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天中,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不断地改变着:第一是影子的长短在改变。早晨的影子最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逐渐变短,一过中午它又重新变长;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变。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东方。从原理上来说,根据影子的长度或方向都可以计时,但根据影子的方向来计时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计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晷针上的影子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早晨,影子投向盘面西端的卯时附近;当太阳达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时,针影位于正北(下)方,指示着当地的午时正时刻。午后,太阳西移,日影东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个时辰。1.日影《周髀算经》卷上:“故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冬至日晷长,夏至日晷短。”《艺文类聚》卷七七引北齐·邢劭《景明寺碑》:“及日晷停流,星光辍运,香雨旁注,甘露上悬。”唐·方干《赠上虞胡少府百篇》诗:“日晷未移三十刻,风骚已及四千言。”元·柯丹邱《荆钗记·续姻》:“日晷渐长人尽悦,绣纹弱线添些。”明·马中锡《中山狼传》:“相持既久,日晷渐移。”2.时光宋·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臣以浅陋,误承圣问,迫於日晷,不敢久留,语不及悉,遂辞而退。”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周文忠公》:“日晷已促,不得尽言。”3.古代测日影定时刻的仪器《汉书·艺文志》有《日晷书》三十四卷。清·钱泳《履园丛话·艺能·铜匠》:“测十二时者,古来惟有漏壶,而后世又作日晷、月晷,日晷用于日中,月晷用于夜中,然是日有风雨,则不可用矣。”世界上最早的日晷诞生于六千年前的巴比伦王国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这种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注:圆盘上刻有天干地支代表的十二个时辰,太阳照射指针的投影投向就是即时的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