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和答案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完美WORD格式专业整理知识分享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B、卒起不意,尽失其度C、失其所与,不知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常以身翼蔽.项王②群臣怪.之③此其志不在小.④越国以鄙远.⑤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⑥素善.留侯张良⑦吾得兄.事之⑧项伯杀人,臣活.之⑨非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⑩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A、①⑦/②③/④⑤⑧/⑥⑨⑩B、①③⑩/②④⑤/⑥⑦/⑧⑨C、①⑦⑩/②⑤/③④/⑥/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⑨⑩/⑦⑧3、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是寡人之.过也行李之.往来B、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C、君为.我呼入窃为.大王不取也D、因.击沛公于坐因.左手把秦王之袖4、下列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是寡人之过也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此亡秦之续耳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寡人之过也过:过错B、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谢:道歉C、发图,穷途而匕首见发:发现D、乃因其匕首提秦王提:掷击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小说与史传都是叙事散文,都同样有人物有情节有主题,都同样有作者概述和场景描写,它们的区别何在?司马迁的《史记》,抽出一个片断来,例如《鸿门宴》,那场景描写有行动有对话有细节,性格栩栩如生,可以说与小说没有分别。但是,尽管它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却是史传而不是小说。根据就在它是据实而写。古代小说,特别是历史演义小说,其完美WORD格式专业整理知识分享人物和情节也许是有一些历史依据的,但作者不过是借它们来抒发自己的胸臆,创作中不免要对原来的事实加以选择,加以强调,加以重组,加以虚构补充,总体上是作者主观想像的产物,本质是虚幻的,因此它是小说而不是史传。明代谢肇淛说:“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亦要情景造极而止,不必问其有无也。”(《五杂俎》卷十五)清初丁耀亢则进一步指出小说的价值与史传的价值不同,“小说始于唐宋,广于元,其体不一。田夫野老能与经史并传者,大抵皆情之所留也”(《续金瓶梅集序》)。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是“史贵于文”,小说因其虚妄无稽而长期遭到轻贱,谢肇和丁耀亢理直气壮地宣称小说就是虚妄无稽,阐明小说的价值不系于“实”,而系于“情”,从而明辨了小说的文学品格。史传说真话,小说讲假话,真和假,这就是史传和小说的区别所在。白话小说与史传的区别很明显,问题在文言小说系统。纵向来看,唐代以前比较好办,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小说。古代史志和书目文献指称的那个时期的“小说”是别有所指的,并非文学意义的小说。东汉桓谭和班固在处理古代文献的时候,把那些实录性质的丛残小语统称为“小说”,一部分托古人近于子部而又浅薄者归在子部,一部分记古事近于史部而又悠谬者归在史部。这类作品一是实录,尽管实际上是真伪杂存,但作者是据见闻而录,不事虚夸和铺饰,因此,二是文字简略,篇幅短小,所谓尺寸短书。对这类作品,桓谭和班固是食之不甘,而弃之可惜,故列“小说家”类存之,可备治身理家参考,或可广见闻资考证。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的兴盛自有它的社会文化原因,但在文体上是承袭“小说家”,并且成为唐前“古小说”的主要部分。以实录和短小为特征的“古小说”充其量只是中国小说的史前形态。进入唐代,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唐代传奇不避讳虚构,驰骋想像进行铺叙描写,实录的原则放弃了,短小的格局打破了,它标志小说文体的诞生。传奇小说的存在,使得“古小说”发生了分化。一支紧跟着史传走,这就是野史笔记。野史笔记重在摭拾史料,其中既有叙事文,也有说明文和论说文,内容正如明代胡应麟所归纳的有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六类,以后四类为主体的即是野史笔记;另一支在史传和传奇小说之间摇摆,它标榜实录,篇幅也短小,但比较偏重故事性和趣味性,因而文学色彩比较浓厚,这就是笔记小说。虚与实孰多孰少,对它很难作计量性判断。历史学宽容一点,可以把它纳入自己的范畴,而小说扩大一点,也应该确认笔记小说为小说家族的一员。6、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小说是叙事散文,有人物、情节、主题三大要素,也有作者概述和场景描写,这与史传一样。B、中国古代演义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是有历史依据的,但总体上还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本质是虚幻的。C、中国古代小说具有虚妄无稽的特点,因而在“史贵于文”的中国古代,小说长期以来都遭受到不小的非议。D、实录与短小是唐代以前中国古代小说的两大特征,比如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就属于这一类。7、下列各项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史传与小说明显的区别在于真和假,即是据实而写,说的是真话;而小说总体上是作者虚构的,讲的是假话。B、丁耀亢认为,小说文体是从唐宋开始的,在元代广泛流传,百姓把小说与经史并传的原因说成被小说的“情”所动。C、唐代以前的“小说”并非文学意义上的小说,而是具有实录性质、篇幅短小的丛残小语,是中国小说的史前形态。D、野史笔记重在记实,在文体上包括叙事文、说明文和论说文,主要分为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六类。完美WORD格式专业整理知识分享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由于小说与史传都属于叙事散文因而小说《十里埋伏》中塑造的项羽形象与《史记》中记录的项羽形象是一样的。B、唐代以前的“小说”被称为“古小说”,“古小说”不是真正的小说文体,唐代以后,“古小说”发展成野史笔记。C、谢肇淛和丁耀亢都认为,小说与杂剧戏文一样,它的价值不系于“实”,而系于“情”,因而虚妄无稽就是小说的特征。D、笔记小说既有实录的特点,又有虚构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笔记小说既属于历史学范畴,又是小说家族的一员。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选自《史记·刺客列传》)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去而事智伯去:前往B.女为说己者容容:打扮C.卒释去之卒:最后D.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数:责备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豫让者,晋人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乃.变名姓为刑人乃.遂私见樊於期C、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使公以.药淬之D、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完美WORD格式专业整理知识分享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①去而事智佰,智佰甚尊宠之②我必为报仇而死③彼义人也④我故国士报之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⑥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A.①④⑤B.②③⑤C.①③⑥D.②④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豫让曾先后侍奉几个主子,智伯很宠信他。在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B.豫让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C.豫让为智伯报仇义无反顾,明知报仇之事难为却拼死为之,就连险遭他刺杀的襄子也深深赞叹他的忠义。D、豫让在赵襄子经过的桥下行刺赵襄子,被发现后毫不畏惧。在想办法突围没有成功的情况下,拔剑自刎以报智伯。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3分)(2)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4分)(3)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3分)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于易水送人骆宾王此地别燕丹①,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注释:①燕丹:战国时燕国的太子丹。(1)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发冲冠”的壮士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末句“今日水犹寒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6分)(1)大行不顾细谨,。,,何辞为?(2)又前而为歌曰:“,!”复为慷慨羽声,,发尽上指冠。五、(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1931年底,梅贻琦临危受命,出任清华校长。自罗家伦1930年离职后,因为长时期没有合适人选,清华校长不断易人,国民党政府只好令“留美学生监督”梅贻琦出山。对这一任命,梅贻琦虽感荣幸、快慰,却担心不能胜任,便一再请辞,终未获准,遂赴任。他当时的心理在就职演说中有极为诚恳的表白:“(我)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但求能够用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求相当发展,将来完美WORD格式专业整理知识分享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他借此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梅贻琦儒雅、谦和,人称“寡言君子”。他虽是校长,却不大权独揽,只要有教授提出有利于清华发展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吾从众。”工作中遇到问题,他也总是先问旁人:“你看怎么办好?”得到回答后,如果他同意,便说:“我看就这么办吧!”如不同意,则说我看还是怎样怎样办为好,或说我看如果那样办会如何如何,或者说“我看我们再考虑考虑”,而从无疾言厉色。不仅如此,为了清华的发展,他还创立了被外界称为“教授治校”的校务委员会制度。校务委员会委员由教授会选举,在梅贻琦领导下,学校的主要决策由校务委员会共同做出。这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极大地发挥了教授的作用,使校长、教授、学生同心同力一起推动学校的发展。梅贻琦治校既能博采众议,又对自己认定的事固执不移。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显然,他的这一办学方针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但他一意坚持只唯实,不唯上。他还强调对学生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表达他对清华的挚爱。身为校长的他,对清华的一草一木寄有深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