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货币银行学-课件(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王志军博士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电话:13370389175邮箱:wangzhijun6708@sina.com货币银行学课程概要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基本框架货币供求均衡通胀与通缩货币政策内外均衡金融体系: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发展与金融风险货币利息信用货币和货币制度一、货币的定义和形态二、货币的微观功能三、货币的宏观功能四、货币制度货币的定义关于货币的本质或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货币是贵金属、是财富—认为货币是商品,必须有实际价值。货币的实体必须以贵金属构成,其价值由其金属价值决定,金银天然就是货币;—货币是惟一的财富,国家要富强必须得到越来越多的金银货币。2、货币是名目或符号—货币是商品价值的符号,是观念的计算单位,是一种票券,只是便利交换的技术工具,换取实际财富的要素;—所以,货币不具有商品性,没有实质价值,只是名目上的存在;—虽然货币是由贵金属铸造,但货币的价值是由国家权威规定的,货币不一定必须由贵金属充当。货币的定义3、货币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从马克思对货币起源问题的分析中得出,适用于商品货币时期的一种看法;—货币是特殊商品,与其他商品的区别在于: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具有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成为一般的交换手段;—使用价值二重化,具有特殊的和一般的使用价值。—总之,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必须由货币表现。货币的定义4.货币是核算社会必要劳动的工具5、货币是普遍被接受的交易媒介和支付工具6、货币是信用关系的载体总之,货币是价值符号,是交换商品劳务的手段,是持有者获得商品和劳务的权利的代表符号。货币的形态人们通常根据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来划分货币形态,从货币的发展历史看先后有三种货币形态:1.实物货币—生产力不发达,商品交换仅仅满足必要的生活和生产需要,既作为交换的媒介,又为大多数人生活和生产使用。—其特征为:都是劳动生产物,具有价值;是社会共同的需求对象,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是容易让渡的财产或本地稀有的外来商品。—时间长、影响大的有贝币、谷帛、牲畜、烟草等等,经常与其他形式的货币程度不一地并存;—实物货币形体不一、不易分割保存、携带不便、价值不稳定,不是理想的交易媒介。货币的形态2.金属货币—以金、银、铜等金属为材料的货币;—与实物货币相比价值稳定、易分割、易储藏;—金属货币采用过两种形式:A.以金属条块形式发挥货币作用的称量货币,使用时要称重量、鉴定成色;B.铸成一定形状并由统治者或国家印记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铸币。货币的形态3.信用货币—币材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所代表的价值甚至没有价值,只凭借发行者的信用而得以流通的货币。—银行券(banknote)是银行发行的可兑现纸质货币,由银行以贵金属为担保签发,交给持有人以保证可以随时兑换金属货币。其发行流通的基础是银行能随时按银行券票面金额兑现贵金属或贵金属铸币的信用。—纸质钞票是政府或国家强制发行流通的不兑现贵金属的纸质货币符号,其发行流通的基础是政府或国家保证其法偿力的信用。货币的形态4、电子货币—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出现的电子化支付工具。(实际上是现代货币支付的一种新形态)—通过电子网络储存和处理,无须借助纸质工具即可进行广泛支付的货币形式。—包括:预付卡、信用卡、网络支付工具。总体而言,人类社会的货币可以分为商品货币(commoditymoney)与完全由国家信用为担保的信用货币(fiatmoney)。货币的微观功能1.价值尺度—统一价值衡量: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互相比较,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境;—表现价值衡量: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货币量,即商品的价格。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条件下,商品价值的大小通过货币量即价格的变化来表现;—要比较不同的货币量需要确定货币本身的计算单位。货币的微观功能2.流通手段—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取代物物交换;—将商品的交换分离为卖和买两个阶段;—货币符号就可以充当交换、流通的媒介;—货币只是交换的手段而非目的;—货币符号充当交易媒介后,流通中货币需要量一定的情况下,货币符号数量的多少,成为影响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货币的微观功能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代表保存起来;—其基础是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是低成本便捷的财富贮藏形式;—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贮藏成为商品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货币贮藏的形式也在变化,以足值货币金银的形式贮藏价值到当今以信用货币作为价值贮藏的典型形态。货币的微观功能4.支付手段—货币不是用作交换的媒介,而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就是在执行支付手段职能;—产生于商品劳务买卖与货币支付不同期,买卖关系转变为债权债务关系时;—等值的商品和货币在交换过程的两极不再同时出现,货币不再是交换的媒介,而是补充交换行为;—现代商品经济中,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作用越来越大。5.关于国际货币—是前四项职能跨越国界的延伸,贵金属尤其是黄金作为世界货币有强大的生命力,纸质信用货币充当国际货币需要一定的条件。(?)货币的宏观功能货币与实际经济:—实际经济是一切从事商品劳务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活动。—货币经济:一国以货币购买和支付的商品与劳务已经占交易总量的绝对比重,商品经济已经不能脱离货币而存在。—货币产生以后,商品的价值不再由其他普通商品来检验和证明,货币成为唯一的价值表现形式,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联系都通过货币来实现,货币的使用范围无限扩大。货币的宏观功能货币对于实际经济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作为社会总产品的存在和分配形式,财富积累的方式和规模可以摆脱实物形式的束缚;—作为开发和配置资源的工具;—作为推动实际产出和稳定经济的工具;—作为核算和反映宏观经济运行规模和质量的工具。货币的宏观功能关于货币作用于实体经济的不同认识:—根据货币经济论者如约翰·劳、熊彼特、凯恩斯等等:现代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需要通过货币来实现,货币不仅是交易的媒介,而且是价值贮藏的手段,货币对实际经济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根据货币面纱论者如萨伊等等: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实质上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便利交换的手段,对经济不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货币如同罩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货币只是随着实物经济的变化而变化,本身不是经济变化的动力。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正常与稳定。1、规定货币材料和规定货币单位—规定哪些商品可以作为货币材料,不同的货币材料构成不同货币本位(standard),如金本位、银本位。—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如英国1816年正式实行金本位时规定货币单位名称“英镑”,1英镑含成色为11/12的黄金7.97克;—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有些国家规定货币的含金量或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固定比例;—黄金非货币化形势下,币值主要表现为本币对外币的比价。货币制度及其构成2、规定主币和辅币—主币就是本位币,是一个国家流通中的基本通货,是该国的法定价格标准;—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是指用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铸成的货币,是足值货币,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一致。—辅币是本位币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其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是不足值的铸币。—信用货币条件下,主币和辅币不存在足值与不足值的区别。货币制度及其构成3、规定货币符号—金属本位制下规定代替本位币发挥货币职能的纸质符号。4、规定准备制度—准备制度是国家规定必须储备一定比例的金银、外汇作为货币发行和国际支付与清算保证的制度。—金本位制下,黄金准备是货币稳定的基础,其用途在于: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作为扩大或紧缩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准备金;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在国家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贵金属不再充当货币,黄金在准备金中的作用有限,外汇的比例更大。货币制度的演变各个国家都有其不同的货币制度类型,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货币制度类型。1、银本位制:以白银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银币是本位货币,可以自由铸造;银币具有无限法偿力;辅币和其他货币为有限法偿,但可以自由兑换成白银;白银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许多国家中世纪已经实行,16世纪后盛行,1870年银价跌落后逐步退出;中国长期以白银作为货币,直到1933年法币改革。货币制度的演变2、金银复本位制—金银两种铸币被同时法定为本位货币,金银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国境,同为无限法偿,金银币之间、金银币与符号货币之间都可自由兑换。—平行复本位制:金币和银币之间不规定比价,两种货币的比价就是市场上生金生银的比价;—双本位制:国家规定两种货币的比价,两种货币按法定比价流通;—跛行复本位制:虽规定金币和银币都是本位币,但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而银币不能。货币制度的演变—由于多种原因,金银法定比价不断与市场比价冲突,市场价格高于法定价格的金属货币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的继续流通;—“格雷欣法则”(Gresham’Law):市场价格高于法定价格的金属货币退出流通,实际价值比较低的金属货币继续在流通执行货币职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引起经济紊乱;—流通中实际上只有一种货币发挥本位币作用。—自19世纪,英国等先后放弃了这种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的演变3、金本位制18世纪末19世纪初各资本主义国家逐步从复本位向金本位制过渡,到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最早实行的是英国(1816年《金本位制法案》)。金币本位制19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货币本位制度。主要特点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生金造金币,金币熔黄金;—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国境,两个实行金本位制国家主币法定含金量的比值即法定比价,统称“铸币平价”。货币制度的演变—金币本位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崩溃。—主要原因有:—黄金生产量增长落后于商品生产量增长,难以满足商品流通之需;—黄金存量分布不平衡,大部分为几个大国掌握,使金币的自由铸造、自由流通受到破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交战国政府集中黄金采购物资军火并停止银行券兑现金币。—20年代初到大危机爆发前,以英国为首的一些国家恢复金本位制,实行不完全的金本位制,包括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危机爆发后各国都实行不兑现的信用本位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2年瓦解后,金本位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货币制度的演变4、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一种没有金属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确定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为法偿货币;—黄金不再执行货币职能,银行券不规定含金量,不兑换黄金,发行银行券不要金银外汇担保;—不兑现的银行券由国家法律规定强制流通;—银行券由银行通过信用渠道投入流通,通过存款货币进行转账结算,非现金流通成为货币流通的主体。—信用货币突破了金属货币产量的限制,清除了商品生产扩大在流通领域的障碍;为国家管理经济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但也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胀、货币量控制等。关于货币发行权—实物货币时代人人都是货币发行者。—金属货币本位时代,统治者垄断硬币的铸造权,部分控制货币的发行,货币发行量取决于贵金属量。商业银行等也是货币发行的主体(发行银行券、支票、汇票等信用工具)。—不兑现信用货币本位制度下,除个别例外,中央银行是唯一的货币发行主体,垄断货币发行权。—主要国家货币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是各国政府对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规则、措施和组织形式。包括:—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即国际交往中使用什么货币;—汇率制度的确定,即一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如何确定和维持;—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方式,即弥补缺口的方式与各国之间的协调。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国际货币制度1、金本位制下的国际货币制度—黄金充当国际货币,金币可以自由输出入、自由兑换、自由铸造。—各国货币间的汇率由各自的含金量对比决定,汇率上下波动的幅度以黄金输送点为界,实际实行的是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具有自动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国际收支逆差,黄金外流,物价下降,出口增加,进口

1 / 4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