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贾谊学习目标1、识记贾谊及其文学作品2、归纳文言现象,疏通文章内容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后贬为长沙王太傅。33岁抑郁而死。所著政论文有《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毛泽东合作学习要求:组长分工,小组成员合作,做好黑板展示准备翻译课文1-2段的语句,并指出其中的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1、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崤函(xiáohán)雍(yōng)州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袱一样、像口袋一样3、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内、外,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衡”通“横”,连横的策略斗,使动用法,使…争斗4、蒙故业,因遗策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继承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膏腴(gāoyú),指土地肥沃南、西、东,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6、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会盟,集会结盟。爱,吝惜。致,招致,招纳。以,介词,用来弱,使动用法,使…弱,削弱。7、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8、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逡巡(qūnxún)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有富余的力量来控制他们的弱点,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橹(lǔ),盾牌弊,弱点、毛病。北,打了败仗逃跑的人。亡,动词作名词,逃跑的人分析文章结构,明确全文中心。(一)归纳各自然段的段意。1、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第1段)。2、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扩展(第2段)。3、秦始皇统一全国(第3段)。4、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第4段)。5、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第5段)。(二)明确全文中心论点1.文章的标题“过秦论”是什么意思?2.文中指出了秦哪一方面的过失,原因是什么?就各段段意可明白,文章前三段说的是秦的兴盛过程,第四段写秦的灭亡,最后写灭亡的原因。所以从内容上来看可分两大部分:A、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B、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因此文章的重点在于分析秦王朝的灭亡,秦的过失自然不在它逐步强盛时期(攻),而在它夺得天下之后(守)。秦失天下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分析本文如何让观点来统率材料(一)思考并讨论: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直指的对象应该是秦始皇,那么文章为什么不直接从秦始皇开始写,而是从秦孝公写起,历经惠文、武王、昭襄王,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及至始皇。2、就秦王朝的这一历史史实,按贾谊的观点,你会怎样选取材料来论证?总结:作者所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指的是“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之东)诸候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处于攻势“尚诈力”,处于守势“贵顺权”。“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要讲清这一点,只有以史实为依据,从孝公写起,说明秦的兴亡过程。(二)分析本文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如何围绕“仁义不施”选取的材料?提示:1、秦孝公之时,选取了“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候。”这一事例,来说明秦的统治者“不施仁义”而“尚诈力”。2、孝公之后五君时,选取了秦的对立面诸候连衡一方来反衬。齐、赵、楚、魏四国的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和信陵君,“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以此显示秦残暴,不施仁义。3、秦始皇时:攻,突出了用形象的动词及动词短语,高度概括了秦的暴政,“振长策”“御”“执敲扑”“鞭笞”。用“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一细节来体现秦的强大并从侧面反映了秦“不施仁义”。守,选取“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这些事例来体现强秦的暴虐依旧,仁义不施依旧。(三)思考同样不施仁义,作者又是如何选择材料来体现秦攻时所向披靡,守时溃不成军?提示:双方力量的对比1、秦与六国的对比2、陈涉与九国的对比3、秦与陈涉对比作者既渲染秦的强盛,又权力铺写诸侯合纵缔交,会盟弱秦时的地广人众――列出战国四公子的姓名,备加称颂;历数六国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人才,具体姓名达20人之多。诸侯罗致人才,约从离衡“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可行动的结果──秦国开关延敌,诸侯不战而自困。越是写诸侯人才众多,就越反衬出秦之强大无敌。写陈涉出身之低下、起义的仓猝、士卒的弱少、兵器的钝劣以及“天下云集响应”的形势以及结果等方面与地广人众的九国之师对比。来说明秦不是亡在力量上,而是策略上。作者正是通过秦不亡于地广人众的诸侯,而亡于在各方面都远不及诸侯的陈涉这个史实,引出结论。前半篇以诸侯作反衬,极写秦国之强,后半篇也以诸侯为反衬,极写陈涉之弱,将秦国与陈涉都向两极予以强化,这样对比更为鲜明,悬念更为强烈,结论也更为可靠。了解贾谊写《过秦论》的用意,进一步体会如何让观点来统率材料1、贾谊写《过秦论》的用意何在?2、为表达文章的这一主旨,作者在内容上做了怎样的安排?贾谊说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的,借“过秦”以“规汉”,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为了表达文章的这一主旨,《过秦论》前四段,按时间顺序,详略有致地概述了秦从攻到守,由兴而亡的全过程。以三分之二的篇幅来渲染秦的强盛,这就与秦的迅速灭亡形成强烈的反差。因要“过”秦,便反复对比:秦先弱后强之比,九国之师与一秦之比,强秦与陈涉之比,九国之师与陈涉之师之比。两两比较,处处体现秦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这一重点。以“攻”的时候,秦国所向披靡,锐不可挡;而“守”的时候,竟土崩瓦解,一朝覆亡,由史出论,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正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令人信服。教师评析:《过秦论》用占全文大半的四段篇幅叙述秦国由弱而盛,又由盛而亡的史实,在篇末点明论点。以史实说话,用叙事来说理是史论的特点。一般的议论文用例与史论的叙事说理不一样,史论的善于叙事,要善于概括事实,善于描写事物的大的、总的、突出的方面,善于勾勒整个历史发展的轮廓等等。只有通过这种叙事的特定手法,以此为说理的基础,才可能有把握说服读者。而一般的议论文主要是靠“论”,但所谓“摆事实,讲道理”,道理是根据事实来讲清的,所以也少不了对事例的叙述,但议论文对例子的叙述应该言简意赅,叙述的篇幅不能过长,一旦叙议比例安排不当,就有可能造成文体色彩不明。了解史论的特点,能正确处理叙与议的关系。