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因而作为动态历史进程的农业现代化,只能有阶段目标,而没有终极目标,即在不同时期应当选择不同的阶段目标和在不同的国民经济水平层面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征。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历程看,一般可将农业现代化划分为准备阶段、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阶段及发达阶段。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明确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与农业发展阶段,才能正确判断社情、民情、区情等的特殊性以制定正确的现代化建设方案。•2.区域性。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向先进国家学习,但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各国的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和制度不同,从国外引进现代化生产要素和技术时必须加以改造,以适应本国农业生产的实际。•3.世界性和时代性。现代化是一个国际概念,具有开放性、历史过程性及与其他相关产业同步推进等特点。现在我们又正处在国际市场千变万化、科学技术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故应从全球经济化的角度来研究农业现代化,才能确保现代化的水平和质量,其参照体系就是当代发达国家既有的最高水平。因此,不能单独强调本国特色,必须从本国情况及预期可能达到的水平出发,来确定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或自我判断是否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有一个公认的国际标准。•4.整体性。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同时也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因此,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重视“硬件”建设,也要重视“软件”建设,特别是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相协调,与农地制度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配套。如果忽视“软件”建设,“硬件”建设将无法顺利实施,“硬件”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它随着社会经济现代化的进步而发展,所以还必须和农村现代化同步进行。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原因1、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基础地位牢固与否,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的繁荣与发展,关系到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独立与富强。农业发展问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对国民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农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波动的起点,农业的增长或衰退对经济扩张具有强烈的引诱或制动作用。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茨的经典分析,农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主要有三方面贡献,其一是产品贡献,它包括农业向工业提供原料、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提供食品等。其二是市场贡献,农村市场需求状况对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决定型影响,随着农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和边际消费倾向的膨胀,农村成为最有潜力工业消费品市场。其三是要素贡献,主要包括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资本积累,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带来的直接、间接的贡献。2、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逐步繁荣起来了,可农业的基础地位仍不牢固、农民收入仍需要增加、农村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建设和城镇化步伐。3、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题中应有之义,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然要求。农村的落后首先是经济的落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3、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Diagram外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及现状外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美国模式—规模化生产+市场机制+政府报复建立在土地丰富,劳动力短缺的资源禀赋之上的模式。采用政府干预和保护下的“市场推进”机制,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为支撑,以机械化、规模化和公司制农场管理方式为主要途径,提高劳动生产力、农业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主要特点1、生产机械化,科学化和规模化显著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2、农业产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提高3、政府保护和促进政策制度化、系统化和持续化日本模式—小农经济+农协组织+政府保护以政府主导,市场为辅助的机制作用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三位一体”(小农地权、农协组织、政府保护)农业体制为条件,加强政府干预,以土地生产率为核心,提高农业生产率和资源产出率主要特点1、政府强力增加资金投资。2、疏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通,解决了“人往哪里去”的重要问题3、通过法律形式,强化政府保护韩国模式韩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主要得益于以“脱贫,自立,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的韩国政府发动的韩国“新村运动”。它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农村环境,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城主要特点1、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基础和起点,增加农业投入渠道2、加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3、政府保护政策借鉴意义:1、农业现代化离不开资金、工具、人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的质与量的增加2、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政府干预、支持、保护和调控3、在小农经济的基本框架下也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4、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和劳动者的现代化5、当代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产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经管管理现代化的结合和均衡发展的结果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主要内容中国东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1中国中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2中国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3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4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均匀•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公布的《2012年中国现代化报告》,全国当前只有北京和上海金融发达地区的综合现代化水平,另有天津、浙江、广东、江苏达到中等发达地区综合现代化水平,其余25个省市均处于初等发达地区的综合现代化水平阶段,且综合现代化水平排位最后三名为贵州、西藏和云南,均位居西南。•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区域差异还是很明显的,大概形成东、中、西三级差异,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和农业基地东三省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普遍偏高,次之是中部平原地区,最差的是西部偏远山地高原地区,而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有经济发展、农业投入和自然条件这三个因素。中国东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以黑龙江友谊农场为例•友谊农场始建于1954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到今天这个农场已发展成为拥有140多万亩耕地。10多万人口的我国规模最大和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大型国有农场。•友谊农场场区地处三江平原腹部,地势平缓,土地连片,是我国最大的机械化国营农场。农业机械化综合程度达90%以上,五分场是我国北方旱粮现代化生产试验基地,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黑龙江友谊农场履带式拖拉机642台轮式拖拉机488台小型拖拉机2950台大中小型拖拉配套农具4359台机动水稻插秧机227台工厂化育秧设备11套•排灌动力机械1768台•大型喷灌机95台•联合收割机402台•机动收割机19台•机动脱粒机410台•粮食处理中心9座黑龙江友谊农场黑龙江友谊农场•农业结构: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由于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畜牧业结构:畜牧业超常规发展。以肉牛、大鹅、生猪为重点为畜禽良种及产品开发销售基地,辐射每一个分场和生产队,使养殖业生产形成一定的特色。•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步伐加快。中国中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中国中部六省指的是山西、河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为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中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1)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2)农业经济结构逐步优化•(3)农业物质条件日益改善•(4)农业科技不断进步•(5)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日趋合理•(6)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国中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中部地带经济实力赶不上东部地带,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不高,也缺乏优越的对外贸易区位,大多数地区不能像东部地带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一样,走以工补农或非农产业带动型的道路,只能选择科技带动型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目前,中部地区各省的农业人口比例还非常高,2006年,中部各省中仅有湖北省(43.8%)、山西省(43.0%)的城镇化水平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43.9%),其它各省则均较低,其中河南省仅为32.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中国中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2000年以来,江西省财政支农支出有了较快增长,单位耕地面积农用机械总动力提高较快,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在持续提高,但农村人均年底常用耕地面积和农村人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却都同时在减少,而且由于江西省的农业基础设施还较为薄弱,财政支农支出目前还主要表现为“广化效应”,“深化效应”还未显现。中国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相比于中国东部高度现代化,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虽然有一定进展,但是却是极其有限的。农业的落后已经成为西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至今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增速较快,但整体水平仍落后于其他地区,仍处于农业现代化的起点阶段中国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1978-1982年间,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投入总体上呈略微下降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民公社体制变迁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诱致性制度变迁在五年里释放着巨大的生产力,替代和挤占了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空间。•1983-2000年西部各地区农业生产投入水平缓慢上升,期间的1991年显现出稍许下降。出现上升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力释放完毕,加大农业科技、农田水利、农业机械等方面的生产投入,从而提高农业综合产出能力是各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更是我国农业生产主体以及各级政府的必然选择。1991年农业生产投入水平下降的原因在于当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较低,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减少,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劳动力比重降低。中国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状•2001年,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投入水平指数大幅下降,主要表现为耕地有效灌溉率的大幅下降和单位耕地面积劳均总动力的下降,这种农业生产投入水平指数下降原因在于2001年国家统计局对我国耕地总量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将陡坡地(坡度大于25°)计入耕地口径。这种统计口径的变化造成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投入表面上的下滑。•2002-2009年间,西部农业生产投入大幅增加,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这正是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