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下地理必修三教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新高考下的地理必修三教学襄汾高级中学薛新民一.“地理3”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首先由选修变为必修,地位上升,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里的一个亮点,从“地理1”、“地理2”到“地理3”,是一个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高考题中的36题37题大部分以区域为载体,考查内容、考查形式以必修三为主。而36题37题是综合能力要求最高的试题,做好36题37题是高考取胜的关键。(区域仍然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二、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教材的特点。高中地理“必修3”教材是以案例的形式体现各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对自然地理原理和人文地理原理的应用研究。1、必修三的案例教学要求:通过案例学习,利用之前所学的地理知识,学会分析(全球)某一区域(不只是案例所学区域)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影响及解决途径。即详细展开案例分析,但着眼点不在案例本身,而是能迁移、扩展运用到其他区域。迁移时要注意区域的差异性,不能机械迁移,要因地制宜的去分析如山西和内蒙古东部,田纳西河和墨累-达令河的差别,不可机械理解。培养反思和批判意识,例如湿地保护和修大坝,出口单一商品经济好不好(澳大利亚)。说明:所选案例材料只是为了分析问题,本身不作教学要求。在教学的一开始如果只注重对案例的分析,会让学生陷入区域研究的误区,认为掌握区域的特征是“必修3”学习的重点,从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记忆各个区域的具体的特征中2、在“必修1”和“必修2”模块中虽然也有很多的案例呈现,但在呈现案例的目的、方式和时机上,“必修3”有很大的区别:地理“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中有许多的案例,在呈现的时机上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安排在地理原理教学之前,起情境导入的效果;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一节中案例1“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也可以安排在地理原理讲述之后,起到印证地理原理的作用。如“常见的天气系统”讲了锋面系统和气压系统后,紧接着案例说了台风(典型的气旋)和寒潮(典型的冷锋),分析出现的时间、影响地区、危害。既巩固了知识又实际联系起来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地理的实用价值。因此在教材中体现为案例安排在地理原理之前或者之后,和地理原理同时出现在教材的章节中。其案例呈现的目的性很明确,主要是为了解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加深对自然和人文地理原理的理解。而“必修3”的案例呈现方式和目的却有明显的不同,“必修3”教材的各个章节是直接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的,是以案例为主线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原理则是隐含在案例中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从中提炼出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因此其实质是要求学生在前两个模块学习的基础上,能把“必修1”和“必修2”所学的地理基本原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运用到一定区域的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去。所以,地理“必修3”教材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教材与“选修二”的比较相同点:1.以真实的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来组织教材。2.以问题(关注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的线索来整合教材内容。3.叙述过程中始终贯穿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同点:1.根据课标要求,在案例的选择上,实验教材不仅仅关注我国的区域发展问题,也选用了部分国外的案例。2.现行教材重点关注的是我国的国土整治问题和部分区域发展案例,而新教材完全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取选择典型案例。3.新教材在“活动”等栏目的设计上更加突出设问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更注重活动的可操作性。四、必修三的教学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的(一)编写学案(预习效果特别好)学案的编写以思考题的形式出现,以课本上的案例材料设计一些简单的思考题,以便学生熟悉案例。然后思维拓展设计归纳一些知识点、分析问题的思路或一些原理规律性的知识。最后设计一些练习题(5道简单的选择题,一道高考题)(二)对必修三要细过课本,初中知识见缝插针的补上,作好案例教学的知识铺垫或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思路“必修3”要分析14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学生必须对这些具体区域的基本地理知识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作为教材编写者,他们认为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应该对区域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分析区域的基本方法、思路)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和掌握,所以教材并没有也不可能用大量的篇幅去重述相关区域地理的基本知识。而实际情况却是大相径庭:地理学科在初中属于弱势学科,学生往往并不重视,学生对区域地理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不牢固的。这些情况的存在,必然会严重影响到“必修3”教学的顺利开展。所以在必修三的教学中教学速度要放慢,初中知识见缝插针的补上。初中地理要求学生具备分析区域的基本能力①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人文地理环境(包括人口、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文化等)。也为以后的区域分析打下基础。②会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地形特征(海拔、地势起伏、地势从A向B降低、地形类型、主要地形的分布)、气候特征(气温:年均温、气温年较差降水、年降水量;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的年际变化)、水文特征(径流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径流量的时间变化、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流速等)等。(注:这些在高考题中出现频率很高)说明:这些教师可以提前补充,也可以通过课本案例归纳出来。而有些基础知识则要教师补充,因为无法通过课本案例归纳出来。如:3.1节及时补充中国的重要铁路干线和交通枢纽;3.2节中及时补充棉花的生长条件。(接着学生分析世界上哪些地区最适合棉花生产)(三)对案例的教学重在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分析方法和获得理性认识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1、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教材中主案例,使学生在分析具体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养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即让学生能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也就是“通过一个或一组实例的教学,使学习者在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实例的基本内容基础上,学会学习相同或相似类型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注重从分析案例的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例如;①3.1节能源资源的开发学会对资源开发条件进行评价:从资源、市场、交通、(补)技术及经济水平(有利与不利)②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归纳沼泽的成因③5.2节学生只有抽取了影响产业发生转移的地理原理,用动态的观点去分析区域之间联系,才能够达到课标的要求。(本条“课标”的重点不是讲产业是如何转移或为什么要转移及资源是如何跨区域调配或为什么要这样调配等问题。当然,在讲到产业转移或资源跨区域调配是很自然的要涉及上述问题,但必须抓住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个核心问题。这种影响,包括好的和不良的两个方面,也就是必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2、对案例中学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养要及时训练(1)精心设计活动,呈现新案例,培养学生活用地理基本原理的能力例1:4.1节区域农业我们可以设计以下的案例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三山夹两盆地,形成了新疆特有的水汽运动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加上面积巨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使新疆气候具有昼夜和季节温差大、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的特点。例如许多地方最大的气温日较差在二十到二十五度之间;在具有干旱沙漠气候特征的吐鲁番,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十四点八度,最大气温日较差曾达五十度。①制约新疆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②.你认为新疆农业的发展有哪些有利的因素?③.根据新疆地理条件的特点,新疆可以发展哪些特色农业生产?并说明原因。④.你认为新疆农业的发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⑤.通过对该地区的农业发展的分析,归纳出分析某一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方法。例2:1.1可设计:比较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区域差异(列表比较)例3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归纳沼泽的成因:俄罗斯沼泽广布的原因或2010四川36(3)(2)精心选择一些相关知识点的高考题既能学以致用又让学生不惧怕高考题如:3.1节能源资源的开发学会对资源开发条件的分析2007年重庆卷(3)说出北非地区主要的矿产资源,并分析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利与不利区位因素。(8分)石油和磷矿有利因素:石油和磷矿资源丰富;靠近世界重要航线,与世界主要市场联系方便;国际市场请求量大。不利因素:技术落后,劳动力素质低,气候干旱。09重庆卷39.(5)从自然和市场条件分析甲地建设风力发电基地的不利因素。(6分)①夏季风力相对较小;②易受冰冻、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影响;③远离消费市场,输电距离远。4、对课本上的思考题,要高度重视,因为思考题中的问题与高考题36或39题的问题太像了。最好让学生自己分析写出答案,同学之间讨论得出最佳答案。学生不能眼高手低,比如08年的刚果河、09年的尼罗河的问题看似简单,拿分难。最后教师给出参考答案。例1:3.2思考题(1).田纳西河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根据流域的气候特征,田纳西河水量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2).从农业发展角度看,夏季是作物的主要生长期,需水量较大,而冬季需量较少。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条件对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如何利用田纳西河的资源发展农业?09年全国一卷36题(1)分析尼罗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16分)(3)简述尼罗河径流季节变化对其下游河谷及三角洲古代农业生产的影响。(14例2:一些开放式的思考题,让学生大胆的发表看法。高考题中开放式的题越来越多,理由叙述只要合理就可得分。5、加强读图能力的培养例1:图3.6、问题:山西能源调出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出什么问题?例2、图4.4、图4.5(读图能力)、思考题及时训练(1)①.说出降水量最大值是在天山的什么位置?②.描述北坡降水与南坡降水有何差异?③分析原因海拔2000米的天山的北坡北坡〉南坡北坡属于迎风坡,水汽主要来源于大西洋、北冰洋。(2)2004年天津文综、(3)07年重庆6,7,8题例3:P66活动题阅读表4.2,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例4:09山东卷图8为A地所在省、浙江、广东及全国2001-2008年第二产业占各自GDP比重的变化。读图回答第(4)题。(4)比较分析A地所在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特征。(4分)对该省工业的发展,有人提出今后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3分)(4)2001-2006年持续增长,2007、2008年略有下降,低于浙江和广东,但高于全国。答案一:赞同。理由:农副产品种类丰富,劳动力充足,靠近港澳台位置优越;与台湾合作前景好,著名的侨乡。答案二:不赞同。理由:技术水平较低,资金较缺乏,山地丘陵区交通不便。例5:2008年广东卷(1)有人提出“中部塌陷”的说法。根据图15,可以体现这种说法的依据是。(2分)(1)依据①中部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增幅下降;②在三大地区中,中部的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增幅最小6、、对问题研究的教学(1)地理环境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体验如何有逻辑地、缜密地分析问题(2)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生态环境建设体会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在这个案例的教学中,应该强调的就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理解。北大荒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规模开发,与现今停止开发进行湿地保护,哪个更为合理呢?其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这些做法都有其合理性,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当时环境和社会各种因素的平衡和协调。(3)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河流的综合开发体会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这其实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反思和批判意识。如何理性地看待国家层面上以及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用地理的思维和眼光进行独立的思考与判断。(4)我的家乡怎样发展?区域发展体会地理学对分析社会问题(5)南水北调怎么调?区域联系体会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用所学过的地理知识,尝试着去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