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湖城——银川—城市规划探究银川市地处祖国西北边陲,银川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银川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共有汉、回、满、蒙、朝鲜等26个民族。历史的年轮、多元的文化在这里积淀,中原文化、边塞文化、河套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种文化激荡交融,浓郁的回乡风情,雄浑的大漠风光,秀丽的塞上水色,古老的黄河文明,神秘的西夏文化,构成了“雄浑贺兰、多彩银川”的城市形象,形成了“塞上湖城、西夏古都、回族之乡”的鲜明特色。行政区划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2011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为107平方公里以上。下辖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其中兴庆区面积828.26平方千米,人口67.83万人;金凤区面积353平方千米,人口28.26万人;灵武市面积4538.97平方千米,人口27.12万人;永宁县面积1178.68平方千米,人口21.83万人;贺兰县面积1527.20平方千米,人口22.30万人。城市定位作为西北地区东部的重要城市,银川市承担着陕甘宁蒙毗邻地区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及信息中心的职能,承担着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的职能。银川市将成为西北地区东部面向华北经济圈的重要交通枢纽,成为西北风情旅游目的地、旅游集散和综合服务中心,发挥旅游组织、协调和商务服务的职能,承担我区最重要的国家级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职能。结合国家对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的宏观政策和银川市的特点,银川市城市性质确定为:宁夏首府;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西北地区东部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形态1.银川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化。(1)银川古代城市空间形态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公元1033年李元昊称帝,建大夏国,定都兴庆府(今银川旧城),城市开始大规模发展,城市空间形态开始形成。兴庆府城池位于淤积而成的高地上,四周湖沼星罗棋布,因受南北湖泊群的限制,只能横向发展,成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城廓,呈朝南偏西方位。至明代,城市规模扩大,但城市空间形态基本未变。银川古代空间形态的形成,主要是为政治军事目的服务的,但其中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天人感应的思想观念。(2)清乾隆年间形成新、旧双城空间格局。清雍正年间设镇守总兵驻扎宁夏府,并于府城外东北5km处筑“宁夏满营”。乾隆三年宁夏遭遇8级大地震,府城、满城均遭毁灭性破坏。乾隆五到六年,修复府城,城市空间形态未发生大的变化。满城移建于府城西15里,是为“新城满营”(今银川新城)。至此,新旧双城空间格局形成,并延续至今。(3)计划经济时代“哑铃状”城市形态。1958年包兰铁路修建,火车站选址在新城西侧,另外考虑到旧城所在地带为地震断裂带,城市在原有旧城基础上向周围发展,具有相当大的风险,而且旧城所在地周围均为灌溉良田,而城市以西的新城周围地区多为荒地,城市发展不占农田,具有很大的用地潜力,所以在包兰铁路以西建设了“新市区”,开辟了城市发展的新空间,进一步强化了新、旧两片城区的空间格局。(4)改革开放后带状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发展进入一个较快的阶段,城市形态上逐步走向带状组团结构。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总体空间呈“一城两区四片”的布局形式(其中“一城”指银川旧城,“两区”指城区和新城区,“四片指旧城、开发区、新城、新市区)。2.建国后银川城市空间的集中与分散的阶段及特征1)1951年----1995年城市重心西移建国以前,银川的发展像是在一个矩形框内画了一个三角形。三角形以东南的主要建成区为底向西逐渐变小,至西关相交于三角形的顶点。当时银川市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旧城区,以两条主要街道的交会点为中心向外发散,东南部分为主要建成区,西北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西南散乱地分布一些政府机构,东北则主要为军队所占。总体来说,当时的城市空间布局很不合理,其发展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新中国成立以后,为满足银川市城市建设的需要,于1951年将新城(金凤区)正式规划归银川市管辖,1955年在此设新城镇,自此新城称为银川市向西发展的依托。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为满足银川市各项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银川市开始开发包兰铁路以西沙丘荒漠为城市用地,定名为新市区(西夏区),占地27平方公里,1961年新城镇设置新城区辖新市区。最终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从城市总体布局来看,银川市建成区东西约25公里,自东向西按建成时代分为旧城、新城、新市区三部分,先后始建于公元678年、1739年、1958年。城市布局相当分散,尤其东西两城间还横亘着一条约5公里长的城乡结合部,形成名副其实的“城中村”。再形象些说,当时的银川城活像人肩膀上一根扁担(东西贯通的银巴路)担着俩萝筐,“一头(东)大,一头(西)小”。这样的格局形成后,新市区由于绿化好,并且有行政办公、大专院校和工业区及其配套居住功能,尽管旧城区在当时还算不上拥挤,但其愈来愈差的环境条件,例如由于黄河泥沙淤积致使城区排水功能出现一系列问题,不少人,特别是在新市区工作的人,逐渐将居住地选择在新市区,城市结构趋于分散。此时的城市结构基本上是在东西两片的基础上发展,是一种大范围的分散与小片区的集中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上个世纪80年代后,城市发展速度开始加快,但是表现在三个城市区间却是非常的不均衡。由于新市区的市政设施相对薄弱,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市区的建设发展,造成城市活力大大减弱。相反,旧城区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城市各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齐全,从而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房地产开发热。面对条件改善后的旧城区和功能薄弱的新市区,很多的人又选择搬回旧城区,这一现象在1995、1996年两年中达到高峰。随后几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纪检委、自治区团委、妇联、工会以及自治区人大等行政机关渐次搬回旧城区。人口的回流使得旧城区的城市结构逐渐集中,城市空间紧凑度上升,地价也随之上升。另一方面,随着新市区居民和机关的迁移,原本发展就比较脆弱的新市区商业遭受致命打击,新市区的建设陷入窘境,不得不说,这是对“城市西移”目标的一个重大的打击。从1951年至1995年,即从计划经济时代到改革开放时期,城市空间结构也经历了从“哑铃状”到“带状组团式”的改革,城市规模逐渐扩大,总体空间呈“一城两区四片”的布局形式(其中“一城”指银川旧城,“两区”指旧城区和新城区,“四片”指旧城、开发区、新城、新市区)。2)1996年——2010年银川城市总体规划城市重心西移失败后,针对城市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银川市政府提出对原有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这就是《1996年——2010年银川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对银川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和主要制约因素的分析,结合国家西部地区城市发展宏观政策和银川市特点,该规划制定了银川城市社会经济和城镇发展的策略、目标以及城市性质和功能。银川市城市性质确定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宁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西北地区东部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遵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严格控制城市建设规模的精神,尤其是严格控制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的指示及对银川城市规模科学详细的预测,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规模为:城市人口规模72.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76。根据对历史上银川城市空间布局的演变及城市地理条件、地质条件的分析,城市发展规模与城市形态的比较分析,城市发展以保护耕地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为原则,规划确定银川市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的原则为:“一城两区,空间间隔,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在此次规划的基础上,银川市进行了行政区划的大调整,撤销了原老城区、郊区、新城区,从东向西成立了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从规划方案的提出至实行,中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兴庆区作为城市建设的中心,越来越多的人移居至此,规划初的72.5万人到了2000年时已经达到了117万人,人口的增加给城市的建设带来了新的压力。兴庆区在面临这一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柯氏的集中主义理论,利用城市的三维空间的扩增来实现人口的集中。所以,在兴庆区内,拆建工作无休止地进行着,农田也受到了很大的蚕食,基础设施也是翻了建、建了翻,老银川的标志性建筑越来越少。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消减,散落城市各个角落的历史遗迹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被拆除的危险。城市建设已成为城市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另一方面,西夏区和金凤区发展受到地理条件的抑制,无法起到平衡人口的作用,直到2002年为止,银川市的人口大范围的集中在兴庆区,城市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2002年5月10日,银川市专门召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动员大会”,并在那次大会上首次提出“建设大银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定位。银川市城中村的大规模改造也始于2002年。为解决拆迁矛盾,银川的办法是,集中成片开发康居新村,一步到位安置拆迁农民,从而彻底解决了以往“城市不断发展,农民反复拆迁”的恶性循环。面对银川市东西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银川市提出了在金凤区建立新区的方案,新区的规划范围东至唐徕渠,西至满城北街,南至杨昭渠,北至贺兰山路,占地面积10.25平方公里。特别在2006年银川市各级领导机关从位于繁华闹市区的老城--中山南街迁入临近人民广场新建成的行政中心内后,金凤区的发展迎来了新一次的高潮。金凤区的新区开发,行政中心先行,这是走了一条低成本、快运营的城市发展之路,以此拉动土地升值,吸引人流,吸引房地产商,吸引三产投资者。金凤区的发展带动了人口的西移,使得兴庆区内人口过度集中的现状得到一定的缓解。经过几十年的建设,银川市已经形成今天“三中心并联式”的格局。从三个独立的城区看,兴庆区、金凤区和西夏区既是统一的城市,又是相对独立的小城镇群。三片市区功能各异,各有特色。兴庆区是西夏国的国都所在地,虽历经战乱和地震破坏,仍保留着原有的城市格局及一些文物古迹,规划中基本保留原来的特色,成为银川市的文化古迹中心和市级行政中心;金凤区具有工业镇的特点;西夏区规划为自治区行政中心、文教科研中心和工业中心。在兴庆区内部进行大规模改造建设的同时,金凤区在原新满城的基础上也进行了扩建,主要是向南、向西发展,借包兰铁路运输之利形成了工业镇。西夏区的建设沿东西走向的西夏路呈带状分布,路南是工业的主要集中地,路北是文化、教育和党政机关的分布区。综上,在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银川市在城市空间结构上做出了相应的规划,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金凤区的建设发展中所带动的人口迁移基础上,2002年以前兴庆区拥挤吵闹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口分散的使得城市结构趋向于有机集中,城市的发展更加合理化、规范化。城市西移的目标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实现。西夏区将成为银川市进一步发展工作的重心,城市西移的脚步还会不断前进。3)2004年----2020年银川城市总体规划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和自治区“把银川市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决策的实施,银川城市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到2004年,银川城市人口和城市建设用地分别达到78.98万人和94.46平方公里,提前6年超过了原规划终期目标。为此,2005年,银川市着手进行新一轮的城市规划。本次规划期限为2004年至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4至2010年,终期城市人口达到100万人;远期为2011年至2020年,终期人口达到130万人左右,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85至19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用地控制在140平方公里。本次规划提出,在宁夏的核心地区形成都市圈,以银川为核心,以吴忠、青铜峡为副中心,依托自治区“三纵六横”公路网中的“X”型公路骨架及规划中的古窑子至青铜峡支线以及铁路规划中的包兰线、大古线与银川联络线围成的“银三角”,形成发展走廊。银川市都市圈的核心地区由兴庆区、西夏区、金凤区、贺兰县和永宁县组成。兴庆区注重突出历史文化名城地位,重点发展高层次的金融保险、商贸、信息等第三产业。金凤区突出“塞上江南”自然景观特色,依托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畜牧业、水产业,发展成为高科技、行政、信息、旅游等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