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劳动小学教育工作情况汇报舍建筑面积34499平方米,其中教学楼建筑面积为1.6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班16个,学生1000人,教职工五十多人人,专任教师46人,占全校教师比例为近70%,中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75%,几年来,我校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教育局的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灵魂,以民主科学的管理机制为保障,以新课程改革为载体,以特色办学为突破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实际,五育并重,扎实工作,在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果。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获得多种荣誉称号。下面将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汇报如下:一、近年来的工作情况(一)明确办学理念,提升管理水准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主要取决于领导班子是否具备先进可行的理念。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遵循“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本着科研兴校,改革促校,管理强校,质量立校的办学原则,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本校教学实际,经过教职员工的广泛研讨,确定了“求规范,创特色,争一流,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目标、“育人为本,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张扬学生个性特长,成就学生梦想”的办学思想、“以德益智、以研兴教、以改保质、以趣促学”的教学原则和“开拓、勤奋、和谐、发展”的八字校训,将其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思想,强调要围绕“一个核心”,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握“两个结合”,即教书与育人结合,教法与学法结合;实现“三特”,即学生有特长,教师有特点,学校有特色;力争把学校建成“四园”,即精神文明校园,优美整洁花园,培养人才学园,发展个性乐园。这些理念确立后,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向全体师生进行宣传与教育,认大家认真遵循,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民主化等方面也加大了力度。首先,理顺了管理机制。学校管理不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的智慧的结晶。要管理好一所学校,必须要动员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形成群体的合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对班子成员提出了“在人格上做师生的表率,在学识上做教育的行家,在服务上争当先锋”的要求后,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对班子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制定了岗位职责,明确工作要求,实行了一岗双责、责任追究制度,签订了安全信访责任书,做到了分兵把口,各负其责;同时,坚持每周一次班子例会制度和每月一次民主生活会制度,做到决策民主、科学。并按照局党委的要求,不仅确定了班子成员理论学习日、新课程讲座等安排专门时间提高理论水平,还利用校园网和班子生活会等方式交流工作心得,做到了资源共享,经验共享。这样,不仅有效地提升了班子整体的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也加深了班子成员间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构建起了民主、和谐、务实、高效的班子,赢得了师生员工们的信任。其次,形成了管理的科学化和制度化。从某种意义讲,学校的管理好比是一只木桶的铁箍,它应该是这个木桶容积的最大体现和可利用能力的标准。这个箍太紧,可能保证不了木桶的容积;可过松也将导致水桶漏水。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通过不断地研讨和认真的修改,相继拟订了《劳动小学教育教学规划》、《教师聘任制度》、《师德管理制度》、《教师一周常规》等近五十项学校管理制度,《151中学教师评价体系》、《班主任工作要求及考核依据》、《学生品行量化考核办法》、《学生自主管理评价办法》等一系列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已经形成。这些规章制度的修订,能够让我们的师生员工在工作中有一种行为的规范,有一种可供参考的遵循。将使我们的学校管理更加规范、更为科学与理性。为了确保管理的质量,我们活化用人机制,实行了实行教学质量分层负责制。除了校长要对办学质量负总责外,教学校长、德育校长、教务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以至班主任等都规定了相应权利、义务和责任,教学管理层层负责,事事有人管,让全体领导和教师都参与民主管理,不仅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保证了学校管理上无死角和漏洞。第三,实现了学校管理的民主化。我们除了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外,学校还成立了由职工代表、社区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参加的民主管理委员会,定期征求他们的意见,为学校工作献计献策。学校还聘请了行风建设监督员10人,帮助学校加强行风建设的监督和管理。请专家就教育教学、学校管理、教育科研等重要事项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有效的促进了学校工作的开展,为领导班子决策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同时,我们本着“宏观调控、微观承诺、公开管理、阶段反馈”的管理思路,一方面将管理的权限下放,让各部门分担职责,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一方面开通了校长电子信箱,充分利用校园网上论坛进行交流与沟通,让师生及家长没有顾虑地随时向校长提意见建议,根据广大师生家长的意见建议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出正确决策。从而形成了多渠道、多方式全员参与的管理新格局。由于办学理念正确,管理科学有效,我校的办学行为也得到逐年规范。按照教育局的要求,自去年起,我们改革了招生制度,把自费生比例控制在招生总数的30%左右,大幅度增加了公费生的比例,从05年的300人增加到今年的625人,为更多成绩优异的学生创造了进入我校就读的机会。同时,我们对高一入学新生实行阳光分班,不设重点班,教师力量均衡分配。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尽管让我们在经济上有所损失,但却在教育的公平上赢得了社会的赞誉。(二)、稳妥实施新课改革,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新一轮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而对传统教育和所有的教师来讲,不啻是一次思想观念的大洗礼和教学能力的大挑战。为了确保新课改的有效实施且又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我们采取了“分步实施,稳健操作,及时纠偏,注重实效”的策略,我们从07年下半年起,按照《长春市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双阳区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了《一五一中学新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具体目标、课改内容、保障措施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划和部署,具体抓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转变观念入手重铸师魂。一是通过思想动员和学习相关文件,增强教师对新课改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扎实做好新课程的贯彻实施工作。二是通过组织观看有关课改的录像和专题讨论,引导教师转变观念,走下师道尊严的圣坛,完成角色的转换。三是走出智育第一的怪圈,教书与育德并重。同时,我们在过去提出的“五个形象”和“三种精神”的基础上,再次提出“三性”工作要求。即强烈的事业性,高度的责任性和不懈的上进性。要求广大教师从内心深处树立一个“爱”字,确立一个坚定的信念,从学校实际出发,从自我情况出发,认清形势,寻找差距,发挥优势。努力做到“四少四多”,即:少埋怨环境,多谈谈工作;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少说别人短处,多找自己的缺点;少一点私利,多关心他人。为新课改的实施奠定思想基础。其次,从提高技能入手强化师能。过去有人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可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做教师的,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最好能具备一泓不竭的泉水才行。为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当是实施新课改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一是请专家讲解,二是派出去学习,三是制定措施督促,四是开展校本培训,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了岗位练功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们的教学能力。组织课改教师参加各级新课程培训活动,开展以新课程为主题的校本培训活动等,稳妥地实施了新课程改革。第三,从优化教学过程入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新课改要求,针对我校生源基础差的突出问题,我们对课堂教学提出三个“转变”:一是转变教学观念,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转变教学重心,由以教材、教师为本变为以学生为本。三是转变教学方式,由“满堂灌”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先学后讲、精讲精练、启发式、自主式、合作探究式等的新课改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知识的互动整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通过一段时期的努力,教师的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有了明显的增强。第四,从坚持规定入手严格依法治教。几年来,我们按照教育局的要求,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照规定开齐上足,教好各类课程,坚决做到教师、班级、教导处的课表一致。学校除派1名教辅人员对课程计划进行定期检查外,还以年级教学例会、学生民主测评教师等形式来监控教学,确保了学校的教学工作不偏离法制化的轨道。第五,从集体备课入手加强教学研究。学校瞄准新课程目标,制定课堂教学研究方案,做到了有计划、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同时,把课堂教学研究形式细化为小组合作、教研组研讨、综合评价、跟踪指导、随机抽查、示范引领等方式,狠抓评课、听课两个环节,通过“互听互评”来调动教师研究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集中众人的智慧来保证每一学科、每一节课的质量。第六,从课程整合入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学校明确要求任课教师的电化教学时数不少于上课总课时的20%,把信息技术学科整合作为优质课、新秀课等大赛课的评分标准之一,占一定比例,激励任课教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同时,学校对信息教育、实验教学、体育等其他教学工作的管理进一步规范。一是学校按规定开足、上好信息技术、实验课、体育课和电教课,学校定期检查这些课的教学情况。二是学科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步伐加快。拓宽渠道收集、开发、规范和使用好教学信息资源,各学科教研组都建立了自己学科的教学资源库。三是主控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阶梯教室、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的使用和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学校派一名副校长主管这项工作。理化生实验员依据有关规定,认真做好仪器的管理、使用和维护,确保各种教学仪器的正常使用,保证任何工作时间室内干净整齐。(三)、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整体水平逐步提高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是,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而当今社会进步和学校发展所需要的已不仅是能“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而是学兼中外,理论与技能俱佳的教育家。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教师的岗位技能和专业化发展方面,通过以下九种途径与方式进行了引导与培养。第一,认真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市级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和新学期备课工作。从2007年开始,我校高一任课教师全员参加了省市新课程培训,都获得了各级各类新课程培训班结业证书。08年暑期,一年级全体教师参加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培训。高三学科把关教师按要求参加了市教育局教育教学研究室组织的高考专题研讨会。第二,适应形势,配备新型教师。随着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教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学校从2003年起开始从各师范院校招聘教师,学科齐全,5年来,共招聘127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6%。第三,举办各级各类公开课,促进新教师和骨干教师成长。3年教龄以下的教师每学年讲1节汇报课、过关课、合格课,每个教研组选派1名骨干教师讲1节校级公开课,每个备课组选派1名教师讲1节组内研讨课,11月初,学校举行“长春市第一五一中学优质课”,要求不满三年教龄的新教师必须参加,学校及时组织评比,选出一、二、三等奖,并给予适当奖励。第四,以新教师“拜师学艺”为手段,以老带新,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老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对子”,使那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水平薄弱的教师及早适应教学要求,更好地服务学生。学校要求“师徒结对子”的师傅每周至少听教龄不满三年的徒弟1节课,“师徒结对子”的徒弟每周至少听师傅或组长2节课。学校教导处将定期统计完成情况,在每月召开的年级教学例会上公布,学校领导将不定期抽检听课情况。第五,以各类大赛课为载体,做好说课、听课、评课活动。组织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新秀课”“优质课”、组内研讨课、新教师“三课”等公开课,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第六,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广泛地“请进来”,让教师“走出去”,每学期初,学校都要派各学科骨干教师去市内重点中学备课、听课。第七,侧重专长培训,培养六类教师。一是培养奉献型教师。大力弘扬敬业奉献精神,切实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以师德讲座、师德演讲、师德先进事迹学习等多形式的活动为载体,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