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大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系统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整理第一章运动系统1.矢状面:从前后方向,将人体或器官纵切为左、右两部分所形成的切面。若沿人体前后正中线方向将人体切为左、右完全对称的两部分的切面,则称为正中矢状面。2.骺线:成年后,骺软骨骨化所留有的一线状痕迹,成为骺线。3.红骨髓:位于骨松质间隙内,有造血功能,呈红色,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4.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的孔,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5.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相连接处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两侧平对第2肋,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6.翼点:位于颅外侧颞窝区,为额、顶、颞、蝶四骨汇合处,呈“H”形,为薄弱区,内有脑膜中A前支通过。骨折已引起颅内血肿。7.骨盆:由骶骨、尾骨以及左右髋骨借关节和韧带连接而成,主要功能是支持体重、保护盆腔脏器,在女性是胎儿分娩出的产道8.椎间盘:相邻两椎体之间的连接。最上一个在C2、C3之间,最下一个在L5与骶骨之间。由纤维环和髓核之间。有连接椎体、承受压力、吸收震惊、减缓冲击和有利于脊柱运动的作用。9.腱鞘:套在长腱四周的鞘管,多位于手足摩擦较大的部位,如腕部、踝部、手指掌侧、和足趾跖侧。有约束肌腱、减少摩擦作用。腱鞘损伤后,局部疼痛,临床上成为腱鞘炎。10.弓状线(半环线):在脐下4~5cm以下,腹直肌鞘后层的游离下缘呈凸向上的弓形。11.盆骨界线:盆骨由骶骨岬至耻骨联合上缘的两侧连线为分界线,可分为上方的大盆骨和下方的小盆骨。12.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分为前后两层,前层有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13.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14.黄韧带:又称弓间韧带,是连接相邻椎弓的韧带,由弹力纤维构成,坚韧而富有弹性。15.关节腔:由关节软骨与关节囊滑膜层所围成的密闭、潜在腔隙,内有少量滑液,可润滑关节、减少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关节的稳定。第二章消化系统1.咽峡:由腭垂、左、右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通往咽的门户。2.肝门: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及神经和淋巴管由此出入。3.齿状线(肛皮线):位于肛管内面,是由肛瓣和肛柱下端所围成的一个锯齿形环形线,它是粘膜和皮肤的分界线,其上、下的组织来源、血供、静脉回流、淋巴引流以及神经管理均不同,其上的静脉曲张称内痔,其下的静脉曲张称外痔。4、Calot三角:是由肝总管、胆囊管和肝的脏面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有肝固有动脉右支和胆囊动脉经过,是胆囊手术时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5、腹膜:是贴附于腹、盆壁内面、膈下面和腹盆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可分为脏、壁两层,具有分泌、吸收、防御、修复、保护和支持作用。6.小网膜:是连于肝门与胃小弯、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结构,左侧连于肝门与胃小弯之间的部分称肝胃韧带,内有胃左、右血管、胃左、右淋巴结、神经和淋巴管等,右侧连于肝门与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部分称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肝固有动脉、胆总管、肝门静脉、神经和淋巴管走行。7.McBurney点:即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以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为标志。急性阑尾炎时,此处可有压痛。第三章呼吸系统1.嗅区:指上鼻甲及其相对应的鼻中隔部分,有嗅觉功能。2.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形成呈半环形的间隙,是胸膜腔的最低点,即使深呼吸时,肺的下缘也不能深入其间。胸膜炎渗出液常积于此。3.纵隔:两侧纵隔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和组织结构的总称。4.肺门:指肺内侧面中心凹陷处,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5.喉室:喉中间腔向两侧突出的隐窝6.声门裂:位于喉腔中部的一个呈矢状位的裂隙,由左右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所围成,分为前3/5的膜间部和后2/5的软骨间部,膜间部与发音有关,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是异物易滞留的部位,也是上下呼吸道的分界7.声带:声壁内含有声韧带和声带肌,三者合称为声带。8.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被结缔组织包绕连于纵隔称肺根,肺根对肺起固定、支持作用。9.胸膜腔:胸膜的脏壁两层在肺根处相互转折移行所形成的一个密闭的潜在的腔隙,左右各一,互不相通,腔内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的摩擦,腔内为负压,有利于肺的扩张。第四章泌尿系统1.肾蒂: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成束2.肾区(脊肋角):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肾病变有叩击痛。纵膈:纵隔是左右纵膈胸膜及其间所夹的器官和组织的总称,是分隔左右胸膜腔的间隔。以胸骨角平面分为上下纵膈,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纵膈。3.肾锥体:肾锥体是组成肾髓质的小管道,约有15~25个。肾锥体的基底朝向肾皮质;尖端圆钝,朝向肾窦。肾锥体的尖端称肾乳头,突入肾小盏。4.肾柱:浅层的肾皮质伸入肾锥体之间的部分称肾柱,属肾皮质。5.肾窦:肾门向肾内续一个较大的腔隙,称为肾窦,窦内含有肾动脉的主要分支、肾静脉的主要属支、肾小盏、肾大盏。6.肾门:是泌尿系统脏器肾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的出入部位,中部凹陷,是肾窦的开口。7.膀胱三角:膀胱底内面的左、右输尿管口和尿道口之间成三角形区域,此区域缺乏黏膜下层,直接与肌层紧密相结合,无论膀胱充盈或空虚,黏膜均保持平滑状态,该部位易患结核、肿瘤.第五章生殖系统1.精索:是从腹股沟管深环至睾丸上端的一对柔软的圆索状结构,其内主要有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输精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和鞘韧带等,自皮下环以下,精索外被三层被膜(精索外筋膜、提睾肌、精索内筋膜)。2.子宫峡:宫体与宫颈之间最狭窄的部位称为子宫峡部。3.输卵管壶腹:输卵管膨大为壶腹状处,此处壁薄而管腔较大,血供较丰富,行程弯曲,约占输卵管全长的2/3,卵细胞通常在此处受精。4.阴道穹:阴道的上端宽阔,围绕子宫颈阴道部,两者间形成环状的腔隙,称为阴道穹。第六章循环系统1.冠状窦:位于冠状沟内,由心大静脉延续而成,以冠状窦口开口于右心房,它收纳心壁的绝大部分静脉血,它的属支主要有心大、中、小静脉。2.心包:为包裹心和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的锥体形纤维浆膜囊,分内、外两层,外层为纤维性心包,内层为浆膜性心包,浆膜性心包又分脏、壁两层,壁层贴附于纤维性心包内面,脏层贴附于心和大血管根部的表面,两层之间形成潜在间隙为心包腔,心包的功能为减少心脏跳动时的摩擦,防止心过度扩张以保持血容量相对恒定,还可有效防止邻近部位的感染波及心。3.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高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心跳变慢,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4.颈动脉小球:是一个扁椭圆形小体,借结缔组织连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属于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和氧浓度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可反射性地促使呼吸加深加快。5.静脉角:在胸锁关节后方,由同侧的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时所形成的夹角,左侧有胸导管注入,右侧有右淋巴导管注入。6.卵圆窝:右心房房间隔的下部有一卵圆形的浅窝,称为卵圆窝,胎儿时期此处为卵圆孔。7.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心外膜下,是心的正常起博点。8.房室结:位于房间隔下部右心房的心内膜下,冠状窦口的前上方,呈扁椭圆形。作用:将窦房结传来的冲动发生短暂延搁再传至心室,保证心房收缩后再开始心室的收缩。9.掌浅弓:组成:由尺动脉的终末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位置:位于掌腱膜深面分支:发出三条指掌侧总动脉和一条小指尺掌侧动脉。10.掌深弓:组成:由桡动脉的末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吻合形成。位置:位于屈指肌腱的深面;分支:发出三条掌心动脉,至掌指关节附近分别注入相应的指掌侧总动脉。11.乳糜池:在第12胸椎下缘到第1腰椎体的前面,又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梭形膨大的池,称乳糜池,为胸导管的起始部。12.胸导管:是全身最粗大的淋巴导管,长约30~40cm收集左侧上半身和整个下半身,即全身3/4区域的淋巴: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左支气管纵隔干、左右腰干、肠干,注入左静脉角。13.右淋巴导管:为一短干,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和右支气管纵隔干、左右腰干及肠干。第八章感觉器1.感觉器:感受器及其副器(辅助装置)的总称。2.感受器:机体内可接受内、外环境各种刺激的结构。3.视神经盘:在视网膜内面,于视神经起始处有一直径为1.5mm的白色圆盘状隆起,称视神经盘,其中央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出入,此处无感光细胞,故称盲点。4.黄斑: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稍下方约3.5mm处,有一直径为2mm的黄色圆形区域称黄斑,活体呈褐色或红褐色,其中央有一凹陷称中央凹,此区无血管,感光细胞最为密集,是感光最敏锐的部位。5.虹膜角膜角:在眼球前房周缘,虹膜与角膜交界处的环形间隙称为虹膜角膜角,又称前房角。6.屈光系统: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和角膜,这些结构透明而无血管,具有屈光作用,合称为眼的屈光系统。7.巩膜静脉窦:巩膜与角膜相接处深面有一环形的腔隙称为巩膜静脉窦,是房水回流的重要通道。8.听骨链:由三块听小骨组成,由外侧至内侧依次为锤骨、砧骨和镫骨,可传导声波。9.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的膜性囊管,可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其内充满内淋巴。10.前庭器:椭圆囊斑、球囊斑和壶腹峰合称为前庭器,为位觉感受器。其中椭圆囊斑和球囊斑能感受直线加速或者减速运动的刺激,壶腹嵴能感受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11.螺旋器:又称Corti器,位于基底膜上,为听觉感受器。第九章神经系统1、灰质: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的胞体和拼究痕集的部位,色泽灰暗,称灰质2、白质: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的轴突聚集的部位,颜色苍白,称白质。3.神经核:在中枢神经内,包埋在白质内的灰质团块,内有形态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称神经核4.神经节:在周围神经内,神经元胞体集中的地方,形状略膨大,称神经节5.纤维束:在中枢神经白质内,起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聚果成束,称纤维束或传导束。6.神经:在周围神经内,神经纤维集合成大小、粗细不等的集束,由不同数目的集来地集合成一条神经。7.颈膨大:脊髓C4~T1节段彭大部分,称为颈膨大。8.风膨大:脊髓L2~S1节段彭大部分,称为腰骶膨大。9.脊髓圆锥:脊髓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的结构。10.终丝:由脊髓圆锥未端向下延续为一根细丝,称终丝,止于尾骨后面的骨膜,有稳脊髓的作用。11.脊髓节段:与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一段脊髓。12.马尾:腰、缸、尾部的脊神经根在未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垂直下行,终丝形成马尾.13.锥体:延髓腹侧面前正中裂两旁的纵形隆起,其内有大脑皮质发出的锥体束。14.菱形宽:为第四脑室底的楚形凹陷,它由延髓上部背面和脑桥背面共同构成,其上外侧界为小脑上脚,下外侧界为薄束结节、棋束结节和小脑下脚。15.四叠体:中脑背侧面有两对圆形隆起称为四叠体。上方的一对为上丘,是视觉皮质下反射中枢:下方的一对为下丘,是听觉皮质下反射中枢。16.基底核:埋藏在大脑底部白质区的灰质团块,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和杏仁体。17.纹状体:大脑基底核的豆状核、尾状核合称纹状体,主要功能是维持骨骼肌的张力,协调肌群运动。18新纹状体:豆状核的壳和尾状核在进化上较新,合称新纹状体,19.内囊: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和豆状核之间的上、下行纤维密集而成的白质区。20.感觉传导通路:由感受器经传入神经,各级中枢至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称为感觉传导通路或上行传导通路。21.运动传导通路:由大脑皮质经皮质下各级中枢、传出神经而至效应器的神经通路。22.锥体系:锥体系是管理骨骼肌随意运动的系统,主要由上、下运动神经元组成。23.上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称上运动神经元,其轴突聚集形成锥体束。24.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和脊髓前角细胞称下运动神经元,其胞体和轴突构成传导运动冲动的最后公路。25.核上瘫:大脑皮质中央前回下部或皮质核束损伤导致的瘫痪称核上瘫。26.核下瘫:脑神经躯体运动核或脑神经损伤导致的瘫痪称核下瘫。27.白交通支:是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