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期末复习古代中国、西方政治文明创新及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发展【体系构建】【视角突破】视角1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政治文明的发展与创新【知识通关】1.古代中国(1)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宗法制。二者互为表里,影响深远。(2)封建时代的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从中央来看,秦代主要是三公九卿制,西汉出现中外朝,隋唐设三省六部制,元设中书省,明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总体发展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从地方来看,从最初的郡县制,到汉初郡国并存,再到元设立行省,总体发展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古代西方:最典型的代表是雅典民主和罗马的法制(1)雅典民主制先后经历了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通过设立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等机构,保证民主制度的正常运作;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的方式。(2)罗马法先后经历了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发展演变,其中罗马法包括《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3.西方代议制(1)代议制是以议会和选举、立法为突出特征的间接民主。(2)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各国都实行政党政治。(3)集中体现为两种政体形式——君主立宪制(英国、德国)、共和制(美国、法国),三项原则:民主化、法制化、制度化。【考题专练】1.(2013·江苏单科·T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解析】选A。2.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答案:(1)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材料二(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梭伦寻求普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2)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作用: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3)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3)不同:前者是封建政权人才选拔制度的进步;后者扩大了奴隶主政权任用官员的范围。前者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后者削弱了贵族世袭特权。前者依据才学选拔官员;后者根据财产授予权利。前者未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后者促使旧氏族贵族专制走向奴隶制民主政治。观念:中国人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西方人逐步形成追求财富的观念。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西方人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重视个性发展。视角2东西方文明的比较【知识通关】1.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比较(1)中国与古希腊、罗马的政治特点比较内容中国古希腊、罗马总体特点关键词实用性、集体、等级、治理等理性、个体、平等、主宰等发展趋势趋向专制走向民主比较内容中国古希腊、罗马政治改革法律制度加强君主专制、法制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工具古希腊进一步实行民主、并以法律作保证,古罗马先是共和,法律限制其专横,后是独裁,使君主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文明延续与否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当时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进步,并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力保障,促使文明进一步延续缺乏强有力的权威,国家不统一,经常分崩离析,易摧毁文明,破坏文明的发展历程认识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的局限性(2)古代东西方形成两种不同类型政治文明的原因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古代中国选择专制主义的原因地理条件山多地狭、宜耕地少、岛屿港湾多、小国寡民林立(城邦)多平原、大河流域经济条件工商航海发达:人员流动频繁、血缘淡化、地缘加强、重公平与法则、重个体、重技术,为古希腊民主政治提供了经济基础农业经济发达;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的存在阶级条件奴隶主工商业阶级实力强大封建地主阶级强大思想条件自由、民主、平等,开放、进取、开拓等封闭、保守、中庸、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1)中美对比: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比较①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大臣独揽大权,大大加强了专制皇权。故三省六部制的设立最终目的是强化专制皇权。②美国的三权分立是指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有效防止专制独裁,是一种民主政治制度。(2)17世纪到19世纪,中英两国的政治发展的差异及成因。①差异: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②原因: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资产阶级革命胜利。(3)18世纪初英国内阁制与中国明代内阁制的区别①性质不同:英国内阁制属于一种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中国明清时期的内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②内阁权限不同:英国内阁权限比中国内阁权限大。③组成方式不同:英国内阁是由选举产生,中国的内阁是皇帝专制独裁的产物。④影响不同:英国的内阁制促进了英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内阁制则是促使专制制度在强化的同时逐步走向衰落,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考题专练】1.(2013·四川文综·T8)1927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而又适有一个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在民国四年的夏间,来把反抗日本作为他的主要政策,一般的人民,还有不欢迎他为元首的吗?在同样情形之下,伯利克里此时乃做了雅典的领袖。”这里的“同样情形”不包括()A.雅典公民普遍好战B.伯利克里才能杰出C.雅典实行民主政治D.雅典面临外邦威胁A2.(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Ⅱ卷·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解析】图片反映了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太和殿和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从图片中可看出,太和殿高大雄伟,白金汉宫工整威严,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然后再结合中国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相关史实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相关内容予以解读,进一步提取出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政治特点,如中国的皇权至上,英国国王的统而不治、地位尊贵以及首相的民主政治。中英比较可从中英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拓展作答。答案:(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2)概括综合。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学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拓展性作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视角3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知识通关】1.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的影响科举制度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精英的遴选机制对于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直接的深刻的影响。西方文官制度源于中国科举制度所蕴含的合理的内核和竞争精神——公开考试、平等竞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说,中国的科举制度是西方特别是英国制定文官制度的蓝本,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以其合理性将继续为人们所借鉴。2.西方文明的传承(1)古代雅典民主为西方代议制奠定了民主基础。例如:分权制衡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国家公职选举制、任期制等。(2)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以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3)、近代中国出现“西学东渐”,东西文化碰撞、交流,中国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先技术、后制度,再思想。再走自已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考题专练】1.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中国制度史》(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途径: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来源: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素质: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根据左图,读图指出爱琴海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关系。答案:(1)通过商路交流;借鉴其他文明;与其他文明并存。材料二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2)东西方交流加深,欧洲人的认识趋于全面,改变了对东方认识的理想化);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差异,西方发展迅速与中国发展缓慢。西方民主政治,而中国是君主专制;西方是工业文明而中国是农耕文明;西方思想解放,而中国仍因循守,闭关锁国。材料三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